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jīng)典成語故事分享三篇

字號: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分享的古代經(jīng)典成語故事分享三篇。歡迎閱讀參考!
    【沉魚落雁成語故事】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于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后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么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后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fā)展農業(yè),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當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后,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于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這里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至于“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明哲保身成語故事】
    這則成語最早出自《詩經(jīng)·大雅·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尹吉甫是周宣王的一名大臣,原名兮甲,字伯吉甫。由于他擔任尹一職,后人稱他為尹吉甫。
    當時西周常受到一些異族的騷擾,宣王就派他和另一名叫仲山甫的大臣去討伐。二人合作得非常愉快,齊心協(xié)力,共同御敵,鞏固了周王朝的邊疆,功績卓著。在合作過程中,尹吉甫發(fā)現(xiàn),仲山甫這個人非常有才能,對君王特別忠心,因而對他很佩服。
    后來,宣王命令仲山甫到齊地筑城以抗御外族。仲山甫雖然知道齊地的條件很差,但他還是欣然受命,立刻前往。臨別之時,尹吉甫寫了一首叫《民》的詩贈給仲山甫,對他的德與才予以贊揚。
    【拋磚引玉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有一位詩人叫常建,還有一位詩人叫趙嘏。常建對趙嘏的才華非常佩服,他總想得到趙嘏的詩作,只是沒有辦法。后來,他還真想出一個索詩的法子。常建打聽到趙嘏要到靈巖寺去游玩,他便先趕到寺廟,并在墻上題了兩句話,然后躲到一邊去了。這天,趙嘏果然來到靈巖寺拜佛游玩。當他轉到一座墻壁時,發(fā)現(xiàn)上面題著兩句詩。他端祥片刻,心想,詩寫的不錯,為什么只寫了兩句呢?于是,他提起筆來,在常建的詩后又補上了兩句,成為一首完整的七言絕句。趙嘏走后,常建趕過來觀看,一字字的琢磨,認為補寫的這兩句確實比自己高明,便抄寫了下來。別人看過之后,都說常建為了得到趙嘏的詩,用了"拋磚引玉"之法。成語"拋磚引玉"就是由此而來,比喻以較差些的作品或是較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見。后來人們多用于自謙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