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作文的核心除了直接說出我們的觀點,還要對我們的觀點加以證明,證明觀點的時候,就需要事實材料或者前人的觀念的材料。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作文范文評點升格》供您查閱。

文題呈現(xiàn)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數(shù)學家說,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直線。船夫卻說,風向正好的風鼓起船帆,這時的距離便是最短的。——尼采《尼采的心靈咒語》
學生初稿
因勢利導,因利乘便
韓文公批評荀卿:“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然而荀子在人性本惡心的基調上發(fā)展出的理論,終于成就了一時風頭無兩的法家。
法家冒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
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都分毫不差。
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全盤皆輸。
“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全都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身副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
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狈仟氉鲬?zhàn),一切行為,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逆勢而動,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殺身之禍。
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焙纹鋲言?。
初稿修改
因勢利導,因利乘便
(原文)韓文公批評荀卿:“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然而荀子在人性本惡心的基調上發(fā)展出的理論,終于成就了一時風頭無兩的法家。
法家冒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
(修改文)韓文公批評荀卿說:“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然而荀子在人性本惡的基調上發(fā)展而出的理論,終于成就了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注意:本段與文章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刪去)
法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
【點評:借歷史理論來討論問題,指出最短距離就是法家理論的變化】
(原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都分毫不差。
(修改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處理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應用起來都分毫不差。
【點評:法家的“術”理論,在儒家之學獨尊之時,依然有市場】
(原文)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全盤皆輸。
“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全都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修改文)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雖然小勝,全盤卻皆輸。
“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只善謀事,不善謀身,且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更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點評:然而,理論就是理論,在實踐中,有大缺點】
(原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身副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
(修改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勢”之一道,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把握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而到達終點。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
【點評:法家的勢理論,則尋求最短的距離,卻比較長久一些】
(原文)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保窘场耙蛸|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非獨作戰(zhàn),一切行為,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逆勢而動,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殺身之禍。
(修改文)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非獨作戰(zhàn),一切行為,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于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逆勢而動,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惹來殺身之禍。
【點評:舉例論證,正反論述,強調勢是順勢而行】
(原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焙纹鋲言铡?BR> (修改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是蓄力的弓弦,漲潮的海水,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橫掃中原,恰如摧枯拉朽一般: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何其壯哉。
【點評:舉例結尾,強調順應時勢,成就大事】
總評:
這是一篇借古人事來說理的議論文。作者起點比較高,眼光比較獨到,不是人云亦云的就事論事,而是注意用古人的法家理論與實踐來正反論證自己的觀點。
文章的優(yōu)點,材料和論點都比較新穎。
不足之處,因為對于古人的理論和實踐理解不是很深入,論述的時候,不是自然親切,而是有一些生硬,對于荀卿是否法家的判斷,又在文章開篇,這是一大失誤。
按照70分制,原文可以打49分。
學生升格稿
因勢利導,因利乘便
(原文)戰(zhàn)國百家,儒墨號稱顯學,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注意:不要說過頭話)終于都沒有能顯過法家;荀卿大略知變,然而不如韓李二徒徹底。
(修改文)諸子百家中,儒墨號稱顯學,都有至真至學的道理,依然沒有淹沒法家。荀卿大略知變,然而不如韓李二徒的徹底。
【點評:借對諸子評價,引出論題】
(原文)法家冒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講求順勢而力,事半功倍。
(修改文)法家雖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講求順勢而力,事半功倍。
【點評:由法家的“法”及分支來分析“距離最短”】
(原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都分毫不差。(注意:本句沒有謂語)
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卻全盤皆輸。
(修改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正所謂“刀切豆腐”般的距離,在應對具體事物上則游刃有余,進退自如而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處理家務事,也分毫不差。
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卻于全盤皆輸。
【點評:舉例分析,尊儒之時,法“術”依然有市場,處理事情,也有小勝】
(原文)“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全都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目光褊淺,卻只囿于客觀的目標,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修改文)“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目光褊淺,卻只囿于客觀的目標,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社稷之才”?
