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實這話一點兒也不夸張,作文在高考語文占分高達60,超過了整個語文總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引起重視,把握每一次寫作文的機會。下面要給大家分享的是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一起看看吧。

【篇一】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小青蛙的故事
從前,有兩只小青蛙,溜到農民的房子里玩。他們站到一個壇子的沿兒上跳舞時,不小心掉到里面。里面裝的是油,粘粘乎乎的,壇子的內壁滑溜溜的。他們想跳出來,油太粘,想爬出來,壁太滑。幾經嘗試,沒有結果。青蛙A一邊游一邊想,看來今天是沒希望了,怎么也出不去了。又勉強游了一會兒,他想,反正也沒希望了,還游什么呢?這樣想著,四肢越發(fā)劃不動了。而青蛙B呢?他想,今天真糟糕,怎么都出不去。可是總得做點什么,還是繼續(xù)游吧,也許會找到辦法。四肢雖然很累了,可他還是堅持游著。邊游邊想,反正只要還有力氣,不管怎樣,我都要游下去。就在他幾乎劃不動了的時候,他的后腿碰到了堅實的固體。原來,黃油在他們的不停攪動下,凝固了。后來,青蛙B踩在黃油上跳出了壇子,獨自回家了。
【篇二】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拉繩實驗”的啟示
法國工程師林格曼曾經設計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拉繩實驗:把被試者分成一人組、二人組、三人組和八人組,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同時用靈敏度很高的測力器分別測量其拉力。結果,’二人組的拉力只是單獨拉繩時二人拉力總和的95%;三人組的拉力只是單獨拉繩時三人拉力總和的85%;而八人組的拉力則降到單獨拉繩時八人拉力總和的49%。這個結果對于如何挖掘人的潛力,搞好人力資源管理,很有研究價值。
“拉繩實驗”中出現(xiàn)“1十1<2”的情況,明擺著是有人沒有竭盡全力。這說明人有與生俱來的惰性,單槍匹馬地獨立操作,就竭盡全力;到了一個集體,則把責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這是集體工作時存在的一個普遍特征,并概括為“社會浪費”。
人的潛力極限需要刺激,而最長效、最管用的刺激手段,莫過于建立人盡其才、人盡其力的激勵機制。責任越具體,人的潛力發(fā)揮得越充分,?;^的人越少,用真勁的人發(fā)展的空間越大。這樣,既能在人力資源管理上挖潛節(jié)能,又可讓“南郭先生”無法濫竽充數(shù)混日子,限度地減少“社會浪費”。

【篇三】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勾踐滅吳》(《國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lián)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恥,終于達到目的的故事。
◆(勾踐)他不是什么復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因為他胸懷大志,才能夠處變不驚。因為他知人善任,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文種的聰明才智。因為他不忘國恥,要成就大業(yè),才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慍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在“十年生聚”的歲月里,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因而善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最后滅吳雪恥的故事,針對這段歷史,李白在自己的《越中覽古》一詩中寫到:“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越中覽古》它以獨具匠心地敘述當時越國全勝而歸的喜慶場面,寫得非常熱鬧。勾踐臥薪嘗膽,圖謀雪恥,忍辱負重了十七年,一旦滅吳,舉國歡騰,其心情可想而知。當年死戰(zhàn)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錦還鄉(xiāng),昔日的宮殿里一下子滿是如花似玉的宮女——這又讓人想起那些為打敗吳軍而于敵陣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當年與勾踐同臥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們甚至還可以想象當時笙鼓齊鳴、上下歡騰,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到處都是歡樂的海洋。這場景實在令人激動不已,而勾踐志得意滿的驕縱形象也隱約于其中。寫到這里,詩人筆鋒突然一轉——“只今惟有鷓鴣飛”。鷓鴣,越地之野雞。而今,一切成敗榮辱都已化作煙云,只有不知世間情愁的野雞飛過,強烈的對照,意味深長
【篇四】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有一則寓言故事這樣說:太陽和北風比賽,看誰能讓一個過路人脫掉衣服。北風刮起刺骨的寒風,企圖刮掉人們身上的衣服,但人們卻將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太陽用柔和的陽光溫暖人,天氣漸漸暖和了。人們也就把衣服脫了。批評也要像太陽那樣,用溫和的態(tài)度、暖心的話語,讓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應用強制的手段,生硬的話語,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講究點說話的藝術,讓話語像三春的太陽溫暖人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队|龍說趙太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文章由遠及近,層層深入,從冰凍三尺到堅冰消融,從溪流潺潺到波濤洶涌,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趙太后即歷赫赫有名的趙威后。《戰(zhàn)國策?齊策》的《趙威后問齊使》一文中,趙威后先問收成,后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認為她是先卑賤而后尊貴,而趙威后答曰:“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我國古代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薄吧囝^”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戰(zhàn)國策》里的觸龍就是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太后的。
◆評說燭之武、鄒忌、觸龍的游說藝術——燭之武,鄭國之“老”百姓也,其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鄒忌,齊國之美男子也,其“美”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說服齊王廣納群諫名揚天下。觸龍,老朽矣,世間皆知老婦人因嘮叨而,不料觸龍爺爺竟也大發(fā)嘮叨,迂回包抄,曉之以理,使得趙太后將其愛子長安君“恣觸龍之所使之”。
