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一年級語文《敕勒歌》知識點及教案

字號:

《敕勒歌》是我國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鮮卑族間流傳的一首民歌,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以下是整理的(小學(xué)一年級語文《敕勒歌》知識點及教案),希望幫助到您。
    小學(xué)一年級語文《敕勒歌》知識點
    原文:
    敕勒歌①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
    陰山③下。
    天似穹廬④,
    籠蓋四野⑤。
    天蒼蒼⑥,野茫茫⑦,
    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⑧。
    詞語解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nèi)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
    ④穹廬(qióng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xiàn)”,顯露。
    譯文: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
    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
    一陣風(fēng)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小學(xué)一年級語文《敕勒歌》教案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jié)合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xué)重難點]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老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課件出示:大草原并配樂)
    2、老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xué)生回答
    3、老師:天藍藍,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畫卷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贊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jié)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xué)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老師:你看到了什么?
    由學(xué)生說出大意即可。
    老師:詩中哪句是描寫中的內(nèi)容?
    指名朗誦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xué)生質(zhì)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xué)生自由讀,指名讀。
    教師評價: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
    示范讀第1、2句。
    教師評價: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示范讀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后3句。
    課件出示:風(fēng)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xué)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jié)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