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枯燥無味,沒有直觀的形態(tài)供學生了解。有了課件教學,使古板變生動了,抽象變形象了,深奧變淺顯了,沉悶變愉悅了。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的使學生理解其意義。下面就是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課件,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1.七年級生物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記敘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并能舉例說明各種營養(yǎng)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②學會收集、整理、積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學習用列表法比較、概括、總結知識的方法。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2、難點
①用化學方法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
②蛋白質和維生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教學用具
多媒體、食品標簽、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雙縮脲試劑、蛋白質、滴管、試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二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組是現(xiàn)在我國部分兒童少年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邁不動腳?大家能不能根據(jù)這二組圖片提出問題,且作出初步的結論?
學生提出問題和作出結論:
(1)兩組圖片上孩子體態(tài)上的明顯差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可能是營養(yǎng)問題。
(2)這兩組圖片中兒童少年是不是得了營養(yǎng)方面的???一是營養(yǎng)不良,一是營養(yǎng)過剩。
(3)是不是與生活環(huán)境有關?一個生活環(huán)境艱難,一個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
總結并引出課題:
是的,他們如此強烈的反差卻是因為同一原因,就是都與營養(yǎng)相關,都是營養(yǎng)方面出現(xiàn)問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學營養(yǎng)??茖W營養(yǎng)離不開營養(yǎng)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yǎng)物質呢?這就是這一節(jié)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將熟悉的食物名稱及其所含營養(yǎng)物質種類寫在一張紙上,再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負責安排、統(tǒng)計自己小組總共列舉出多少種食物及其成分。在列舉中要求能夠簡單地分出類別。
將各小組統(tǒng)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tǒng)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yǎng)成分。
討論: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yǎng)成分?
2、演示實驗:“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的檢測”
老師介紹雙縮脲試劑和吲哚酚試劑的配制方法。
小結: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xiàn)紫色反應,吲哚酚與維生素C溶液呈現(xiàn)褪色反應。通過以上演示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營養(yǎng)成分嗎?
(1)作出假設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即將檢測的食品作出假設。填入下表。
(2)設計實驗方案
我們已經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所要檢測的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作出了假設,那么供檢測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這些營養(yǎng)成分呢?請同學們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加以證明。
小組討論:食物中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檢測方法,實驗材料的選擇,設計實驗方案,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預期的實驗結果等。
小結:各小組交流實驗方案,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指導探究方法。
(五)課堂練習
第2課時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一、復習提問
1、食物中營養(yǎng)成分有哪些?
2、怎樣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
二、導入新課
我們認識到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對人體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導學習。
三、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講解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約占人的體重60%——70%,是細胞達到重要組成成分。體內的養(yǎng)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里才能運輸?shù)缴眢w各個部分。
無機鹽:無機鹽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類:是人體重要的能源物質。
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常見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
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營養(yǎng)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缺乏某些營養(yǎng)成分,就會表現(xiàn)出相應的缺乏癥狀。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人類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1、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檢測
2、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
(三大產熱營養(yǎng)素:糖類、脂肪、蛋白質)
二、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的作用
1、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
2、無機鹽: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類:是人體重要的能源物質。
4、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5、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6、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后記
本節(jié)課采用閱讀、實驗活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
2.七年級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明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情感目標:
舉例說明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學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1、生物學的概念
2、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舉例說明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
五、重、難點突破
導入部分:
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自己的周圍,總會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問題:春華秋實、北燕南飛、蜘蛛結網??自然界中這些紛紜眾多的生物現(xiàn)象神奇奧妙、饒有趣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jié)我們身邊的生物學[板書課題]。