◆每當看到有些人用公車接孩子時,每當看到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備受寵愛時,每當聽到有些父母為給孩子安排一個好的工作,謀一個“好”的前程東奔西忙,不惜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時,總會想起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趙威后與左師觸龍之間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耳邊想起觸龍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BR> ◆國家的興衰安危,牽動著每個愛國者的心。國難當頭,觸龍挺身而出——說趙太后。觸龍針對趙太后的心理狀態(tài)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戰(zhàn)術”,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終說服了趙太后。很多人贊嘆觸龍高超的勸說藝術,若止于此,僅得皮毛耳!透過那高超的勸說藝術,我們還應看到觸龍那種以滿腔的熱情和主人翁的態(tài)度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國排憂解難的精神。憑著這種精神,他讓太后懂得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這才是最終打動太后的原因,也才是我們學習此文的收獲。因“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才有了蘇武牧羊的動人故事;才有了班超的投筆從戎,岳飛的精忠報國;才有了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懂得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我們才能教育我們的子女、學生,當個人利益和祖國利益發(fā)生矛盾的時候,要擺正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聽從祖國的召喚。

【篇五】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米洛斯的維納斯》(清岡卓行)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zhàn)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楊玉環(huán)因其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tài),趙飛燕因其瘦而更添輕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嬌媚婉轉之韻;梅艷芳雖天夭其壽卻芳華絕代,給人們留下了永遠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紅樓夢》而辭世,卻引出了后世無數(shù)癡人說紅樓論紅樓續(xù)紅樓,萬古流芳;維納斯雖失雙臂卻從其出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傾倒了全世界的觀賞者,漂向了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時代。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這樣一個美學命題:缺憾也是一種美。
◆斷臂的維納斯不過美在“她”首先是“維納斯”。因為“維納斯”這個名字首先就是美的概念了。其次因為“她”是兩千多年前的“維納斯”。兩千多年以前的雕塑工匠,能將女人肌體創(chuàng)造成那么一種藝術的品格,確系不俗了。而最主要的,“她”美在“她”的斷臂。美在她是一個亙古之迷都是有魅力的,一個亙古之迷才尤使斷臂的維納斯美名傳世。
◆生活本身也像那些雕塑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也都是殘缺的,也都必然是殘缺的。斷臂的維納斯似乎告訴我們――愛從不意味著給予什么和接受什么……命運三女神似乎告訴我們――對所謂命運而言,頭腦是不起作用的……勝利之神似乎告訴我們――勝利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代價有時有如頭顱……每每想到這些,我對生活的本質也就理解得更明白了一些。歸根結底,因完美之不可求,才便有殘缺之美啊……
◆維納斯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似乎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虛實相生的辨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斷了胳膊,固然使人們的審美想象受到了現(xiàn)實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發(fā)的的審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擺脫現(xiàn)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使每個人都獲得各自所追求維納斯雕像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在這里,殘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這不僅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超越的美,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美,是一種借助藝術空白而表現(xiàn)出的偉大的美,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tài)。在西方雕塑中,與“米洛斯的維納斯”同為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羅丹的《沉思》和《巴爾扎克像》,布魯爾的《絕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總之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需要通過審美想象去獲得。
◆在清岡卓行的心目中,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雖為人所求,卻非生活所需,如果這也算美的話,最多也只能算含淚的美,血染的美和殘忍的美?;蛟S清岡卓行并非這種原意,可他實在不應該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猶如“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林黛玉流露出迷死人的病態(tài)美,于是藝術的人們都祝愿她永遠病入膏肓,這無益于人們的生活,不符合人類生活的要求。
◆嚴格地講,我們很難斷定有臂的維納斯和斷臂的維納斯哪一個更美,因為審美標準本來就帶有主觀性和相對性。恩格斯曾說,真實的藝術是真善美的結晶,美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對于自身生活的美化,并不是可以憑著人們的主觀意愿任意為之,無所依傍的。我想,我們對往昔的依懷是為了更好地珍惜現(xiàn)在,我們對缺陷的珍重是為了不再有缺陷。如果再有人像清岡卓行那樣在維納斯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時候,為了尋求所謂能給人無窮遐思的殘缺美而造就殘缺的話,那么,這只能表明人類倫理的殘缺、道德的殘缺和美的殘缺!
