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碧螺春》

字號:

語文課件對大家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掌握所學的重點內容,這樣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碧螺春》,歡迎閱讀與借鑒。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篇一:《碧螺春》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11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了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過程與方法:
    1、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感受茶鄉(xiāng)人生活的美好及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心靈手巧。
    重點難點
    1.了解這篇課文講了碧螺春的哪些內容。
    2.感受茶鄉(xiāng)人生活的美好,體會表達的有序性,描寫的細致準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身邊的人有哪些人喜歡喝茶?你知道哪些關于“茶”的知識?(學生課前搜集了資料,認真做了調查。)教師適時評價:你們知道的真不少。
    (課件依次出現(xiàn)圖片)其實中國是早采制和飲用茶的國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國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樹的記載,唐代茶圣陸羽所作《茶經》中稱:“茶,南方之佳木也?!辈璎F(xiàn)在在我國已有很多的產區(qū),而品茶也漸漸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的時尚??臻e之余,聽著音樂,品一壺茶,自己內心的疲備會放追逐在空寂淡泊里,感受的只有內心的一份快樂,這就是茶的魅力!古詩有云:“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大家猜猜這是什么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享譽中外的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出示課題:碧螺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語句讀通順,看看碧螺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讀課文,讀后回答)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嗎?(久負盛名)什么意思?
    2、文章究竟從哪幾方面寫了久負盛名的碧螺春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并看哪幾段分別介紹了這些內容?
    (明確:茶傳說第2段采茶3-4段制茶5-6段品茶7-8段)
    3、課文中作者正是按照碧螺春的傳說,采茶、制茶、品茶這樣的順序來敘述的,你對哪一部分感興趣,就認真地讀一讀,看看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1)茶的傳說
    a.看來你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小姑娘,就請你為我們大家來讀讀這個故事吧!看看這個傳說向我們講述了什么?(碧螺春名字的由來)
    b.其實關于碧螺春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老師講故事)看得出來碧螺春茶優(yōu)美的傳說故事打動了很多同學,那你還對茶的哪一部分感興趣呢?
    (2)茶的采摘(出示課件)
    a.指名讀,其余同學邊聽邊想象采茶的繁忙景象。
    b.請你看看這一部分,從中體會到什么?
    C.一起來看看采茶姑娘是怎么采茶的。美嗎?什么美?
    d.讓我們伴著清新的音樂再來讀一讀這一部分。(配樂朗讀)
    (3)茶的制作
    清晨采茶,入夜炒茶,這就是茶鄉(xiāng)人民的生活。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藝茶)對,那么你們怎么理解工藝茶?(學生談,教師可以結合“工藝品”引導學生。工藝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還要體現(xiàn)精湛的技藝。)
    下面我們來讀讀課文描寫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讓你覺得碧螺春是當之無愧的“工藝茶”?并把這樣的句子畫下來。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課件出示)
    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學生談自己的理解)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后的特點,真所謂增之一分則過,減之一分則不及呀!這樣的茶被稱為“工藝茶”,可以說是當之無愧!這個句子中,哪個詞表達了這個意思?(無怪乎)誰來讀出這種當之無愧的意味!(指名讀)怪不得《茶說》一書中寫道:茶以碧螺春為上,不易得。如此上等好茶,讓我們再來感受一番,齊讀。這么好的茶是如何制出來的?我們一起找一找。
    (2)(出示這句話)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這句話中哪幾個詞是動詞?從這幾個動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我們來做一做
    這幾個動作,炒茶是不是這樣慢慢地炒,為什么?你知道炒茶時鍋里的溫度嗎?是100-150度,這么熱的鍋,即使你再快的速度,你能把茶炒好么?看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難怪碧螺春茶被稱為“工藝茶”。誰來讀讀這一句,讓我們體會一下。(教師適時點評)
    同學們,想親眼看看怎樣炒茶嗎?(課件出示視頻)炒茶手就是這樣在滾燙的大鍋內,用血肉之手這樣來回翻拌啊!此時此刻,如果炒茶師傅就在你身邊,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學生表達對炒茶手的贊美、佩服之情。)帶著這種感受,我們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這一道道工序,讓我們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藝,所以說無怪乎人們稱碧螺春為工藝茶!正因如此,這種茶也被稱為“功夫茶”“心血茶”。
    四、走進“月下品茶圖”
    1、師:我想此時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來品品碧螺春了!下面我們來默讀品嘗的段落,靜靜地默讀,細細地品味,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么呢?