科學探究部分:
科學探究一:
(一)生物學的概念
探究過程:
1、學生分組,列舉生活中與生物學有關的一些現(xiàn)象。
2、各小組根據(jù)例子歸納總結生物學的概念。
3、各小組交流討論結果,后得出生物學的概念
(二)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探究過程:
1、學生4人一組,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討論生物學與人類關系,每小組推選1名主持人,1名記錄員,1名發(fā)言人。
2、學生根據(jù)生產生活展開討論。
3、各組交流討論情況,匯總生物學與人類關系的例子。
4、討論后,每人寫出總結、交流。
情景滲透材料:
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農林牧漁生產、釀造工業(yè)、食品工業(yè)離不開生物學知識。
我們從事各種學習和工作,需要有健康的身體,生物學是醫(yī)要衛(wèi)生的基礎,防治疾病、衛(wèi)生保健、計劃生育、優(yōu)生優(yōu)育,都需要生物學知識。
我們生活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生物學的研究有助于解決環(huán)境問腿,使日益惡化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不斷改善。
我們研究先進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即利用改變遺傳物質的方法來創(chuàng)造生物的新類型;仿生學,即模仿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的原理來改進工業(yè)技術;抗癌藥物的研制、試管嬰兒的研究等,更是離不開生物學知識。
科學探究二: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探究過程:
1、學生4人一組,結合《袁隆平和雜交水稻》一文及生產生活實際和利用報刊、電視媒
體所獲得的信息,討論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2、各組交流討論情況。
3、通過討論、交流,每人就“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寫出總結、交流。情景滲透材料:
當代生物學的新進展
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科學的眾多分支學科得到迅猛發(fā)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劃時代的巨大成就,使生物科學成為當代成果多和吸引人的學科之一。
1963年,我國的醫(yī)務工作者陳中偉在同事的陪合下成功地將斷離的肢進行再植的手術,后來又接活了各種斷肢(包括斷掉的手指)。這項成就至今一直保持世界地位,陳中偉被國際醫(yī)學界譽為“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
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就——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及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美國科學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產能源物質的新品種在——“石油草”,這種植物的莖被割開后,就會流出白乳狀的液體,經提煉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細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的不同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細菌來分解,美國科學家就將不同細菌的基因分離出來,集中到一種細菌內,從而得到了“超級菌”,這種“超級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菌快得多,凈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3.七年級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識別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重點)
技能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實驗等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說明睪 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難點:說明睪 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 器官。
三、教學準備:
1、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掛圖。
2、FLASH:識別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
3、視頻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和卵子的形成;
4、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訪問: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朗讀]:書P1頁的緒言。
[講述]:人類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才可能真正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
[提問]:課前讓大家做了兩個訪問題(1)人是怎樣形成的?(2)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你們對父母的訪問結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認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
饒有興趣地發(fā)言。
結合已有的認知,說出人是從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知道自己是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講述]:大家說得很地,人的個體發(fā)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預示著新一代生命的誕生,由受精卵發(fā)育為成熟人體,需經歷漫長的生長發(fā)育過程。
[提問]: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樣產生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先來認識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
[講述]:男女生殖系統(tǒng)是由一系列的生殖 器官組成的,在這些生殖 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過程。
[觀察]: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認識生殖系統(tǒng)分別是怎樣組成的?說出產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填表]: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圖表。
名稱
男性生殖系統(tǒng)
女性生殖系統(tǒng)
組成
產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線
主要器官
[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睪 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
[小結]:對,睪 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細胞,分泌的激素則可以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統(tǒng)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觀察、討論,并用筆在圖上畫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線。
小組代表發(fā)言,全班共同填寫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組成。
回答:因為睪 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產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觀看,進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組成,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們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布置課后訪問]:同學們對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結構及組成已經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個訪問,
(1)你們的母親在懷你們時,身體有什么感受?
(2)當母親懷孕時,父親都做了些什么?