◆“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當你覺得自己是殘缺的,而有一個不殘缺的比照著的時候,神就存在了?!?史鐵生)
◆余秋雨在《廢墟》中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種事物過于完美,就給人不真實,就脫離了大眾的實際,與人們意念中的感覺不切合。而殘缺美是一種幻想美,一種彌補美,一種在心靈里重塑的藝術?!?BR> ◆讓人產生同情的事物是否就是美的事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山之美,美在其高峻;河之美,美在其秀麗;海之美,美在其壯闊……所有這些事物能夠引發(fā)人類的情感,有崇敬,有仰慕,有依戀……是下位對上位、低位對高位的須仰視之情感,同情則相反,是上位對下位、高位對低位的惻隱和憐憫之情,說得過分一點,同情意味著施舍。
◆孟子曾說“充實而有光輝”謂之美,維納斯沒有身體各部位驚人的協(xié)調,沒有豐腴、溫暖的肌膚,沒有優(yōu)美的曲線,就不可能成為美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她無意識間丟失的雙臂,激起了所有觀賞者的無窮的遐想,完成了“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就是“空靈”。
藝術是“充實”與“空靈”的完美結合。維納斯之所以成為世界十大雕像,就在于此。
◆美是一種發(fā)現(xiàn),美在心靈,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可怕的不是軀體的殘缺,而是靈魂的丑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動人之處在于留下的遺憾和懸念)
◆清岡卓行并不是殘缺美的首創(chuàng)者。我國古代早就有相關的論述,老子云“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即是說的樂聲聽來反而無音響,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跡。
◆環(huán)肥燕瘦西子病,可她們都是歷有名的美人。為什么呢?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能夠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為什么呢?英國王妃戴安娜如流星般逝去曾令多少人為之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說,王妃的早逝也是一種美。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焙兑彩且环N美。
◆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曾經創(chuàng)作了一個被稱為最短的科幻小說的作品,只有一句話:“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篇一】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小青蛙的故事
從前,有兩只小青蛙,溜到農民的房子里玩。他們站到一個壇子的沿兒上跳舞時,不小心掉到里面。里面裝的是油,粘粘乎乎的,壇子的內壁滑溜溜的。他們想跳出來,油太粘,想爬出來,壁太滑。幾經嘗試,沒有結果。青蛙A一邊游一邊想,看來今天是沒希望了,怎么也出不去了。又勉強游了一會兒,他想,反正也沒希望了,還游什么呢?這樣想著,四肢越發(fā)劃不動了。而青蛙B呢?他想,今天真糟糕,怎么都出不去。可是總得做點什么,還是繼續(xù)游吧,也許會找到辦法。四肢雖然很累了,可他還是堅持游著。邊游邊想,反正只要還有力氣,不管怎樣,我都要游下去。就在他幾乎劃不動了的時候,他的后腿碰到了堅實的固體。原來,黃油在他們的不停攪動下,凝固了。后來,青蛙B踩在黃油上跳出了壇子,獨自回家了。
【篇二】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拉繩實驗”的啟示
法國工程師林格曼曾經設計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拉繩實驗:把被試者分成一人組、二人組、三人組和八人組,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同時用靈敏度很高的測力器分別測量其拉力。結果,’二人組的拉力只是單獨拉繩時二人拉力總和的95%;三人組的拉力只是單獨拉繩時三人拉力總和的85%;而八人組的拉力則降到單獨拉繩時八人拉力總和的49%。這個結果對于如何挖掘人的潛力,搞好人力資源管理,很有研究價值。
“拉繩實驗”中出現(xiàn)“1十1<2”的情況,明擺著是有人沒有竭盡全力。這說明人有與生俱來的惰性,單槍匹馬地獨立操作,就竭盡全力;到了一個集體,則把責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這是集體工作時存在的一個普遍特征,并概括為“社會浪費”。
人的潛力極限需要刺激,而最長效、最管用的刺激手段,莫過于建立人盡其才、人盡其力的激勵機制。責任越具體,人的潛力發(fā)揮得越充分,?;^的人越少,用真勁的人發(fā)展的空間越大。這樣,既能在人力資源管理上挖潛節(jié)能,又可讓“南郭先生”無法濫竽充數(shù)混日子,限度地減少“社會浪費”。

【篇三】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勾踐滅吳》(《國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lián)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恥,終于達到目的的故事。
◆(勾踐)他不是什么復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因為他胸懷大志,才能夠處變不驚。因為他知人善任,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文種的聰明才智。因為他不忘國恥,要成就大業(yè),才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慍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在“十年生聚”的歲月里,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因而善于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最后滅吳雪恥的故事,針對這段歷史,李白在自己的《越中覽古》一詩中寫到:“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越中覽古》它以獨具匠心地敘述當時越國全勝而歸的喜慶場面,寫得非常熱鬧。勾踐臥薪嘗膽,圖謀雪恥,忍辱負重了十七年,一旦滅吳,舉國歡騰,其心情可想而知。當年死戰(zhàn)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錦還鄉(xiāng),昔日的宮殿里一下子滿是如花似玉的宮女——這又讓人想起那些為打敗吳軍而于敵陣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當年與勾踐同臥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們甚至還可以想象當時笙鼓齊鳴、上下歡騰,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到處都是歡樂的海洋。這場景實在令人激動不已,而勾踐志得意滿的驕縱形象也隱約于其中。寫到這里,詩人筆鋒突然一轉——“只今惟有鷓鴣飛”。鷓鴣,越地之野雞。而今,一切成敗榮辱都已化作煙云,只有不知世間情愁的野雞飛過,強烈的對照,意味深長
