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生前史學(xué)著作因與時風(fēng)不同而未受重視,死后多年,卻聲名大漲。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趙翼的詩詞有哪些呢?歡迎閱讀!
趙翼的詩詞篇一
《野步》
作者:趙翼
原文: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fēng)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野步》譯文及注釋
譯文:
料峭的寒風(fēng)催著換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區(qū)原野去游玩。秋風(fēng)最愛多管閑事了,它一來,不但把楓葉變紅,還把人的頭發(fā)變白了。
注釋:
峭寒:料峭
紅他楓葉白人頭:這是名句。意思是:(秋風(fēng))把楓葉變紅,卻把人的頭發(fā)變白了。更是感嘆時間不饒人。
《野步》鑒賞
絕句就是“截句”,從律詩中截出兩聯(lián),單獨成詩,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刪去,只突出精華的內(nèi)容。由于形式適合,有相當(dāng)一部分絕句是著眼于奇想巧思的,前兩句交代,后兩句用奇,此詩即如此。
“峭寒催換木棉裘”,寥寥數(shù)字,勾勒出了較長一段時間里詩人的心理狀態(tài)?!按摺闭撸叽?,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詩人換上棉襖。在這里,詩人賦予了峭寒一個獨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詩人換衣,詩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詩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詩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實際上,峭寒是沒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與詩人作對,詩人這樣寫,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過自己與峭寒的交鋒表現(xiàn)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感。詩人為什么不肯換上棉襖呢?可能有多種原因,但結(jié)合后文來看,最可能的就是詩人認為多穿衣服是年老體衰的表現(xiàn),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聽任峭寒?dāng)[布,但最終還是無奈投降了?!耙姓冉荚鹘??!薄耙姓取笔钦f腿腳不便,“近”是指無力走遠。那么,大冷的天,詩人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風(fēng)蕭瑟中,又將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最是秋風(fēng)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詩人筆下的秋風(fēng),仿佛成了一個討人厭的家伙,它蕭蕭地吹,不停地吹,吹紅了湛湛青楓,吹白了滿頭烏發(fā),詩人對這秋風(fēng),不禁發(fā)出一句“管閑事”的牢騷來。如果說前面的“催”字還不是那么明顯的話,那么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來秋風(fēng)沒有感情,也不好管閑事,楓葉之紅、青絲之白,都與秋風(fēng)沒半點關(guān)系,詩人發(fā)此怪怨,實屬無理。但越是無理,越是有情,詩人自入秋以來,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傷之情就從沒斷過,此刻他看到瑟瑟作響的紅葉,一腔悲懷再也把持不住,便沖秋風(fēng)抱怨道:“你怎么這么好事!”這里的秋風(fēng),實際上已經(jīng)超出它本身的含義,成為了整個秋天、甚至永遠無情地流逝著的時間的代表,正是無情的歲月逼紅了楓葉,也催老了詩人。詩人此處將自己的感情外化為原本無辜的秋風(fēng),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讓衰涼之感直達讀者心靈深處,仿佛讀者自己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步履蹣跚的老者,在秋風(fēng)中不禁灑淚。
綜合全詩來看,最核心的無疑是后兩句,但前兩句也不應(yīng)忽視。應(yīng)該說,如果沒有前面兩句的交代和鋪墊,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發(fā)得那么充分。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年華逝去的感傷之情。
趙翼的詩詞篇二
《題遺山詩》
作者:趙翼
原文: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fēng)。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題遺山詩》注釋
①元遺山集:金末元初元好問之詩文集。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事跡見本書作家小傳。詩中評論元好問入元后輯存金代文獻之志節(jié)與詩作之成功,知人論世,切中肯綮。
②身閱興亡:言元好問曾經(jīng)歷金元易代之變。浩劫空:大災(zāi)難,破壞嚴重。佛家謂世界由成、住到壞、空為四劫,空指世界毀滅。后遂以“劫”指災(zāi)難。
③“兩朝”句:謂元好問集兩朝文獻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興二年(1233),元好問已四十馀歲,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獻,編有《壬辰雜編》、《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詩文,為一代文宗。
④“無官”句:元好問在金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入元不仕,無損大節(jié)。周粟,周武王滅商后,殷商貴族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餓死。(參看《史記·伯夷列傳》)元好問雖未如伯夷、叔齊之餓死,但卻未仕元,故曰“未害”。
⑤“有史”句:謂元好問擔(dān)心有金一代文獻之遺亡。失楚弓,據(jù)《孔子家語》載:楚共王出游,遺失一良弓,從人要尋找,他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認為楚共王心胸還不大,說:“人遺之,人得之,何楚也?!边@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獻。
⑥“行殿”二句:擬想金亡后宮殿凄涼,抒亡國之悲。行殿,行宮,指金之南京汴梁。作者《汴京雜詠》中詠金亡事一首有“幽蘭軒已火光紅”句,幽蘭似為金汴京行宮軒名。夜火,鬼火。故都,指金中都燕京。金遷汴梁前之京都。喬木,高大樹木,多用以喻故國、故里?!段倪x》顏延之《還至梁城作》:“故國多喬木?!崩钌谱ⅲ骸啊墩摵狻吩唬骸^喬木,知舊都。’”
⑦“國家”二句:作者《甌北詩話》卷八評元好問:“值金源亡國,以社稷丘墟之感。發(fā)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此固地為之也,時為之也?!边@里即用其意。賦,吟詠、描寫。滄桑,滄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擴展閱讀:趙翼的文學(xué)成就
趙翼論詩重“性靈”,主創(chuàng)新,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前、后七子的復(fù)古傾向,也不滿王士禛、沈德潛的“神韻說”與“格調(diào)說”。他說:“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保ā堕e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論詩》)所著《甌北詩話》又名《甌北詩鈔》,系統(tǒng)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yè)、查慎行等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chuàng)新,立論比較全面、允當(dāng)。
趙翼存詩4800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閑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xué),或隱寓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獨具特色,并在造句、對仗方面見出功力。另外,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yōu)點。其詩的缺點,是有時議論過多,過于散文化,形象性較差。趙翼的文學(xué)著作有詩集53卷及《甌北詩鈔》。趙翼與袁枚、張問陶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趙翼史學(xué)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皇朝武功紀(jì)盛》、《甌北詩鈔》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記》把《舊唐書》、《舊五代史》羅織在內(nèi),實際為廿四史。他單披閱廿四史就達3200卷,加上正文和夾注中引用的稗史筆記4000多種,工作量浩瀚。趙翼從40多歲動筆,到1796年方完成。成書時他已經(jīng)是七旬老翁了。
《廿二史札記》一書考證史籍著述體例的演變和歷史事實的真相,顯示出特有的經(jīng)世意識和對大量歷史問題的深刻見解,堪稱是乾嘉樸學(xué)時代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出色成果。趙翼生前史學(xué)著作因與時風(fēng)不同而未受重視。死后多年,卻聲名大漲,梁啟超以為趙翼“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抖吩洝放c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三大史學(xué)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