[閱讀]:課外閱讀“試管嬰兒——生殖醫(yī)學的奇跡”。
4.七年級生物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點。
2、準確描述根尖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明確相鄰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
能力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動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尖各部分結構的聯(lián)系以及各部分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與科學方法 論的教育,體會到生物體是統(tǒng)一整體并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是本節(jié)的重點知識。眾所周知,植物體的根是由根尖發(fā)育而成的。根尖為什么能夠發(fā)育成根,這與其結構緊密相關。而根尖的結構特點又決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決定著整株植物的生與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為后續(xù)知識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
2、"識別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及其相應的功能"是本節(jié)的難點知識。教材中的插圖或掛圖都是根的結構模式圖,而顯微鏡下觀察的根尖細胞結構,大多是不規(guī)則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根尖細胞結構時,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認清顯微鏡下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避免學生對細胞結構的認識趨于模式化。這樣更有利于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結構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容易把根尖的四個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連續(xù)的。這就應該在后研究根尖的發(fā)展變化的時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連續(xù)的,各部分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發(fā)展變化的。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分生區(qū)的細胞經過細胞分 裂、細胞生長和細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學生既復習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又形成了根尖是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觀點。
三、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由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結構及功能。
課前利用小麥或其他植物,使其萌發(fā)并長出數(shù)條幼根。在課上先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根尖,教師要指出從根的尖端到長有絨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時要求學生觀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條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幫助學生從根尖的外形上區(qū)分各部分的形態(tài)、色澤等特點,如:根尖尖端處稍帶黃色的帽狀結構是根冠;根冠內部一團稍稍發(fā)暗的部位是分生區(qū);分生區(qū)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長區(qū);伸長區(qū)以上長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區(qū)。在成熟區(qū)的上端,還可以看到已經枯萎的根毛。
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時,教師要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觀察,并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幫助學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進行顯微觀察時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兩點:(1)學會邊觀察邊移動載玻片的技能;(2)正確認識永久切片的顏色。學生在觀察經染色的永久切片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進行復雜的染色過程,使不同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內的不同結構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防止學生產生"植物器官組織就長成五顏六色"等誤解。
在本節(jié)中,不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還應該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生長、發(fā)育與根生長的關系。但是根尖的生長和發(fā)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如果單*教師講解,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長活動圖片或利用多媒體制作根尖生長的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種動態(tài)的變化。
在研究過根尖的四個部分以后,還要研究成熟區(qū)以上直到莖的基部的結構,在這里出現(xiàn)了“導”這一名詞。學生初次接觸到導管這一名詞,不太容易透徹理解,教師可以用一根玻璃管來表示導管,管內貼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紙條來表示導管內壁的加厚花紋,這樣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導管的結構特點和這種結構是有利于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主要功能。
難點:根尖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
手段:學生觀察、分析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jié)的內容相對來講,需要識記的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對照課本內容自學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而對于根生長的現(xiàn)象,則需要通過圖像等資料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小結,并引入新課:
根有固著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根為什么能夠從土壤中吸收這些營養(yǎng)物質呢?這應與根的結構有關。那么,根的結構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尖的結構:
1、組織學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結構的觀察。
(1)肉眼觀察植物的幼根,講解根尖的定義,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顏色及形態(tài),以及根尖可分為幾部分。(從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確定出根冠、成熟區(qū)、以及二者之間的部分。但可以不給出具體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說出形態(tài)特征即可。)
(3)指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永久縱切片,并對照課本58—59頁內容學習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征及功能。
(4)指導學生列表總結。
(5)指導學生重點分析成熟區(qū)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區(qū)是根尖各部分結構中主要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6)利用錄像或動畫課件展示根尖動態(tài)的生長變化,指導學生認識根的生長過程與細胞的分 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二)成熟區(qū)及其上部的結構:
1、繼續(xù)讓學生觀察植物的幼根,指導學生觀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講解:
成熟區(qū)以上的部分,根毛脫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上下細胞失去細胞壁形成中空的導管。
3、通過顯微投影或圖片,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導管。(講解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與莖和葉中的導管相連)
三、反饋:
提問:"當把花卉移栽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保護根尖)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根的結構
一、根尖的結構:
二、成熟區(qū)及其上部的結構:
1、根毛消失
2、內部有導管
探究活動
探究洋蔥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tài)
目的要求:
1、學會制作洋蔥根尖的臨時裝片。
2、認識根尖各部分的細胞形態(tài)特點。
3、練習使用顯微鏡。
材料用具:
洋蔥、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玻璃皿、剪刀、鑷子、滴管、吸水紙、稀碘液、清水
方法
5.七年級生物課件
一、重點難點:
1.認識顯微鏡的部分名稱;
2.如何在低倍鏡下調焦并找到要看的物體;
3.細胞各結構的功能;
4.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二、知識點
1.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wěn)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jié)光
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3.放大倍數(shù)=物鏡倍數(shù)X目鏡倍數(shù)
4.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5.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玻片的邊緣,另一只手拿紗布將玻片放在兩層紗布之間,用食指和拇指夾住輕輕擦拭,用力要均勻。
6.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適量,水滴太小容易產生氣泡或干涸,影響觀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載玻片而污染顯微鏡。
7.細胞壁只起支持和保護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動的,而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則是生活著的。
8.植物體是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植物體從小到大是體內細胞增多和增大的結果,而不是水和養(yǎng)料堆積增多使植物體長大的。
1.七年級生物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記敘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并能舉例說明各種營養(yǎng)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②學會收集、整理、積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學習用列表法比較、概括、總結知識的方法。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2、難點
①用化學方法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
②蛋白質和維生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教學用具
多媒體、食品標簽、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雙縮脲試劑、蛋白質、滴管、試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二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組是現(xiàn)在我國部分兒童少年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邁不動腳?大家能不能根據(jù)這二組圖片提出問題,且作出初步的結論?
