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詩負(fù)盛名,和王曇并稱“二仲”,和洪亮吉并稱“二俊”,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xué)李白,所作多抒發(fā)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下面是分享的黃景仁古詩《綺懷》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綺懷》
清代|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zhuǎn)心傷剝后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賞析】
“綺”本意為“有花紋的絲織品”,后來引申為“美麗”,“綺懷”自是一種美麗的情懷,對清代詩人黃景仁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凄婉動人。
黃景仁年輕時曾同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jié)局。正因如此,在《綺懷》之中,籠罩著隱隱約約的感傷。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xiàn)實糾纏著,使得詩人一步步地陷入絕望中。
首聯(lián)“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墻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
第二聯(lián)“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這是最讓人稱道的一聯(lián),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已這個傷心之人。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xiàn),而正是因為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在黃景仁的詩中,所有虛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個孤獨(dú)的人依舊保持著一種望月的姿勢,思念的姿勢。試想,詩人獨(dú)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濕了自已的衣裳,打濕了自已的心靈。而這種等待的盡頭卻只能是一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tài),正是最為絕望的一種心態(tài)。第三聯(lián)“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zhuǎn)心傷剝后蕉”。這句可以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相媲美。春蠶吐絲,將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詩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春蠶吐絲盡頭是繭,是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間最為絕望的結(jié)局了?!鞍沤丁币彩怯脑沟囊庀?,李商隱《代贈》詩有“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句。
尾聯(lián)“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lián)同首聯(lián)呼應(yīng),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yuǎn)也無法消除的。因為,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同往昔和現(xiàn)實的夾縫之中突圍出來。法國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秉S景仁的七言律詩《綺懷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為這種絕望而更有了魅力。
擴(kuò)展閱讀:黃景仁與洪亮吉
黃景仁和洪亮吉相識于縣試,兩人被店家安排入住同一間房,從此成為一生摯友。洪亮吉詩與經(jīng)并重,但并不把詩當(dāng)飯吃,而黃景仁浪漫氣息要重,他對考試科目吊兒郎當(dāng),對非圣賢書廢寢忘食。常常半夜三更躲在被窩里,每作一首詩或得一句詩,都要把洪亮吉吵醒,與其奇文共賞。
黃景仁是感性之人,浪漫而又任性;洪亮吉偏理性,行事相對穩(wěn)重,講究變通。他倆后來到安徽學(xué)道朱筠辦公室,從事秘書工作。兩人白天同桌弄材料,晚上同窩賞詩文,然則有時他們觀點并不一致。有天,兩人為某事爭得厲害,黃景仁一氣之下,跑到徽州游山玩水。洪黃交惡,影響很大。當(dāng)時朱筠送了河豚與蒙古酒到其部下武億家,武億抱著朱筠大哭,鬧得朱筠摸不著頭腦,哭完才知道,這武億是為洪黃失交而哭:“無他,遠(yuǎn)念古人,近傷洪亮吉、黃景仁不偶耳。”
后來黃景仁北上京都,混得略有起色,就意氣洋洋,夸大口說:“人謂長安居不易,誤矣”,叫呆在老家的洪亮吉把其眷屬遷來皇城根下。洪亮吉力勸黃景仁,但勸不住,只好墊資,出雇工費(fèi),安排人千里送黃家眷。果然,黃在京城活得艱難。兩年后,洪亮吉到京城,看到老友狼狽模樣,再勸其將家屬送回故鄉(xiāng)。后來洪亮吉到陜西巡撫畢沅幕僚,又不遺余力薦舉黃景仁,使畢沅贈了五百金給黃詩人。黃景仁收到這筆巨款,把錢全投入買官,他打的主意是,賣了主簿一職,買上地方實職。只是按照清朝政策,捐官之前,得除現(xiàn)職,他新官沒得到,舊職停了薪,連飯都吃不上了。
二十多歲時,黃景仁曾與洪亮吉戲言:“予不幸早死,集經(jīng)君訂定,必乖余之旨趣矣。”而洪亮吉確實把黃景仁文集收攏了,一字不刪編輯出來,并請畢沅出錢,印行了《兩當(dāng)軒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