【點評:分析“術”之不足】
(原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把握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修改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把握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點評:舉例分析,“勢”之有效,需要順勢而為】
(原文)所謂風向,便是那無可阻擋的大勢。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終究比莽漢式的直來直去高明得多。
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修改文)所謂風向,便是那無可阻擋的大勢。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終究比莽漢式的直來直去高明得多。
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牛”,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切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點評:舉例論證,強調論點: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原文)《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狈仟氉鲬?zhàn),一切行為,只要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真?zhèn)€逆勢而動,“直線最短”的理論在現(xiàn)實面前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招致殺身之禍。
(修改文)《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非獨作戰(zhàn),一切行為,只要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符合大勢罷了;倘若真?zhèn)€逆勢而動,“直線最短”的理論在現(xiàn)實面前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招致殺身之禍。
【點評:舉例論證,正反論述,強調勢是順勢而行】
(原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焙纹鋲言?。
(修改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何其壯哉。
【點評:舉例結尾,強調順應時勢,距離最短,能成就大事】
總評:
這是一篇借諸子理論說理的議論文。作者起點比較高,眼光比較獨到,沒有人云亦云的就事論事,而是注意用法家的理論(法、術、勢)來論述最短距離,分層次論證術的不足和勢的利用,以實踐來從正反兩個論證自己的觀點。
文章的優(yōu)點,分層論證,材料和論點都比較新穎,較好地運用諸子法家理論來證明自己的論點。
不足之處,要注意,不說過頭話,注意語言通順自然。
按照70分制,原文可以打56分。
建議
文章的實際字數(shù)是1130多,在作文紙上有1250多,因為會空格和轉行。從考試角度,少50字扣1分。多字雖然一般不會扣分,但是最后寫到900字處,最多950字,會有實際的800字,超過太多會給閱卷老師造成概括能力不強,會無形扣分甚至降等,如果是我這篇文章字數(shù)會扣2分以上。尤其現(xiàn)在的政治形勢,高考試卷一定平和,難題最多20%,這個時候就應該一定要規(guī)范再規(guī)范。

文題呈現(xiàn)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數(shù)學家說,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直線。船夫卻說,風向正好的風鼓起船帆,這時的距離便是最短的。——尼采《尼采的心靈咒語》
學生初稿
因勢利導,因利乘便
韓文公批評荀卿:“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然而荀子在人性本惡心的基調上發(fā)展出的理論,終于成就了一時風頭無兩的法家。
法家冒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
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都分毫不差。
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全盤皆輸。
“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全都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身副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
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狈仟氉鲬?zhàn),一切行為,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逆勢而動,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殺身之禍。
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焙纹鋲言?。
初稿修改
因勢利導,因利乘便
(原文)韓文公批評荀卿:“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然而荀子在人性本惡心的基調上發(fā)展出的理論,終于成就了一時風頭無兩的法家。
法家冒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
(修改文)韓文公批評荀卿說:“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然而荀子在人性本惡的基調上發(fā)展而出的理論,終于成就了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注意:本段與文章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刪去)
法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
【點評:借歷史理論來討論問題,指出最短距離就是法家理論的變化】
(原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都分毫不差。
(修改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處理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應用起來都分毫不差。
【點評:法家的“術”理論,在儒家之學獨尊之時,依然有市場】
(原文)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全盤皆輸。
“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全都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修改文)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雖然小勝,全盤卻皆輸。
“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只善謀事,不善謀身,且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更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點評:然而,理論就是理論,在實踐中,有大缺點】
(原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身副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
(修改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勢”之一道,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把握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而到達終點。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
【點評:法家的勢理論,則尋求最短的距離,卻比較長久一些】
(原文)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保窘场耙蛸|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非獨作戰(zhàn),一切行為,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逆勢而動,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殺身之禍。
(修改文)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非獨作戰(zhàn),一切行為,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于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逆勢而動,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惹來殺身之禍。
【點評:舉例論證,正反論述,強調勢是順勢而行】
(原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焙纹鋲言铡?BR> (修改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是蓄力的弓弦,漲潮的海水,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橫掃中原,恰如摧枯拉朽一般: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何其壯哉。
【點評:舉例結尾,強調順應時勢,成就大事】
總評:
這是一篇借古人事來說理的議論文。作者起點比較高,眼光比較獨到,不是人云亦云的就事論事,而是注意用古人的法家理論與實踐來正反論證自己的觀點。
文章的優(yōu)點,材料和論點都比較新穎。
不足之處,因為對于古人的理論和實踐理解不是很深入,論述的時候,不是自然親切,而是有一些生硬,對于荀卿是否法家的判斷,又在文章開篇,這是一大失誤。
按照70分制,原文可以打49分。
學生升格稿
因勢利導,因利乘便
(原文)戰(zhàn)國百家,儒墨號稱顯學,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注意:不要說過頭話)終于都沒有能顯過法家;荀卿大略知變,然而不如韓李二徒徹底。
(修改文)諸子百家中,儒墨號稱顯學,都有至真至學的道理,依然沒有淹沒法家。荀卿大略知變,然而不如韓李二徒的徹底。
【點評:借對諸子評價,引出論題】
(原文)法家冒然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講求順勢而力,事半功倍。
(修改文)法家雖名為“法”,卻有勢、法、術三支。韓非子著《說難》,最重是勢。尼采所謂“風向的風鼓起船帆,距離最短”,也不過是順風而呼的變體,講求順勢而力,事半功倍。
【點評:由法家的“法”及分支來分析“距離最短”】
(原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所謂“刀切豆腐兩面光”,在應對具體事物上游刃有余,進退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的家務事,都分毫不差。(注意:本句沒有謂語)
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卻全盤皆輸。
(修改文)獨尊儒術之后,法家的影子仍舊四處流竄。譬如說的“死灰復燃”韓安國,便是“術”一支的代表,有縱橫家揣摩剖析之風,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正所謂“刀切豆腐”般的距離,在應對具體事物上則游刃有余,進退自如而不失據(jù);甚至于太后與武帝處理家務事,也分毫不差。
這樣一位直指利益、直接觸及雙方本源的直線大師,卻四次坐法失官,終于“意忽忽不樂,嘔血而死”,全在于只從理論出發(fā),就事論事,小處小勝,卻于全盤皆輸。
【點評:舉例分析,尊儒之時,法“術”依然有市場,處理事情,也有小勝】
(原文)“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全都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目光褊淺,卻只囿于客觀的目標,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上“社稷之才”?