學生提出問題和作出結論:
(1)兩組圖片上孩子體態(tài)上的明顯差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可能是營養(yǎng)問題。
(2)這兩組圖片中兒童少年是不是得了營養(yǎng)方面的???一是營養(yǎng)不良,一是營養(yǎng)過剩。
(3)是不是與生活環(huán)境有關?一個生活環(huán)境艱難,一個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
總結并引出課題:
是的,他們如此強烈的反差卻是因為同一原因,就是都與營養(yǎng)相關,都是營養(yǎng)方面出現(xiàn)問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學營養(yǎng)??茖W營養(yǎng)離不開營養(yǎng)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yǎng)物質呢?這就是這一節(jié)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將熟悉的食物名稱及其所含營養(yǎng)物質種類寫在一張紙上,再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負責安排、統(tǒng)計自己小組總共列舉出多少種食物及其成分。在列舉中要求能夠簡單地分出類別。
將各小組統(tǒng)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tǒng)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yǎng)成分。
討論: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yǎng)成分?
2、演示實驗:“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的檢測”
老師介紹雙縮脲試劑和吲哚酚試劑的配制方法。
小結: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xiàn)紫色反應,吲哚酚與維生素C溶液呈現(xiàn)褪色反應。通過以上演示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營養(yǎng)成分嗎?
(1)作出假設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即將檢測的食品作出假設。填入下表。
(2)設計實驗方案
我們已經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所要檢測的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作出了假設,那么供檢測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這些營養(yǎng)成分呢?請同學們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加以證明。
小組討論:食物中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檢測方法,實驗材料的選擇,設計實驗方案,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預期的實驗結果等。
小結:各小組交流實驗方案,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指導探究方法。
(五)課堂練習
第2課時探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一、復習提問
1、食物中營養(yǎng)成分有哪些?
2、怎樣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
二、導入新課
我們認識到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對人體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導學習。
三、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講解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約占人的體重60%——70%,是細胞達到重要組成成分。體內的養(yǎng)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里才能運輸?shù)缴眢w各個部分。
無機鹽:無機鹽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類:是人體重要的能源物質。
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常見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
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營養(yǎng)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缺乏某些營養(yǎng)成分,就會表現(xiàn)出相應的缺乏癥狀。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人類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1、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檢測
2、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
(三大產熱營養(yǎng)素:糖類、脂肪、蛋白質)
二、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的作用
1、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
2、無機鹽: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類:是人體重要的能源物質。
4、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5、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6、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后記
本節(jié)課采用閱讀、實驗活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
2.七年級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明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情感目標:
舉例說明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學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1、生物學的概念
2、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舉例說明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
五、重、難點突破
導入部分:
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自己的周圍,總會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問題:春華秋實、北燕南飛、蜘蛛結網??自然界中這些紛紜眾多的生物現(xiàn)象神奇奧妙、饒有趣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jié)我們身邊的生物學[板書課題]。
科學探究部分:
科學探究一:
(一)生物學的概念
探究過程:
1、學生分組,列舉生活中與生物學有關的一些現(xiàn)象。
2、各小組根據(jù)例子歸納總結生物學的概念。
3、各小組交流討論結果,后得出生物學的概念
(二)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探究過程:
1、學生4人一組,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討論生物學與人類關系,每小組推選1名主持人,1名記錄員,1名發(fā)言人。
2、學生根據(jù)生產生活展開討論。
3、各組交流討論情況,匯總生物學與人類關系的例子。
4、討論后,每人寫出總結、交流。
情景滲透材料:
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農林牧漁生產、釀造工業(yè)、食品工業(yè)離不開生物學知識。
