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下面是分享的詩經(jīng)《國風·齊風·雞鳴》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國風·齊風·雞鳴》
先秦:佚名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譯文】
公雞已經(jīng)喔喔叫,上朝的官員都已到。這又不是公雞叫,是那蒼蠅嗡嗡鬧。
東方已經(jīng)曚曚亮,上朝的官員已滿堂。這又不是東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
蟲子飛來嗡嗡響,只愿與你同入夢鄉(xiāng)。上朝官員快散啦,你我豈不讓人恨!
【賞析】
自漢迄今,對《雞鳴》的闡釋大致經(jīng)歷以下三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種是“詩人介入式”的解讀方式,以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最為典型,其句讀為:“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皷|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跋x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笨追f達認為,《雞鳴》首次兩章上兩句為夫人之言,下兩句是詩人對夫人話語的評判。卒章皆為夫人之辭。在詩中,始終是夫人在說話,男子沒有言語,詩人介入其中,起解說作用。
第二種是“半聯(lián)句體”解讀方式,以清代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為代表,其句讀為:“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薄皷|方明矣,朝既昌矣?!薄胺藮|方則明,月出之光?!薄跋x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方玉潤認為,首次兩章上兩句為夫人言,下兩句是丈夫言,末章全是夫人言。
第三種是“問答聯(lián)句體”,以程俊英為代表,在《詩經(jīng)注析》中提出,其句讀為:“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薄皷|方明矣,朝既昌矣?!薄胺藮|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薄皶覛w矣,無庶予子憎?!背炭∮⒌日J為,首次兩章上兩句為夫人言,下兩句是丈夫言,末章上兩句是丈夫言,而下兩句是夫人言。
此詩的主題,《毛詩序》以為是“思賢妃”,說:“(齊)哀公荒*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彼沃祆洹对娂瘋鳌穭t以為是直接贊美賢妃。而宋嚴粲《詩緝》以為是“刺荒*”,清崔述《讀風偶識》以為是“美勤政”,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以為是“賢婦警夫早朝”。
也許此詩只是表現(xiàn)一對貴族夫婦私生活的情趣。全詩以夫婦間對話展開,構(gòu)思新穎,在《詩經(jīng)》中是別開生面的。姚際恒說:“愚謂此詩妙處須于句外求之?!保ā对娊?jīng)通論》)本來這對夫婦的對話是非常質(zhì)樸顯露的,談不上有什么詩味妙語,只因為有的類似傻話、瘋話,叫人會心發(fā)笑,包含著“無理見趣”之妙。古制,國君雞鳴即起視朝,卿大夫則提前入朝侍君,《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此詩開頭寫妻子提醒丈夫“雞既鳴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想來雞啼、蒼蠅飛鳴古今不會大變,如非聽覺失靈,不至二者不分。從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東方明矣”“會且歸矣”,可知當是雞鳴無疑。而丈夫把“雞鳴”說成“蒼蠅之聲”,是違背生活常識的,當然“無理”。
但如果換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夢中被妻子喚醒,聽見妻子以“雞鳴”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說:不是雞叫,是蒼蠅聲音,表現(xiàn)了他們夫婦間的生活情趣,也是別有滋味?!胺闯!倍虾醴驄D情感生活之“道”,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
下兩章時間由雞鳴至天亮,官員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懶起,故意把天明說成“月光”,貪戀衾枕,纏綿難舍,竟還想與妻子同入夢鄉(xiāng),而妻子則愈催愈緊,最后一句“無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現(xiàn)夫婦私生活,可謂“真情實境,寫來活現(xiàn)”(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句式以四言為主,雜以五言,句式錯綜,接近散文化。此詩以男女對話展開,創(chuàng)意新穎,構(gòu)思巧妙,好似一出小品,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押韻亦有其特點,頭兩章四句皆用韻,而首句與次句韻腳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語助詞“矣”,也算韻,王力先生稱這為“富韻”。另外第一、二章首句與第三句韻腳同字。第三章則是第一、二、四句押韻,也可見此詩用韻富有變化。
擴展閱讀:詩經(jīng)名句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
擴展閱讀:詩經(jīng)價值之歷史與民俗價值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jīng)》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cè)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后世史學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部分依據(jù)了《詩經(jīng)》的記載。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詩,本是歌頌祖先的頌歌,屬祭祖詩,記錄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會后期到周滅商建國的歷史,歌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輝煌功績。這些詩篇的歷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們記錄了周民族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滅商建周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記載了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大遷徙、大戰(zhàn)爭等重要歷史條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民俗、軍事等多方面情況,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雖然這些史料中摻雜著神話內(nèi)容,卻無可否認地有著可以置信的史實。
《詩經(jīng)》的民俗價值也顯而易見,包括戀愛、婚姻、祭祀等多個方面。如《邶風·靜女》寫了貴族男女青年的相悅相愛;《邶風·終風》是男女打情罵俏的民謠;《鄭風·出其東門》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專一。這些從不同側(cè)面和角度反映表現(xiàn)各種婚姻情狀的詩篇,綜合地體現(xiàn)了西周春秋時期各地的民俗狀況,是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從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對待婚姻的不同態(tài)度和婚姻觀。
《詩經(jīng)》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風·簡兮》中寫到“萬舞”,以及跳“萬舞”伶人的動作、舞態(tài),告訴人們這種類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廟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體狀況。更多更正規(guī)的記錄祭祀內(nèi)容的詩篇,主要集中于《頌》詩中。如《天作》記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為郊祀天地時所歌。這些詩章充分表現(xiàn)了周人對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誠,以祭祀歌頌形式,作謳歌祈禱,反映了其時人民對帝王與祖先的一種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從中折射出上古時代人們的心態(tài)和民俗狀況,是寶貴的民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