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歷冊月考試卷

字號:

 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不能再依賴初中時期老師“填鴨式”的授課,“看管式”的自習,“命令式”的作業(yè),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能力,制定學習計劃,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今天高一頻道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級歷冊月考試卷》,希望以下內(nèi)容可以幫助到您!
    
【篇一】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60小題,每小題1分,共60分。
    1.關于王位世襲制的表述錯誤的是
    A.它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B.它是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之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D.王位只能父子相傳
    2.商朝在中央設立的政務官中,能夠參與商王決策的是
    A.師B.相、卿士C.卜、祝、史D.侯、伯
    3.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中,諸侯因義務所在,蜂擁而至勤王。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縣制D.王位世襲制
    4.西周時期,一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再娶了一個妾,為他生了大兒子,后來妻子又為他生了二兒子,妾為他生了三兒子,當該諸侯王死后,繼承他王位的應是
    A.女兒B.大兒子C.二兒子D.三兒子
    5.齊國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封國,依據(jù)當時的宗法制度,在齊國的宗法體系中處于大宗地位的應是
    A.周天子的嫡長子B.齊國國君C.卿大夫D.國君次子
    6.西周分封制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
    A.擴大了奴隸制的規(guī)模B.促進了奴隸制經(jīng)濟的發(fā)展
    C.鞏固并擴大了西周王權統(tǒng)治D.避免了諸侯國勢力的增長
    7.西周宗法制與分封制之間的關系是:
    A.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B.互相制約
    C.互為表里D.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8.《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边@說明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主體是
    A.功臣B.古代帝王的后代C.立功將士D.同姓親族
    9.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A.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B.皇帝稱號創(chuàng)立
    C.“三公九卿”服從皇帝命令D.郡縣制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
    10.有關秦始皇“皇帝”稱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具有神化皇權的意圖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權的產(chǎn)物D.體現(xiàn)了專制主義的傾向
    11.秦朝的中央官制
    A.高官職是御史大夫B.主要包括丞相和太尉
    C.服務于皇帝,皇帝掌握大權D.分工交叉且互相牽制
    12.秦始皇時期實際掌握軍權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秦始皇
    13.有關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A.血緣關系是進行分封的依據(jù)之一,而郡縣制的實行與血緣無關
    B.兩種政治制度下官員的權限大不相同
    C.二者在當時都有利于鞏固統(tǒng)治D.都實行世襲制,以鞏固家天下的統(tǒng)治
    14.秦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產(chǎn)生的方式是
    A.世襲B.考試選拔C.地方推薦D.皇帝任免
    15.當我們看到某高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向秦始皇匯報工作的場景時,我們能夠確認這一地方行政長官是
    A.諸侯B.縣長C.郡首D.太尉
    1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治機構,這套機構的特點包括
    ①分工明確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牽制④皇權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秦朝的統(tǒng)一,對后世所產(chǎn)生的深遠的影響是
    A.結束了諸侯割據(jù)稱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國有了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
    C.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大的國家之一
    18.下列有關中國古代郡縣制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郡縣制是分封制的繼承和發(fā)展②廢分封、立郡縣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③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④廢分封、立郡縣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與鞏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19.下列對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A.全部實行分封制B.全部實行郡縣制
    C.郡縣、封國并存制D.實行節(jié)度使制度
    20.下列關于“推恩令”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漢景帝在位時頒布的B.規(guī)定地方諸侯王死后由嫡長子繼承王位
    C.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D.列侯歸郡管轄
    21.歷的“安史之亂”發(fā)生在
    A.漢朝B.隋朝C.唐朝D.元朝
    22.地方勢力威脅中央政權的形勢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時期B.北宋時期C.元朝時期D.清朝時期
    23.元朝時期實行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管理②進一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
    ③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④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4.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是加強了對地方的監(jiān)督,設置了
    A.御史大夫B.太尉C.刺史D.通判
    25.隋唐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B.三公九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26.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減食于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舉薦為孝廉。這一材料反映的是
    A.三省六部制B.科舉制C.九品中正制D.察舉制
    27.宋朝為加強皇權極力削弱相權。下列措施是為了削弱相權的有
    ①設樞密使②設參知政事③設三司使④設中書門下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28.宋朝和元朝時期的高行政機構分別是
