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是一種經(jīng)歷,也是一種體驗。每天進步一點點,基礎扎實一點點,通過考試就會更容易一點點。為您提供了“2019法考必備考點:【違法性構成要件】判斷因果關系有無的基本定式模型”,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一、判斷因果關系有無的基本定式模型
(一)被害人的特殊體質與因果關系
(A+特殊體質→R)的認定:有因果關系
應當肯定行為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在客觀上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或者是否應當預見被害人具有特殊體質,只是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故意、過失的問題,而不影響客觀因果關系的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罪,應當將客觀與主觀結合。有因果關系的不一定有刑事責任,但有刑事責任的肯定有因果關系。在特殊體質的人死亡的案例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二)介入因素與因果關系的認定(介入因果)
A1(因)→B+A2(因)→R(果)
1.經(jīng)驗法則:
(1)實施介入行為(A2)的行為人具有重大過錯(故意、重大過失),則會中斷因果關系;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如實施介入行為(A2)的行為人只具有輕微過失或無過錯則不會中斷因果關系,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2)行為人致被害人嚴重受傷(A1)后,將被害人置于本來的就存在的危險境地,后被害人因危險境地的危險原因(A2)而死亡,介入因素不中斷因果;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3)介入因素(A2)是行為之后突發(fā)的自然力原因,如行為人沒有利用該自然力,則突發(fā)自然力中斷因果;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
2.介入因素三標準:
先前行為對結果發(fā)生所起的作用大小(依觀念);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依概率);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所起的作用大小(依表象)。??嫉慕槿胍蛩兀鹤匀粸暮?、其他犯罪行為、車禍、毀滅證據(jù)(毀尸滅跡)、自 殺。
(三)同時犯因果(多重的因果關系,擇一的競合)
(A1→B+A2→R)
四種情形:A1、A2誰打中查不清都無因果;A1、A2都打中都致命,都有因果;A1、A2都打中作用大小查不清,都有因果;A1、A2都打中致命一槍查得清,按查清情況認定因果。
(四)重疊因果關系
A1+A2→R,A1、A2都有因果
兩個以上相互獨立的行為,單獨不能導致結果的發(fā)生(但具有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危險),但合并在一起造成了結果時就是所謂重疊的因果關系;如果二行為對結果造成的作用一樣大(或都超過50%),或者無法區(qū)分作用大小,則一般認為二行為均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單獨都不能,結果才能。
(五)因果關系是客觀的(即所謂“假定因果關系”的問題)
假定的因果關系,是指雖然某個行為導致結果發(fā)生,但即使沒有該行為,其他情況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結果。在這種條件下,應當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假定的因果關系:前行為尚未發(fā)生作用,后行為介入并導致結果。推論和經(jīng)驗法則是:因果關系是客觀的,當出現(xiàn)結果時,首先應當根據(jù)客觀事實流程認定造成結果的直接原因為何,然后分析直接原因者是否負最主要責任以判斷因果關系。如甲投毒殺乙,乙喝下毒藥10小時之后必定會死亡,但其喝下毒藥后2小時因地震被壓死。因乙的客觀死因是壓死而不是毒死,故甲的投毒行為與乙的死亡結果無因果關系。
(六)阻斷救助行為
根據(jù)條件公式,如果不阻斷救助行為就不會死,那么阻斷行為就是死亡的原因。先前犯罪行為對法益創(chuàng)設危險流,然后存在救助措施,該措施會阻斷危險流,導致先前犯罪不再危險,然后又出現(xiàn)阻斷救助行為,最終導致死亡結果發(fā)生。該死亡結果不應歸屬于先前犯罪行為,而應歸屬于阻斷救助行為。
(七)共同犯罪與因果關系
在共同犯罪中,當正犯的實行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且共犯人(共同正犯、幫助犯、教唆犯)的共犯行為(共同實行、幫助、教唆)與正犯的實行行為有因果關系時,共犯人對結果負責。
1.共同正犯:一人既遂、全體既遂;一部實行,全部責任(客觀上對結果承擔連帶責任)。
2.幫助犯、教唆犯:幫助行為、教唆行為,如與實行行為、結果有因果關系,則對結果負責。
要求共犯行為(幫助、教唆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促進關系、造意關系)時,亦即實行犯實際利用了幫助犯提供的幫助條件,或者實行犯的犯意是教唆犯制造,實行犯既遂,才認為共犯也既遂。如果共犯行為(幫助、教唆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促進關系、造意關系)時,亦即實行犯沒有實際利用了幫助犯提供的幫助條件,或者實行犯的犯意不是教唆犯制造,即使實行犯既遂,也不認為共犯既遂。教唆犯可能不成立,幫助可能是未遂。