【篇四】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有一則寓言故事這樣說:太陽和北風比賽,看誰能讓一個過路人脫掉衣服。北風刮起刺骨的寒風,企圖刮掉人們身上的衣服,但人們卻將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太陽用柔和的陽光溫暖人,天氣漸漸暖和了。人們也就把衣服脫了。批評也要像太陽那樣,用溫和的態(tài)度、暖心的話語,讓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應用強制的手段,生硬的話語,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講究點說話的藝術,讓話語像三春的太陽溫暖人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队|龍說趙太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文章由遠及近,層層深入,從冰凍三尺到堅冰消融,從溪流潺潺到波濤洶涌,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趙太后即歷赫赫有名的趙威后。《戰(zhàn)國策?齊策》的《趙威后問齊使》一文中,趙威后先問收成,后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認為她是先卑賤而后尊貴,而趙威后答曰:“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我國古代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薄吧囝^”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戰(zhàn)國策》里的觸龍就是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太后的。
◆評說燭之武、鄒忌、觸龍的游說藝術——燭之武,鄭國之“老”百姓也,其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鄒忌,齊國之美男子也,其“美”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說服齊王廣納群諫名揚天下。觸龍,老朽矣,世間皆知老婦人因嘮叨而,不料觸龍爺爺竟也大發(fā)嘮叨,迂回包抄,曉之以理,使得趙太后將其愛子長安君“恣觸龍之所使之”。
◆每當看到有些人用公車接孩子時,每當看到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備受寵愛時,每當聽到有些父母為給孩子安排一個好的工作,謀一個“好”的前程東奔西忙,不惜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時,總會想起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趙威后與左師觸龍之間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耳邊想起觸龍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BR> ◆國家的興衰安危,牽動著每個愛國者的心。國難當頭,觸龍挺身而出——說趙太后。觸龍針對趙太后的心理狀態(tài)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戰(zhàn)術”,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終說服了趙太后。很多人贊嘆觸龍高超的勸說藝術,若止于此,僅得皮毛耳!透過那高超的勸說藝術,我們還應看到觸龍那種以滿腔的熱情和主人翁的態(tài)度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國排憂解難的精神。憑著這種精神,他讓太后懂得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這才是最終打動太后的原因,也才是我們學習此文的收獲。因“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才有了蘇武牧羊的動人故事;才有了班超的投筆從戎,岳飛的精忠報國;才有了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懂得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我們才能教育我們的子女、學生,當個人利益和祖國利益發(fā)生矛盾的時候,要擺正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聽從祖國的召喚。

【篇五】2020高考作文經典素材
《米洛斯的維納斯》(清岡卓行)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zhàn)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楊玉環(huán)因其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tài),趙飛燕因其瘦而更添輕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嬌媚婉轉之韻;梅艷芳雖天夭其壽卻芳華絕代,給人們留下了永遠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紅樓夢》而辭世,卻引出了后世無數(shù)癡人說紅樓論紅樓續(xù)紅樓,萬古流芳;維納斯雖失雙臂卻從其出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傾倒了全世界的觀賞者,漂向了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時代。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這樣一個美學命題:缺憾也是一種美。
◆斷臂的維納斯不過美在“她”首先是“維納斯”。因為“維納斯”這個名字首先就是美的概念了。其次因為“她”是兩千多年前的“維納斯”。兩千多年以前的雕塑工匠,能將女人肌體創(chuàng)造成那么一種藝術的品格,確系不俗了。而最主要的,“她”美在“她”的斷臂。美在她是一個亙古之迷都是有魅力的,一個亙古之迷才尤使斷臂的維納斯美名傳世。
