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描寫夜雨的詩《微雨夜行》

字號:

《微雨夜行》是白居易的一首描寫夜雨的詩。前兩句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寫秋夜給人的寒意,后兩句以“衣裳濕”,卻聽不到雨來來寫秋雨的細密。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這首詩詞,歡迎閱讀!
    《微雨夜行》
    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賞析】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兩句寫秋雨將至的所見所感。秋云密布,天色已晚,一陣寒氣襲來,讓人略感到寒冷?!扒镌啤笔乔镉晷纬傻谋匾獥l件,而“夜寒”則是秋雨給人帶來的直觀感受,但作者并沒有點出雨字?!暗X衣裳濕,無點亦無聲”兩句,尤為精妙,將秋雨的細膩之質(zhì)刻畫得十分淋漓。這秋雨是極其細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實實在在感覺到,而這一樣寒冷的秋雨卻讓人根本覺察不到,更不用說聽到雨聲,看到雨點了。它就像濛濛的霧氣,浸潤著人衣,久而久之,衣服變得潮濕,作者才發(fā)覺:原來是下雨了!
    白居易筆下的秋雨,像極了春日杏花雨,它帶給人的不是蕭瑟凄涼,卻是一種寧靜詩意與淡泊。詩人應該也是喜歡這秋雨的,不然他何以要久久地行走在雨中,以至沾濕了衣裳?
    擴展閱讀:白居易的文學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xiàn)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diào)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罗o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zhì)雖野,采而獎之?!保恕蹲h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保拧恫稍姟罚┧磳﹄x開內(nèi)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边@里的“質(zhì)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diào)了語言須質(zhì)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擴展閱讀:白居易的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shù)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chǎn)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離開現(xiàn)實,必須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jīng)》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tǒng),重視詩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和社會作用。強調(diào)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xiàn)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xiàn)實,關(guān)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服從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和風格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