    A.中書省和樞密院B.中書門下和中書省
    C.參知政事和平章政事D.樞密院和宣政院
    29.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元朝時負責管轄西藏地區(qū)的機構是
    A.西藏行省B.宣政院C.樞密院D.中書省
    30.科舉制正式形成是在
    A.隋文帝時期B.隋煬帝時期C.唐高祖時期D.唐太宗時期
    31.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康熙帝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
    A.說明明清飽學之士享有政治特權B.明太祖和康熙帝處于權力危機境地
    C.明清皇帝重視文人D.都是君主專制的產(chǎn)物
    32.我國古代丞相一職的設立和廢除體現(xiàn)了
    A.國家統(tǒng)一需要B.封建專制統(tǒng)治階級需要
    C.權力相互制約的需要D.政令統(tǒng)一的需要
    33.明朝中央制度的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為
    A.廢丞相和設內(nèi)閣B.廢行省和設三司
    C.完善三省六部制D.中書省掌握行政權
    34.票擬制度化,成為閣臣的一項專職是在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宣宗D.明英宗
    35.從明初廢除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這一變化表明
    A.皇權日益加強B.皇權和相權矛盾日益加強
    C.皇權代替相權D.皇權與相權協(xié)調(diào)
    36.清初皇權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著
    A.議政王大臣會議B.內(nèi)閣C.南書房D.軍機處
    37.康熙時期,曾出現(xiàn)內(nèi)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做的實際意義是
    A.互相制約防止專權B.提高中央決策機構的行政效能
    C.使之互相制約后集權于皇帝C.都隨社會經(jīng)濟基礎的崩潰而瓦解
    38.對于清朝軍機處這一機構職能的理解正確的是
    A.相當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機構B.主要職能是負責軍事指揮調(diào)動
    C.是替代宰相職能的工作班子D.只是跪受筆錄和負責傳達皇帝旨意
    39.明代內(nèi)閣和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A.統(tǒng)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
    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
    40.我國古代自秦漢以來中央和地方官制演變的基本趨勢是
    ①削弱地方加強中央②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③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嚴密④逐步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監(jiān)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1.古希臘城邦的突出特征是
    A.地域包括市區(qū)和周邊的農(nóng)村地區(qū)B.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C.多由山巒和海洋天然阻隔而成D.城邦之間摩擦不斷
    42.古希臘文明對后世影響深遠,主要指的是古希臘的
    A.民主制度B.戲劇C.哲學D.神話
    43.梭倫時期雅典城邦的高權力機構是
    A.十將軍委員會B.執(zhí)政官C.五百人議事會D.公民大會
    44.雅典民主政治確立于
    A.梭倫改革時B.克利斯提尼改革時
    C.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D.雅典城邦萌芽時
    45.一位與伯利克里同時代的人曾經(jīng)自豪地說:“假如你未見過雅典,你是個笨蛋;假如你見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頭春蠢驢;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拋棄,你是一頭駱駝?!彼赃@樣說,是因為伯利克里時代的雅典
    A.疆域遼闊B.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
    C.經(jīng)濟繁榮D.對外戰(zhàn)爭屢獲勝利
    46.雅典陪審法庭的性質(zhì)是
    A.高審判機關B.高司法機關
    C.高監(jiān)察機關D.高司法機關與監(jiān)察機關
    47.古希臘在眾多文化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從周邊國家吸取了許多優(yōu)秀文化成果
    B.古希臘歷屆統(tǒng)治者高度重視文化教育
    C.比較民主動的城邦制度為之提供了寬松的環(huán)境
    D.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條件
    48.古希臘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是
    A.奴隸B.外國商人C.公民D.海外移民
    49.伯利克里的《葬禮演說》中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是在全國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shù)人手中?!边@段話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A.主權在民B.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民主為國內(nèi)人共享
    50.古希臘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內(nèi)容有
    ①公民大會②五百人議事會③陪審法庭④十將軍委員會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51.羅馬法不斷積累與完備的根本動力是
    A.羅馬法學家不斷努力B.羅馬平民的強烈要求和不斷斗爭
    C.羅馬統(tǒng)治者維護其統(tǒng)治的需要D.羅馬社會的不斷發(fā)展
    5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
    A.習慣法的廢除B.《民法大全》的制定
    C.《十二銅表法》的發(fā)表D.萬民法的制定
    53.之所以說“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tǒng)治范圍內(nèi)的國際法,是因為它
    A.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地區(qū)內(nèi)適用B.用來管理所有羅馬帝國公民
    C.包含了羅馬帝國的全部法律文獻D.適用于羅馬帝國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54.公民法和萬民法主要的不同是
    A.規(guī)定的內(nèi)容不同B.適用的范圍不同
    C.制定的依據(jù)不同D.量刑的標準不同
    55.萬民法的出現(xiàn)反映出
    A.羅馬社會內(nèi)部各階層的激烈斗爭B.羅馬公民權的喪失
    C.羅馬平民的權力得到不斷擴大D.羅馬對外不斷擴張,版圖不斷擴大
    56.雅典民主政治的頂峰和完成羅馬法體系任務的分別是
    A.伯利克里和查士丁尼B.梭倫和屋大維
    C.克利斯提尼和查士丁尼D.梭倫和查士丁尼
    57.羅馬法對后世深遠的影響是
    A.羅馬法的歷史學價值B.解決疑難案件的案例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觀念D.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法律文獻
    58.假設某年雅典全國人口約20萬,自由民約為16.8萬,其中男性成年公民約4.5萬,外邦人約3萬,奴隸約1萬。其中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人數(shù)有
    A.約16.8萬B.約4.5萬C.約7.5萬D.約8.5萬
    59.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法律都是
    A.小國寡民的產(chǎn)物B.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產(chǎn)物