    2、交流:
    師:品嘗碧螺春時,什么讓你陶醉呢?
    (1)茶水入水的姿勢。(2)茶葉沖泡后的樣子。(3)湯色碧綠清澈。(4)香味清香撲鼻。(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讓人回味無窮。
    (6)情誼。人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卻覺“朋友之情香如茶”??!
    (7)環(huán)境:咱們中國人品嘗還十分講究環(huán)境之美呢!
    咱們中國人品茶可是很有講究的,我們一齊看一下。
    3、還等什么,讓我們快來品品這碧螺春茶吧!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我們大家再來醉一回,如何?(再次讀品茶這一部分)
    4.碧螺春以它獨特的色、香、味、形贏得了人們的喜愛。難怪那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課件)讀著讀著,這一詩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們訴說著: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出示)
    三、課外研究、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希望同學們不要停下探索的腳步,在課下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繼續(xù)研究。
    1、中國茶文化發(fā)展。
    2、茶藝茶道,現(xiàn)在茶藝盛行。
    3、茶與健康,茶與現(xiàn)代飲料。
    四、欣賞品讀
    這就是久負盛名的碧螺春。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的茶文化等待我們去品嘗,就讓我們在品中學會生活吧!
    (學生在音樂中自由品讀,感悟碧螺春的魅力。)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篇二:《碧螺春》
    【教材解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tǒng)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課。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xiàn)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jié)儉的真實反映??梢赃@么說,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侗搪荽骸芬徽n介紹簡潔明了,描寫細致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課文開頭,僅用一句話點明了碧螺春的“久負盛名”,引發(fā)了讀者的閱讀期待,還介紹了碧螺春的主要產地。接下來,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說、采摘、制作、品嘗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文章結構緊湊,前后連貫,特別是第七自然段是過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內容是關于碧螺春的制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寫的內容是關于品茶的,過渡非常自然。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使他們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針對《碧螺春》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整體誦讀,梳理記敘順序到反復練讀,感悟重點的語句,再到研讀課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個學習過程都讓學生在“涵詠文本”、“靜心體會”、“有感而發(fā)”。教師只是起到激勵、點撥、指引作用。教師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歷史資料等多種方式,努力使學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讀,動情而讀,產生情感的共鳴,在讀中領略茶鄉(xiāng)人的生活,激發(fā)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積累精彩語言,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教學境界
    【學情簡介】
    六年級的學生對茶并不陌生,家里的長輩也有喝茶的,對于一些名茶如龍井、毛尖等略有所聞,但對于茶文化卻知之甚少。不過,六年級的學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詞找句,圈圈點點劃劃,讀讀體會的感悟方法。而且本班學生的朗讀整體水平不錯,相信能夠自己讀通、讀懂課文,教師只要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深入品悟,透過語言文字,領略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簍、煞”等11個要求會認的字,掌握“霞、彌”等10個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了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感受茶鄉(xiāng)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參與,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迸發(fā)出無限旺盛的生命活力;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讀書,多種形式地讀,如自由讀、默讀、誦讀、抓住重點詞句品讀等方式,讀通、讀熟課文,邊讀邊思考,感悟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把所描述的實物與自己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五千年的文明滋養(yǎng)著一代代華夏子孫。如果讓你選擇一種事物代表中國,你會選擇什么?(長城、長江??)如果讓你從飲食方面選一種,你會選擇什么?(餃子、茶??)你知道哪些種類的茶?(龍井、毛尖、碧螺春等)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產茶、飲茶早的國家,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今天,我們就透過中國名茶——碧螺春,領略我國茶文化的魅力。
    二、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自由大聲讀課文,把字讀準確,特別是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多讀兩遍,快速地記一記。讀完,想一想,文中圍繞“碧螺春”講了哪些方面的知識?
