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rèn)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下面是分享的左傳:《僖公十八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傳】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諸侯伐齊。三月,齊人殺無虧。
鄭伯始朝于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构室澡T三鐘。
齊人將立孝公,不勝,四公子之徒遂與宋人戰(zhàn)。夏五月,宋敗齊師于,立孝公而還。
秋八月,葬齊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衛(wèi),圍菟圃。衛(wèi)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茍能治之,毀請從焉?!贡姴豢桑髱熡邛?。狄?guī)熯€。
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命曰新里,秦取之。
【譯文】
十八年春季,宋襄公率領(lǐng)曹共公等攻打齊國。三月,齊國人殺了無虧。
鄭文公開始到楚國朝見。楚成王把銅賜給他,不久又后悔,和他盟誓說:“不要拿來鑄造武器。”所以鄭文公用它鑄造了三座鐘。
齊國人準(zhǔn)備立孝公為國君,擋不住四公子一伙的反對,孝公逃亡到宋國,四公子一伙就和宋軍作戰(zhàn)。夏季,五月,宋國在甗地打敗了齊國,立了孝公,然后回國。
秋季,八月,安葬齊桓公。
冬季,邢人、狄人進(jìn)攻衛(wèi)國,包圍了菟圃。衛(wèi)文公把國君的地位推讓給父兄子弟和朝廷上的其他人,說:“誰如果能治理國家,我就跟從他。”大家不同意,而后在訾婁擺開陣勢。狄軍就退回去了。梁伯?dāng)U充了疆土,筑了很多城邑,卻不能把百姓遷往那里,把那地方命名為新里,但被秦國占取了。
擴展閱讀:《左傳》名句
1、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譯文: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guān)系。
2、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譯文:災(zāi)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
3、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左傳·僖公二十年》)
譯文: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去辦事,過失就會少些了。
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面頰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緊密相連;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兩個鄰近國家(或政黨、團(tuán)體)利害相關(guān)、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
5、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言辭沒有文采,流行得不會很遠(yuǎn)。
6、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修養(yǎng)道德的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斷增長,消除疾病的方法治得徹底干凈。
7、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文:不能因為一次過失而掩蓋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過去的功績。
8、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譯文:聽從正確的意見象流水一樣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9、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人民的生計貴在勤勞,勤勞就不會貧乏。
10、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國家興盛時,當(dāng)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對受傷的人一樣關(guān)心愛護(hù),這是它的洪福;國家衰亡時,當(dāng)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微不足道,這是它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