我們從事各種學習和工作,需要有健康的身體,生物學是醫(yī)要衛(wèi)生的基礎,防治疾病、衛(wèi)生保健、計劃生育、優(yōu)生優(yōu)育,都需要生物學知識。
我們生活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生物學的研究有助于解決環(huán)境問腿,使日益惡化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不斷改善。
我們研究先進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即利用改變遺傳物質的方法來創(chuàng)造生物的新類型;仿生學,即模仿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的原理來改進工業(yè)技術;抗癌藥物的研制、試管嬰兒的研究等,更是離不開生物學知識。
科學探究二: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探究過程:
1、學生4人一組,結合《袁隆平和雜交水稻》一文及生產生活實際和利用報刊、電視媒
體所獲得的信息,討論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2、各組交流討論情況。
3、通過討論、交流,每人就“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寫出總結、交流。情景滲透材料:
當代生物學的新進展
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物科學的眾多分支學科得到迅猛發(fā)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劃時代的巨大成就,使生物科學成為當代成果多和吸引人的學科之一。
1963年,我國的醫(yī)務工作者陳中偉在同事的陪合下成功地將斷離的肢進行再植的手術,后來又接活了各種斷肢(包括斷掉的手指)。這項成就至今一直保持世界地位,陳中偉被國際醫(yī)學界譽為“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
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就——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及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美國科學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產能源物質的新品種在——“石油草”,這種植物的莖被割開后,就會流出白乳狀的液體,經提煉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細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的不同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細菌來分解,美國科學家就將不同細菌的基因分離出來,集中到一種細菌內,從而得到了“超級菌”,這種“超級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菌快得多,凈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3.七年級生物課件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識別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重點)
技能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實驗等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說明睪 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難點:說明睪 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 器官。
三、教學準備:
1、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掛圖。
2、FLASH:識別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
3、視頻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和卵子的形成;
4、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訪問: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朗讀]:書P1頁的緒言。
[講述]:人類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才可能真正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
[提問]:課前讓大家做了兩個訪問題(1)人是怎樣形成的?(2)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你們對父母的訪問結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認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
饒有興趣地發(fā)言。
結合已有的認知,說出人是從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知道自己是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講述]:大家說得很地,人的個體發(fā)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預示著新一代生命的誕生,由受精卵發(fā)育為成熟人體,需經歷漫長的生長發(fā)育過程。
[提問]: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樣產生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先來認識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
[講述]:男女生殖系統(tǒng)是由一系列的生殖 器官組成的,在這些生殖 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過程。
[觀察]: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認識生殖系統(tǒng)分別是怎樣組成的?說出產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填表]: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圖表。
名稱
男性生殖系統(tǒng)
女性生殖系統(tǒng)
組成
產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線
主要器官
[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睪 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
[小結]:對,睪 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細胞,分泌的激素則可以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統(tǒng)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觀察、討論,并用筆在圖上畫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線。
小組代表發(fā)言,全班共同填寫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組成。
回答:因為睪 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產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觀看,進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組成,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們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布置課后訪問]:同學們對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結構及組成已經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個訪問,
(1)你們的母親在懷你們時,身體有什么感受?
(2)當母親懷孕時,父親都做了些什么?