    四、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五、全班交流,疏通脈絡
    通過問答方式,組織學生交流,本課圍繞“碧螺春”講了碧螺春的產地、名字的來歷、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即先講了碧螺春的產地,然后用一個傳說介紹碧螺春名字的來歷,接著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嘗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重點點撥課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別是第七自然段是過渡段,體會過渡段能使文章前后連貫,結構緊湊,銜接自然。
    六、作業(yè)
    熟讀課文,重點是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齊讀----碧螺春,“碧螺春”一個多么富有詩意的茶的名字,再讀課題。板書:碧螺春
    2、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對碧螺春有什么了解呢?
    師:你能從這三個字上想出什么來呢?
    預設:生:我從“碧”字,想到茶園里碧螺春翠綠欲滴,想到碧螺春茶湯色碧綠清澈。生:我從“螺”想到碧螺春茶葉“蜷曲成螺”,非常漂亮。
    師:在古代,人們把少女頭上盤的高高的發(fā)髻叫“螺髻”。碧螺春外形如螺,可見多動人了!
    生:碧螺春采制早春,因此名字中有個“春”字。
    生:古代常用“春”字來代稱茶,在碧螺春的產地“碧螺峰”里其實就有“碧螺”二字!所以給這種茶取了這個雅致的名字。
    師:竟然這樣巧合!真不知是天意,還是人意。是的!春來了,太陽出來了,一切都欣欣然張開了眼。人們把如此美好的“春”賜予一種植物,再讀“碧螺春”,我們品味到“碧螺春”的名字不僅僅是一種雅致吧?
    3、文章中美的當屬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嘗這三部分,這節(jié)課我們就主要圍繞茶的采摘、制作、品嘗,進一步感受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馨香。
    二、精讀課文
    (一)采茶
    1、同學們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三到”去品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誰的讀書收獲多?
    2、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聯(lián)想
    ——看到了清晨,采花女披著晨霧,踏著朝霞,三五成群,結伴向茶園走去;我看到太陽升起來了,湖山的上空金光萬道,茶園一片金色;到茶園里茶樹叢翠綠欲滴,采茶女個個神采飛揚,用靈巧的雙手敏捷地從茶樹上摘下一片片嫩芽。
    ——聽到了公雞嘹亮的叫聲,整個湖光醒來了。江南春光的無限美好;聽見了采茶女采茶時發(fā)出的銀鈴般的笑聲。
    ——聞著淡淡的花香。
    ——感受到早晨湖山的景色很美;感受到茶園的空氣很清新;感受到采茶女采茶時很快樂,有說有笑的;感受到采茶女心靈手巧,一早就在茶園采茶很勤勞;感受到采茶女的腳步很輕快;感受到采茶女的心情很快樂;感受到作者很喜愛這湖山的晨景。
    評價語師:你的語言清新如詩,為我們勾勒出了美麗的茶園清晨圖。
    不用眼睛看,就憑鼻子聞、耳朵聽,茶園的景色也是那么怡人,你的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師:同學們的讀書收獲可真多,讀書就應該這樣來讀。蘇軾評王維的詩與畫,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讀這段文字,也有這種感覺,不但看到美麗的畫面,還聽到美妙的聲音。
    3、指導學生朗讀
    結合課文內容想象姑娘們清晨采茶圖,把自己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預設:通過教師描述畫面,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山鄉(xiāng)采茶女,人人都是報春鳥,百里綠坡,在姑娘們靈巧的手指上,趕著春天跑。春給她快樂,她給春笑聲,城市、鄉(xiāng)村,朵朵茶花杯中開,香飄萬人間?!焙⒆釉賮碜x一讀體會這美好的畫面。
    4、小結:作者之所以能把情景描寫得這么美,是因為他喜歡這樣的晨景。這晨景中有霧,有朝霞,有翠綠欲滴的茶樹,有萬道金光,有俊美的采茶女。這就像畫家筆下的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誰來給這幅圖取名?