◆生活本身也像那些雕塑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也都是殘缺的,也都必然是殘缺的。斷臂的維納斯似乎告訴我們――愛從不意味著給予什么和接受什么……命運三女神似乎告訴我們――對所謂命運而言,頭腦是不起作用的……勝利之神似乎告訴我們――勝利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代價有時有如頭顱……每每想到這些,我對生活的本質也就理解得更明白了一些。歸根結底,因完美之不可求,才便有殘缺之美啊……
◆維納斯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似乎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虛實相生的辨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斷了胳膊,固然使人們的審美想象受到了現(xiàn)實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發(fā)的的審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擺脫現(xiàn)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使每個人都獲得各自所追求維納斯雕像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在這里,殘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這不僅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超越的美,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美,是一種借助藝術空白而表現(xiàn)出的偉大的美,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tài)。在西方雕塑中,與“米洛斯的維納斯”同為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羅丹的《沉思》和《巴爾扎克像》,布魯爾的《絕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總之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需要通過審美想象去獲得。
◆在清岡卓行的心目中,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雖為人所求,卻非生活所需,如果這也算美的話,最多也只能算含淚的美,血染的美和殘忍的美?;蛟S清岡卓行并非這種原意,可他實在不應該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猶如“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林黛玉流露出迷死人的病態(tài)美,于是藝術的人們都祝愿她永遠病入膏肓,這無益于人們的生活,不符合人類生活的要求。
◆嚴格地講,我們很難斷定有臂的維納斯和斷臂的維納斯哪一個更美,因為審美標準本來就帶有主觀性和相對性。恩格斯曾說,真實的藝術是真善美的結晶,美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對于自身生活的美化,并不是可以憑著人們的主觀意愿任意為之,無所依傍的。我想,我們對往昔的依懷是為了更好地珍惜現(xiàn)在,我們對缺陷的珍重是為了不再有缺陷。如果再有人像清岡卓行那樣在維納斯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時候,為了尋求所謂能給人無窮遐思的殘缺美而造就殘缺的話,那么,這只能表明人類倫理的殘缺、道德的殘缺和美的殘缺!
◆“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當你覺得自己是殘缺的,而有一個不殘缺的比照著的時候,神就存在了?!?史鐵生)
◆余秋雨在《廢墟》中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種事物過于完美,就給人不真實,就脫離了大眾的實際,與人們意念中的感覺不切合。而殘缺美是一種幻想美,一種彌補美,一種在心靈里重塑的藝術?!?BR> ◆讓人產生同情的事物是否就是美的事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山之美,美在其高峻;河之美,美在其秀麗;海之美,美在其壯闊……所有這些事物能夠引發(fā)人類的情感,有崇敬,有仰慕,有依戀……是下位對上位、低位對高位的須仰視之情感,同情則相反,是上位對下位、高位對低位的惻隱和憐憫之情,說得過分一點,同情意味著施舍。
◆孟子曾說“充實而有光輝”謂之美,維納斯沒有身體各部位驚人的協(xié)調,沒有豐腴、溫暖的肌膚,沒有優(yōu)美的曲線,就不可能成為美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她無意識間丟失的雙臂,激起了所有觀賞者的無窮的遐想,完成了“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就是“空靈”。
藝術是“充實”與“空靈”的完美結合。維納斯之所以成為世界十大雕像,就在于此。
◆美是一種發(fā)現(xiàn),美在心靈,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可怕的不是軀體的殘缺,而是靈魂的丑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動人之處在于留下的遺憾和懸念)
◆清岡卓行并不是殘缺美的首創(chuàng)者。我國古代早就有相關的論述,老子云“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即是說的樂聲聽來反而無音響,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跡。
◆環(huán)肥燕瘦西子病,可她們都是歷有名的美人。為什么呢?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能夠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為什么呢?英國王妃戴安娜如流星般逝去曾令多少人為之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說,王妃的早逝也是一種美。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焙兑彩且环N美。
◆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曾經創(chuàng)作了一個被稱為最短的科幻小說的作品,只有一句話:“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