3.注意:共同犯罪與同時犯不同。共同正犯中僅有一個整體共同實行行為,只不過有數(shù)個共同犯罪人;只要危害結果與該整體行為有因果關系,數(shù)共同正犯人均應對該危害結果負責。而同時犯中有數(shù)個實行行為,需要具體查明是哪個實行行為導致結果、作用大小如何。

一、判斷因果關系有無的基本定式模型
(一)被害人的特殊體質與因果關系
(A+特殊體質→R)的認定:有因果關系
應當肯定行為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在客觀上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或者是否應當預見被害人具有特殊體質,只是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故意、過失的問題,而不影響客觀因果關系的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罪,應當將客觀與主觀結合。有因果關系的不一定有刑事責任,但有刑事責任的肯定有因果關系。在特殊體質的人死亡的案例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二)介入因素與因果關系的認定(介入因果)
A1(因)→B+A2(因)→R(果)
1.經(jīng)驗法則:
(1)實施介入行為(A2)的行為人具有重大過錯(故意、重大過失),則會中斷因果關系;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如實施介入行為(A2)的行為人只具有輕微過失或無過錯則不會中斷因果關系,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2)行為人致被害人嚴重受傷(A1)后,將被害人置于本來的就存在的危險境地,后被害人因危險境地的危險原因(A2)而死亡,介入因素不中斷因果;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3)介入因素(A2)是行為之后突發(fā)的自然力原因,如行為人沒有利用該自然力,則突發(fā)自然力中斷因果;結果(R)與啟動原因(A1)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
2.介入因素三標準:
先前行為對結果發(fā)生所起的作用大小(依觀念);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依概率);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所起的作用大小(依表象)。??嫉慕槿胍蛩兀鹤匀粸暮?、其他犯罪行為、車禍、毀滅證據(jù)(毀尸滅跡)、自 殺。
(三)同時犯因果(多重的因果關系,擇一的競合)
(A1→B+A2→R)
四種情形:A1、A2誰打中查不清都無因果;A1、A2都打中都致命,都有因果;A1、A2都打中作用大小查不清,都有因果;A1、A2都打中致命一槍查得清,按查清情況認定因果。
(四)重疊因果關系
A1+A2→R,A1、A2都有因果
兩個以上相互獨立的行為,單獨不能導致結果的發(fā)生(但具有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危險),但合并在一起造成了結果時就是所謂重疊的因果關系;如果二行為對結果造成的作用一樣大(或都超過50%),或者無法區(qū)分作用大小,則一般認為二行為均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單獨都不能,結果才能。
(五)因果關系是客觀的(即所謂“假定因果關系”的問題)
假定的因果關系,是指雖然某個行為導致結果發(fā)生,但即使沒有該行為,其他情況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結果。在這種條件下,應當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假定的因果關系:前行為尚未發(fā)生作用,后行為介入并導致結果。推論和經(jīng)驗法則是:因果關系是客觀的,當出現(xiàn)結果時,首先應當根據(jù)客觀事實流程認定造成結果的直接原因為何,然后分析直接原因者是否負最主要責任以判斷因果關系。如甲投毒殺乙,乙喝下毒藥10小時之后必定會死亡,但其喝下毒藥后2小時因地震被壓死。因乙的客觀死因是壓死而不是毒死,故甲的投毒行為與乙的死亡結果無因果關系。
(六)阻斷救助行為
根據(jù)條件公式,如果不阻斷救助行為就不會死,那么阻斷行為就是死亡的原因。先前犯罪行為對法益創(chuàng)設危險流,然后存在救助措施,該措施會阻斷危險流,導致先前犯罪不再危險,然后又出現(xiàn)阻斷救助行為,最終導致死亡結果發(fā)生。該死亡結果不應歸屬于先前犯罪行為,而應歸屬于阻斷救助行為。
(七)共同犯罪與因果關系
在共同犯罪中,當正犯的實行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且共犯人(共同正犯、幫助犯、教唆犯)的共犯行為(共同實行、幫助、教唆)與正犯的實行行為有因果關系時,共犯人對結果負責。
1.共同正犯:一人既遂、全體既遂;一部實行,全部責任(客觀上對結果承擔連帶責任)。
2.幫助犯、教唆犯:幫助行為、教唆行為,如與實行行為、結果有因果關系,則對結果負責。
要求共犯行為(幫助、教唆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促進關系、造意關系)時,亦即實行犯實際利用了幫助犯提供的幫助條件,或者實行犯的犯意是教唆犯制造,實行犯既遂,才認為共犯也既遂。如果共犯行為(幫助、教唆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促進關系、造意關系)時,亦即實行犯沒有實際利用了幫助犯提供的幫助條件,或者實行犯的犯意不是教唆犯制造,即使實行犯既遂,也不認為共犯既遂。教唆犯可能不成立,幫助可能是未遂。
3.注意:共同犯罪與同時犯不同。共同正犯中僅有一個整體共同實行行為,只不過有數(shù)個共同犯罪人;只要危害結果與該整體行為有因果關系,數(shù)共同正犯人均應對該危害結果負責。而同時犯中有數(shù)個實行行為,需要具體查明是哪個實行行為導致結果、作用大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