    抓住“歡笑”一詞,為這幅圖取名“采茶樂”。
    (二)制茶
    過渡:清晨,茶園里閃現(xiàn)著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飄蕩著她們銀鈴般的歡笑聲,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1、請同學們學習第六自然段,看看茶手是如何制茶的,抓住動作做一回小小制茶手。同桌一位同學演動作,另一位同學來為你解說(學生在下面演示)
    2、集體交流: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茶手是如何炒茶的,找到相關的句子了嗎?
    出示句子:“茶手短衣緊襖,利索地把揀好的鮮葉芽倒進滾燙的大鍋,叉開五指,在嫩葉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BR>    抓住了哪些動作?(板書:揉、搓、捺、抓),從“忽而”看出了什么?(動作非??欤浅J炀殻?,課文中用了哪個詞?(利索),自由讀讀這段話?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茶手嫻熟的技藝和辛勤)。誰能通過朗讀來體現(xiàn)茶手的嫻熟的技藝和辛勤呢?
    3、你看過焙茶手勞動的場面嗎?請學生說說“茶手制茶圖”
    4、面對這樣的焙茶手,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真了不起,能炒出這么好的茶葉??)懷著贊嘆、欽佩之情齊讀“茶手短衣緊襖??煞是好看?!?BR>    5、茶手利索地炒著茶,漸漸地(導讀“漸漸地,隨著水分的蒸發(fā)??濃郁的芳香。)
    6、此時的茶葉(干而不焦??無怪乎人們稱它為“工藝茶”了)
    師:談何容易!(引讀)雖然干生:但不焦。師:雖然脆,生:但不碎。
    師:雖然青,生:但不腥。師:雖然細,生:但不斷!
    師:就像郭沫若筆下的“白鷺”:增一點兒生:(齊背)——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
    師:真所謂增之一分則過,減之一分則不及。這就是“工藝茶”!這個工藝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
    (預設:真是所有的一切都拿捏到好處,真所謂增之一分則過,減之一分則不及。它已經不是普通的茶葉了,在我們焙茶手的精心制作下,已經誕生了真正的藝術品,它不僅可供沖飲,更可供欣賞。僅僅是看著,那都是一種享受。)
    為什么稱碧螺春為“工藝茶”呢?(這是工藝品,不僅外觀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勞動與高超技藝的結晶)
    讓我們一齊來讀好這句話。
    師: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看不到的是什么呢?這使我想起了一位焙茶手。他18歲做學徒,如今已經65歲了。為了保持茶的醇香,47年里,他從不用肥皂洗手??
    7、這就是茶手的杰作,看著這樣的茶葉,你想說些什么呢?
    預設:茶手焙茶的技藝高超,掌握火候真是恰到好處!此時,茶葉就象精美的工藝品,不僅外表美觀,還是焙茶手辛勤勞動與高超技藝的結晶,無怪乎人們稱它為“工藝茶”了。
    小結:你覺得碧螺春僅僅是工藝品嗎?不!它是有生命的,有情義的,焙茶手把自己的青春、事業(yè)、情感融入了這些小小的茶葉。碧螺春是美的,她的美來源于采茶、焙茶人辛勤的勞動,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
    8、我們?yōu)檫@幅圖取個什么名字呢?
    抓住描寫制茶的動詞,取名“制茶忙”。
    (三)品茶
    過渡:如果說觀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種新奇的感覺的話,那么,品嘗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地了。碧螺春以它獨特的色、香、味、形(板書),贏得了世人的喜愛。讓我們也沏上一杯,看看它,品品它。
    1、品文
    (1)自讀課文,要求:
    用筆畫出第8自然段中描寫碧螺春色、香、味、形的詞語,讀一讀這些詞語,把它們記在心里,再說一說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分別是什么樣的。(板書:色、香、味、形)
    (2)交流:你們品到的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是什么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