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下面是分享的愛國的古詩詞《南安軍》閱讀。歡迎閱讀參考!
《南安軍》
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xiāng)如不歸!(不歸一作:此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譯文】
由南往北走過大庾嶺口,一路風雨打濕衣裳。
想到去南嶺時有哪些同伴,回到家鄉(xiāng)卻身為俘囚。
祖國的河山千年萬世永存,城郭只是暫時落入敵手。
絕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夢中也學夷齊,吃野菜充饑等死。
【賞析】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略點行程中的地點和景色。作者至南安軍,正跨越了大庾嶺(梅嶺)的南北兩路。此處寫梅花不是實景,而是因梅嶺而說到梅花,借以和“風雨”對照,初步顯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嶺的梅花在風雨中搖曳,濡濕了押著兵敗后就擒、往大都受審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時,一陣冰襲上了他的心頭。
“出嶺同誰出?歸鄉(xiāng)如不歸!”兩句,上句是說行程的孤單,而用問話的語氣寫出,顯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說這次的北行,本來可以回到故鄉(xiāng)廬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雖經故鄉(xiāng)而猶如不歸。這兩句抒寫了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兩“出”字和兩“歸”字的重復對照,更使得聲情激蕩起來。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蔽奶煜檎驹趲X上,遙望南安軍的西華山,以及章江,慨嘆青山與江河是永遠存在的,而城郭則由出嶺時的宋軍城郭,變成元軍所占領的城郭了,所懸之旗也將隨之易幟了。這一句暗用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猶是人民非”。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痹娙宋奶煜閷幵附^食餓死在家鄉(xiāng),也不與元兵合作。詩人常常夢見自己像伯夷、叔齊一樣在首陽山采野菜為生。這句詩用了伯夷、叔齊故事,商朝亡國后,宗室伯夷、叔齊二人,不食周粟,逃進首陽山,采野菜充饑,終于餓死在山上。從廣東開始,文天祥就開始絕食,準備餓死在家鄉(xiāng),絕食八日依然沒事,就繼續(xù)進食。就在文天祥寫《南安軍》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兩個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壯烈犧牲。
這首詩化用社甫詩句,抒寫自己的胸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顯示出民族正氣。這首詩逐層遞進,聲情激蕩,不假雕飾,而自見功力。作者對杜甫的詩用力甚深,其風格亦頗相近,即于質樸之中見深厚之性情,可以說是用血和淚寫成的作品。
擴展閱讀:文天祥文學成就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于當是的環(huán)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托,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后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天祥在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chuàng)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于多難之秋,朝內執(zhí)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zhàn)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闕》一詩。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經看到前途已呈現光明,復興有望。后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后顧之憂。苗再成通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說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納。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氣餒,而是斗志昂揚接新的戰(zhàn)斗。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后身歷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后大有渾灝流轉的感覺,難怪后人讀此詩后,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到了福安之后,情況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实廴员魂愐酥械热税殉帧km然文天祥由行朝給了官職,但是不允許在行朝工作,連要求開府于永嘉(溫州)也不允許,最后決定讓其開府于南劍(福建南平縣),不久已移開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這個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這個職銜,不過是一個形同虛設的官銜名稱而已。這一時期,文天祥在詩詞寫作上,開始顯露出后期階段的特色,大都有對人生旅途多“險阻艱難”未盡人意的感嘆。
特別是在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張弘范集中軍力破崖山,強制文天祥與之隨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軍被元軍打敗的慘景,心中猶如刀割,深恨豎子大不爭氣,致有此敗,造成行朝覆滅。乃作長詩以哀之。詩題為《二月六日,海上大戰(zhàn),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一首,表達了當時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對賈似道、陳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惡果無比痛恨。文天祥這一階段寫的詩詞,既悲壯、沉痛,又秀腴,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