[閱讀]:課外閱讀“試管嬰兒——生殖醫(yī)學的奇跡”。
4.七年級生物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點。
2、準確描述根尖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明確相鄰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
能力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動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尖各部分結構的聯(lián)系以及各部分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與科學方法 論的教育,體會到生物體是統(tǒng)一整體并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是本節(jié)的重點知識。眾所周知,植物體的根是由根尖發(fā)育而成的。根尖為什么能夠發(fā)育成根,這與其結構緊密相關。而根尖的結構特點又決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決定著整株植物的生與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為后續(xù)知識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
2、"識別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及其相應的功能"是本節(jié)的難點知識。教材中的插圖或掛圖都是根的結構模式圖,而顯微鏡下觀察的根尖細胞結構,大多是不規(guī)則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根尖細胞結構時,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認清顯微鏡下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避免學生對細胞結構的認識趨于模式化。這樣更有利于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結構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容易把根尖的四個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連續(xù)的。這就應該在后研究根尖的發(fā)展變化的時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連續(xù)的,各部分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發(fā)展變化的。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分生區(qū)的細胞經過細胞分 裂、細胞生長和細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學生既復習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又形成了根尖是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觀點。
三、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由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結構及功能。
課前利用小麥或其他植物,使其萌發(fā)并長出數(shù)條幼根。在課上先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根尖,教師要指出從根的尖端到長有絨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時要求學生觀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條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幫助學生從根尖的外形上區(qū)分各部分的形態(tài)、色澤等特點,如:根尖尖端處稍帶黃色的帽狀結構是根冠;根冠內部一團稍稍發(fā)暗的部位是分生區(qū);分生區(qū)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長區(qū);伸長區(qū)以上長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區(qū)。在成熟區(qū)的上端,還可以看到已經枯萎的根毛。
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時,教師要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觀察,并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幫助學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進行顯微觀察時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兩點:(1)學會邊觀察邊移動載玻片的技能;(2)正確認識永久切片的顏色。學生在觀察經染色的永久切片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進行復雜的染色過程,使不同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內的不同結構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防止學生產生"植物器官組織就長成五顏六色"等誤解。
在本節(jié)中,不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還應該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生長、發(fā)育與根生長的關系。但是根尖的生長和發(fā)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如果單*教師講解,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長活動圖片或利用多媒體制作根尖生長的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種動態(tài)的變化。
在研究過根尖的四個部分以后,還要研究成熟區(qū)以上直到莖的基部的結構,在這里出現(xiàn)了“導”這一名詞。學生初次接觸到導管這一名詞,不太容易透徹理解,教師可以用一根玻璃管來表示導管,管內貼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紙條來表示導管內壁的加厚花紋,這樣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導管的結構特點和這種結構是有利于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主要功能。
難點:根尖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
手段:學生觀察、分析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jié)的內容相對來講,需要識記的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對照課本內容自學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而對于根生長的現(xiàn)象,則需要通過圖像等資料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小結,并引入新課:
根有固著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根為什么能夠從土壤中吸收這些營養(yǎng)物質呢?這應與根的結構有關。那么,根的結構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尖的結構:
1、組織學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結構的觀察。
(1)肉眼觀察植物的幼根,講解根尖的定義,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顏色及形態(tài),以及根尖可分為幾部分。(從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確定出根冠、成熟區(qū)、以及二者之間的部分。但可以不給出具體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說出形態(tài)特征即可。)
(3)指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永久縱切片,并對照課本58—59頁內容學習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征及功能。
(4)指導學生列表總結。
(5)指導學生重點分析成熟區(qū)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區(qū)是根尖各部分結構中主要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6)利用錄像或動畫課件展示根尖動態(tài)的生長變化,指導學生認識根的生長過程與細胞的分 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二)成熟區(qū)及其上部的結構:
1、繼續(xù)讓學生觀察植物的幼根,指導學生觀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講解:
成熟區(qū)以上的部分,根毛脫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上下細胞失去細胞壁形成中空的導管。
3、通過顯微投影或圖片,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導管。(講解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與莖和葉中的導管相連)
三、反饋:
提問:"當把花卉移栽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保護根尖)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根的結構
一、根尖的結構:
二、成熟區(qū)及其上部的結構:
1、根毛消失
2、內部有導管
探究活動
探究洋蔥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tài)
目的要求:
1、學會制作洋蔥根尖的臨時裝片。
2、認識根尖各部分的細胞形態(tài)特點。
3、練習使用顯微鏡。
材料用具:
洋蔥、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玻璃皿、剪刀、鑷子、滴管、吸水紙、稀碘液、清水
方法
5.七年級生物課件
一、重點難點:
1.認識顯微鏡的部分名稱;
2.如何在低倍鏡下調焦并找到要看的物體;
3.細胞各結構的功能;
4.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二、知識點
1.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wěn)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jié)光
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3.放大倍數(shù)=物鏡倍數(shù)X目鏡倍數(shù)
4.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5.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玻片的邊緣,另一只手拿紗布將玻片放在兩層紗布之間,用食指和拇指夾住輕輕擦拭,用力要均勻。
6.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適量,水滴太小容易產生氣泡或干涸,影響觀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載玻片而污染顯微鏡。
7.細胞壁只起支持和保護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動的,而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則是生活著的。
8.植物體是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植物體從小到大是體內細胞增多和增大的結果,而不是水和養(yǎng)料堆積增多使植物體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