    C.維護龐大的帝國D.維護廣大平民的利益
    60.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度終結束是由于
    A.馬其頓的征服B.羅馬帝國的征服C.古埃及的征服D.波斯帝國的征服
    二、材料解析題:61題12分,62題12分,63題8分,共32分。
    6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wěn)定,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以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貞觀政要•論政體》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wěn)當。
    ——摘自《明史紀事本末》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對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簡要概括其主要做法。
    (6分)
    (2)綜合上述材料比較唐朝和明朝皇權與相權關系的異同。(6分)
    6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慎“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二: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逐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敗。
    ——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nèi)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qū)稱“腹里”,由中書省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傤I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中,則譴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对?#8226;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BR>    材料四: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nèi),選內(nèi)閣中書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詔。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的敘述,如果唐朝準備在長安城內(nèi)興建某一大型工程,試簡要說明這一工程在中央從決策到具體實施的基本程序。(4分)
    (2)材料二中北宋“盡奪藩鎮(zhèn)之權”中“兵也收了,財也收了”的具體措施指哪些?(2分)材料二的作者對此有何看法?(1分)
    (3)材料三中元朝設置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為什么實行行省制?(1分)
    (4)材料四中軍機處的主要職能是什么?(1分)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什么政治特點?(1分)
    63.閱讀下列材料:
    民主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為保護公民利益,制約官員,曾經(jīng)實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會上,凡公民認為某人的行為有損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寫在陶片上。如被寫名的人數(shù)超過6000,就意味著多數(shù)通過,那個人就要被流放國外10年,但不得動其財產(chǎn)。
    請回答:
    (1)概括該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3分)
    (2)該原則的實施有何意義?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何借鑒?(5分)
    
【篇二】

    一、單項選擇題:(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親情是緣,相聚是緣”,這是自古以來就深存于每一個中國人心底的情結。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與這種珍惜親情、渴望相聚情結形成有密切關系的是
    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縣制
    2、秦朝統(tǒng)一后,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彼鶐淼纳钸h歷史影響有
    ①建立了秦朝君主專制統(tǒng)治②鞏固發(fā)展了國家的統(tǒng)一
    ③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縣制度的推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余秋雨在《十萬進士》中認為,科舉制度選拔的“十萬進士”,“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yǎng)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這說明科舉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選官用人制度B.導致了“重文輕武”的現(xiàn)象
    C.已經(jīng)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維護官僚隊伍的廉潔高效4、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
    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C.君權對相權的制約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5、在影視作品中,人們經(jīng)常把皇帝稱為“陛下”,“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氨荨钡膬蓚扔薪汲直姓玖校苑啦粶y,群臣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wèi)轉達?!氨菹隆狈Q謂的由來從本質(zhì)上反映了
    A.專制皇權不容逾越B.皇帝安危國之大事
    C.封建等級制度森嚴D.皇帝顯示自己威風
    6、從明朝廢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反映了
    A.中央集權制度日趨完善B.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
    C.內(nèi)閣掌握國家軍政大權D.封建制度的基礎開始瓦解
    7、希臘城邦公民享有比較充分的政治權利。主要原因在于
    A.城邦政體形式多樣B.國民都有公民身份
    C.城邦經(jīng)濟發(fā)達D.實行公民政治
    8、有的學者認為,《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是古羅馬平民階層的勝利。該學者的主要理由應該是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羅馬公民法的基礎
    B.法典規(guī)定了債務法規(guī),改善了奴隸的處境
    C.與習慣法相比,該法典內(nèi)容有大量的擴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的壟斷
    9、《權利法案》在英國政治影響深遠,它主要的作用是
    A、鞏固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成果B、成立了君主立憲制資產(chǎn)階級專政
    C、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國王大權D、維護了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10、1787年憲法“采取了比人類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還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難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其中主要的措施是
    A.允許各州有自治權B.保障人民基本權利