(修改文)“最短的距離是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距離”這種論調,在客觀上,理論上無可動搖,但它過于簡單、直觀的缺點,卻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目光褊淺,卻只囿于客觀的目標,只善謀事,不善謀身,更不用談謀天下的運勢,如何談得“社稷之才”?
【點評:分析“術”之不足】
(原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把握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修改文)“勢”則不然。范睢疏而間親是勢,商鞅變法強國是勢,李斯諫逐客令是勢,主父上推恩令亦是勢?!皠荨敝坏?,非有眼花繚亂的縱橫捭闔,層出不窮的斗法攻訐,仿佛分筋錯骨手;“勢”是降龍十八掌,把握天下的規(guī)律大勢、歷史的必然趨勢,一招“亢龍有悔”,一切雕蟲小技都灰飛煙滅。
便如生就一雙天眼,從九重天上冷冷看人心向背、世事洪流,小到人心的欲望,大到自然的變更;下至風塵,順應風向而去,必定千里江陵一日,隨之無礙得到達終點。
【點評:舉例分析,“勢”之有效,需要順勢而為】
(原文)所謂風向,便是那無可阻擋的大勢。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終究比莽漢式的直來直去高明得多。
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貼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修改文)所謂風向,便是那無可阻擋的大勢。
這樣的“最短距離”,并非肉眼可見、高下立判的空間距離,而是從容淡定、勢在必得的“結果距離”,最輕松而極穩(wěn)定地完成目標,即使道路遠一些,時間長一些,也是“最短距離”,終究比莽漢式的直來直去高明得多。
船夫“順風鼓帆”,庖人“依絡解牛”,木匠“因質斫材”,都是最切合實踐的樸素道理——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點評:舉例論證,強調論點:因利勢導、因利乘便】
(原文)《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狈仟氉鲬?zhàn),一切行為,只要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貼合大勢罷了;倘若真?zhèn)€逆勢而動,“直線最短”的理論在現(xiàn)實面前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招致殺身之禍。
(修改文)《史記·孫子吳啟傳》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非獨作戰(zhàn),一切行為,只要順遂發(fā)展的趨勢,利導而不是忽視甚至試圖扭轉,都可以稱之為“善”。
縱然有時“直線最短”的方法見效極快、意氣揚揚,也不過是因為恰巧符合大勢罷了;倘若真?zhèn)€逆勢而動,“直線最短”的理論在現(xiàn)實面前必然寸步難行,乃至招致殺身之禍。
【點評:舉例論證,正反論述,強調勢是順勢而行】
(原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焙纹鋲言?。
(修改文)秦國用了一百五十年,因勢利導,仿佛蓄力的弓弦,漲滿的海潮,一日發(fā)出,十年間摧枯拉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何其壯哉。
【點評:舉例結尾,強調順應時勢,距離最短,能成就大事】
總評:
這是一篇借諸子理論說理的議論文。作者起點比較高,眼光比較獨到,沒有人云亦云的就事論事,而是注意用法家的理論(法、術、勢)來論述最短距離,分層次論證術的不足和勢的利用,以實踐來從正反兩個論證自己的觀點。
文章的優(yōu)點,分層論證,材料和論點都比較新穎,較好地運用諸子法家理論來證明自己的論點。
不足之處,要注意,不說過頭話,注意語言通順自然。
按照70分制,原文可以打56分。
建議
文章的實際字數(shù)是1130多,在作文紙上有1250多,因為會空格和轉行。從考試角度,少50字扣1分。多字雖然一般不會扣分,但是最后寫到900字處,最多950字,會有實際的800字,超過太多會給閱卷老師造成概括能力不強,會無形扣分甚至降等,如果是我這篇文章字數(shù)會扣2分以上。尤其現(xiàn)在的政治形勢,高考試卷一定平和,難題最多20%,這個時候就應該一定要規(guī)范再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