《離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作者為唐代詩人元稹,此詩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這首詩詞,歡迎閱讀!
《離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譯注】
曾經(jīng)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
【賞析】
在悼亡詞中,這兩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最為哀婉動人的,使人如見詩人心如篆灰、哀毀骨立。這兩句從《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但情感更加強烈?!皽婧!敝煌麩o際,呈青蒼色;“巫山”之云如夢如幻,使人迷醉,相比之下,別處的山、別處的云都相形見絀,不值得一顧?!皽婧!?、“巫山”在這里都是指世間至美之景,作者引以為喻,表達了他們夫妻二人之間的感情如滄海之水、巫山之云般幽深美好,即遇到妻子后,天下所有的女子都黯然失色。因此詩人在“花叢中”卻懶得回頭,因為摯愛雖然不在了,但在自己心中卻是永生的。
擴展閱讀:元稹文學成就
元稹詩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諸體該備,時有佳作名篇。
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很大分量,元稹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喻,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yōu)美自然。元詩中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
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chuàng)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yōu)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后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chuàng)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周相錄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xiàn)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jié)刻畫真切動人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冻旰擦职讓W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chǎn)生流弊。
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fā)了創(chuàng)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chuàng)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xiàn)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chǎn)生流弊。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參見新、舊《唐書》本傳。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jīng)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
擴展閱讀:歷史評價
李肇《唐國史補》:“元和以后,詩章學淺切于白居易,學*靡于元稹?!?BR> 李戡有言:“嘗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人雅士,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于屏壁,子女父母,交口教授,*言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BR> 杜牧《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當時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元和體詩?!?BR> 白居易《酬微之》:“聲聲麗曲敲寒玉,句句妍辭綴色絲。”《重寄微之詩》云:“詩到元和體變新,自注云:眾稱元白為千言律,或號元和格”。《余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制從長慶辭高古。”
《滄浪詩話》:“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于元白皮陸,而本朝諸賢,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復有八九和者。”
《唐音審體》卷一五:“要之,元白絕唱,樂府歌行第一;長韻律詩次之;七言四韻又其次也?!?BR> 《舊唐書·白居易傳》曰:“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BR> 王若虛《滹南詩話》:“情致曲盡,入人肝脾?!?BR>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者尤巨?!?BR> 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第四章《艷詩及悼亡詩》附《讀<鶯鶯傳>》中更明確指出:“《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唐之傳奇文》中說:“《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BR>
《離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譯注】
曾經(jīng)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
【賞析】
在悼亡詞中,這兩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最為哀婉動人的,使人如見詩人心如篆灰、哀毀骨立。這兩句從《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但情感更加強烈?!皽婧!敝煌麩o際,呈青蒼色;“巫山”之云如夢如幻,使人迷醉,相比之下,別處的山、別處的云都相形見絀,不值得一顧?!皽婧!?、“巫山”在這里都是指世間至美之景,作者引以為喻,表達了他們夫妻二人之間的感情如滄海之水、巫山之云般幽深美好,即遇到妻子后,天下所有的女子都黯然失色。因此詩人在“花叢中”卻懶得回頭,因為摯愛雖然不在了,但在自己心中卻是永生的。
擴展閱讀:元稹文學成就
元稹詩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諸體該備,時有佳作名篇。
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很大分量,元稹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喻,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yōu)美自然。元詩中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
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chuàng)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yōu)美,刻畫細致,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后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chuàng)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周相錄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xiàn)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jié)刻畫真切動人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冻旰擦职讓W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chǎn)生流弊。
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fā)了創(chuàng)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chuàng)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xiàn)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chǎn)生流弊。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參見新、舊《唐書》本傳。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jīng)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
擴展閱讀:歷史評價
李肇《唐國史補》:“元和以后,詩章學淺切于白居易,學*靡于元稹?!?BR> 李戡有言:“嘗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人雅士,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于屏壁,子女父母,交口教授,*言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BR> 杜牧《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當時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元和體詩?!?BR> 白居易《酬微之》:“聲聲麗曲敲寒玉,句句妍辭綴色絲。”《重寄微之詩》云:“詩到元和體變新,自注云:眾稱元白為千言律,或號元和格”。《余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制從長慶辭高古。”
《滄浪詩話》:“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于元白皮陸,而本朝諸賢,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復有八九和者。”
《唐音審體》卷一五:“要之,元白絕唱,樂府歌行第一;長韻律詩次之;七言四韻又其次也?!?BR> 《舊唐書·白居易傳》曰:“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BR> 王若虛《滹南詩話》:“情致曲盡,入人肝脾?!?BR>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者尤巨?!?BR> 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第四章《艷詩及悼亡詩》附《讀<鶯鶯傳>》中更明確指出:“《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唐之傳奇文》中說:“《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