    C.確立三權分立原則D.實行民主共和制度
    11、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過許多叱咤風云的大國、強國,比如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一中原的秦國,18世紀確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國。他們發(fā)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國方面卻有驚人的相似。你認為他們治國方面對后世影響大的是
    A發(fā)展經(jīng)濟B武力掠奪
    C.制度創(chuàng)新D科技強國
    12、近代法國先后產(chǎn)生了12部憲法,1789—1875年的86年內(nèi),法國平均每7年更換一部憲法,這樣頻繁地更換憲法在各國中實屬罕見,這種現(xiàn)象反映的主要問題是
    A.啟蒙思想的影響不斷深入
    B.封建殘余勢力的復辟導致政治危機
    C.走向共和的歷程非常艱難
    D.外國侵略勢力的干涉打斷民主化進程
    13、某學者在論述中國近代的某個歷史事件時說道:“它給中國幾千年高度發(fā)達卻又不易變化的農(nóng)耕文明、專制政治一記重錘,使它改變了原來的軌跡,納入到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從而改變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是中國文明進程的歷史拐點?!边@位學者論述的事件是
    A.鴉片戰(zhàn)爭B.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C.戊戌變法D.辛亥革命
    14、下列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內(nèi)容中,能體現(xiàn)英國當時侵略需求的條款是
    A.英國人在中國犯法由英國領事裁決
    B.強迫中國開放東南沿海五處通商口岸
    C.雙方商定英商進出口中國貨物的關稅
    D.英商在中國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權
    15、1851年爆發(fā)的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據(jù)應是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B.《資政新篇》的實施
    C.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D.是歷次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高峰
    16、有人曾對中國近代的一場戰(zhàn)爭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xiàn)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刻,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這場戰(zhàn)爭是
    A.第鴉片戰(zhàn)爭B.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
    C.甲午中日戰(zhàn)爭D.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7、辛亥革命后,時人曾感嘆道:“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這說明辛亥革命
    A.終結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C.沒有實現(xiàn)中國人民要求獨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D.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18、一位歷史學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國史的論文中,描述某一事件:“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环矫媸菭幓匚覈谏綎|的主權;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闭垎柎耸录?BR>    A.辛亥革命B.五四運動
    C.盧溝橋事變D.文化*
    19、英國廣播公司(BBC)進行網(wǎng)上投票,評選世界近1000年以來偉大的思想家,結果馬克思后勝出。投票者特別推崇馬克思的貢獻是
    A.領導了巴黎公社B.創(chuàng)立了空想社會主義
    C.指導了第一國際工作D.發(fā)表《共產(chǎn)黨宣言》
    20、捷克斯洛伐克社會民主工黨向布爾什維克黨祝賀,“你們摧毀了俄國資本主義和俄國資產(chǎn)階級富麗堂皇的大廈。你們首先向全世界發(fā)出‘和平屬于人民’的呼聲,你們首先向全世界無產(chǎn)者伸出手來,倡議簽訂和約,接著就開始進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宏偉大業(yè)……”。上述材料能體現(xiàn)
    A.俄國革命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
    C.堅決退出戰(zhàn)爭的正義性D.俄國工人階級的壯舉
    二、材料解析題(共2題,21題20分,22題20分,共40分)
    21、當今中國,政治改革方興未艾。圊首往事,到昨天去尋找借鑒,汲取智慧,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
    一一《朱子類語》
    材料二1787年憲法規(guī)定了橫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個機關之間的權力的分立和縱向的聯(lián)邦與州之間的權力的分立……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提出:“行使政治權時,必須把權力分開并分配給各個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約,并指定受托人為公眾福利的保護人以防他人侵犯。這種相互制約的必要性早巳在古代的和現(xiàn)代的試驗中顯示出來.”……政府結構必須能使各部門之間有適當?shù)目刂坪推胶猓箼嗔楣姼@驼x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職能,同時又保持對權力的優(yōu)良控制,實現(xiàn)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平衡,管理與控權的動態(tài)平衡,這是分權和制約的歸宿.
    一一范亞峰((華盛頓的憲政思想》
    材料三孫中山是中圉近代政治文明一一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學說是“內(nèi)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創(chuàng)新”.
    一一((中華文明史》第4卷
    請同答:
    (1)據(jù)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見?指出這一制度的優(yōu)點。(6分)
    (2)材料二體現(xiàn)了美國政體怎樣的原則?結合材料說明此原則的目的是什么?(4分)
    (3)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孫中山是中國“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4)結合以上材料和闖題,談談對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啟示。(4分)
    22、(15分)從1840年到1901年,西方列強發(fā)動了四次大規(guī)模的侵華戰(zhàn)爭,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被迫開放了多處通商口岸,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閱讀下圖回答問題。
    (1)以上四圖各反映了列強哪次侵華戰(zhàn)爭?(4分)
    (2)依據(jù)上圖所反映的侵華戰(zhàn)爭,歸納指出列強在侵華過程中呈現(xiàn)出哪些趨勢?(4分)
    (3)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列強四次侵華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共同影響?(4分)
    (4)某同學要對近代列強侵華戰(zhàn)爭進行專題探究,請你為其提供收集相關探究資料的主要途徑。(至少舉出3條)(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