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課件【三篇】

字號:

課件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課件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經(jīng)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巧設課件,激發(fā)興趣,可以給語文學習動力。為大家準備了以下課件,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課件篇一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為指導思想。本詩篇的學習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不斷的誦讀去體會詩歌的魅力,感受中華詩詞的韻律美。
    文以載道,經(jīng)典古詩文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好的載體。處世為人的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蘊含其中。
    【教材分析】
    1、《新課程標準》對學習古詩文的要求:初中語文新課標對古詩詞的標準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與審美情趣”。這個目標體現(xiàn)了初中古詩詞教學更突出“誦讀”、“欣賞”。
    2、《錢塘湖春行》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主要是說“山川之美”,學習本單元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學習本單元的要求是反復誦讀,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風物之靈秀,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
    3、中華上下五千年,無數(shù)的文人志士用文字抒寫了自己的情懷,為后人留下了文化寶藏。古詩文本身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在對古詩詞的學習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特別是古詩誦讀。
    【學情分析】
    無論在學習的哪個階段,古詩文鑒賞永遠是一個難點。大多數(shù)同學對古詩文的學習都保持一種排斥的態(tài)度。八年級的學生雖然之前對古詩文有所接觸,在七年級的時候也做過相應的訓練,但是在鑒賞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fā)現(xiàn)同學們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誦讀。他們在讀詩詞的時候完全是沒有感情地機械地去讀,讀不出詩歌的美感與意蘊。希望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誦讀的方法,真正地愛上古詩詞,愛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教學目標】
    1、掌握誦讀詩歌的方法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中華詩詞的語言美
    3、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悟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nèi)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誦讀詩歌的方法
    2.針對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語言美與情感美。
    【教學模式】
    1.教法:
    誦讀法,對話教學法,情景教學法
    2.學法:
    預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策略】
    訓練與練習策略、啟發(fā)式教學策略、歸納策略、探究策略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未雨綢繆
    (一)課前預習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
    2.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資源,認識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通過預習打破與文本的陌生感,所謂“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二)對話導入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古往今來,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成為祖華文化的命脈。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朗誦顯得尤為重要,所有的理解、學習、延伸都要扎根于誦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共同走進誦讀的世界。那么,同學們以前讀過白居易的詩嗎?
    學生:讀過,《賦得古原草送別》、《池上》、《憶江南》......
    設計意圖: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感情。緩解學生的緊張感,使學生迅速跟隨老師進入狀態(tài)。
    二、知人論世
    介紹作者與該詩創(chuàng)作背景(幻燈片形式呈現(xiàn))
    設計意圖:了解作者及背景簡介可以幫助學生解除閱讀障礙,體會詩歌情感,做出知人論世的評價。品味語言的精妙,提高誦讀的興趣。
    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課件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并能說出作者創(chuàng)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fā)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試著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
    進過幾輪互動,教師點出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1語句啰嗦,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然后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是因為有好的詩句清晰細致地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BR>    2.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個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詞不多,但影響后世甚大。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體出示“律詩”的相關知識:律詩是一種中國詩歌體裁,體詩的一種,興盛于唐。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格,每句有幾個字就稱幾言,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稱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分別稱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每首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兩句是對仗句。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并找出詩中所描繪景物的地點。
    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點明地點,即孤山寺北賈亭西。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xù)設置如下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回答: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xiàn)了哪些景物?這些觀察景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描寫了水、云、鶯、樹、燕、泥、花、草。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為如下兩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遠景,靜景
    鶯、樹、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動景
    則,此處的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教師須著重解釋頸聯(lián):“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兩句是寫愿景。因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遠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一般的草。
    2.這樣寫有何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距離上講,由遠及近再到遠,突出了景觀優(yōu)美而豐富,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由靜到動再到靜,體現(xiàn)了觀察的真實性,遠處的景觀體現(xiàn)靜態(tài)的美感,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動靜交叉,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局部又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又寫實地體現(xiàn)了客觀存在,呈獻給讀者一副非常真實,具體的西湖春景圖。
    3.頷聯(lián)中的“爭”和頸聯(lián)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為什么?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不可以。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用人爭先恐后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群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若將“爭”換成“啼”,使“群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也缺乏動態(tài)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xiàn)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lián)的想象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4.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lián)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lián)下句還使用了夸張,用云水同低夸張地表現(xiàn)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五)小結作業(yè)
    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課件篇三
    《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
    雙灣中學潘竟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精讀、誦讀、美讀,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為主,學生為主,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授課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1、導入新課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他的歌政治傾向非常鮮明,重視諷喻,崇尚簡單易懂。代表作有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詩歌;
    2、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準確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
    1、點名朗讀,同學糾正。
    2、聽錄音朗讀,感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jié)奏、標出韻腳)
    3、學生齊讀詩歌一遍(注意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1)、通過詩歌的題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3)、此詩寫的是西湖什么時候的景色?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四、二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請放聲朗讀詩歌,對照課文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如有疑難,可與同桌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
    2、生自學;師巡視;教師抽查學生自學情況。
    3、指名學生譯講詩歌。
    五、三讀課文,品味探究。
    1、詩中為突出早春的特點,描寫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3、舉例說明本詩中引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4、詩中直抒胸臆的詩句是哪句?
    5、師生共同歸納賞析詩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詩句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排列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七、課堂達標訓練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敝械摹皾u欲”和“才能”表現(xiàn)了()
    (2)這首詩是寫()作者的興趣不在于介紹某一處名勝或某一種景物,而是從總體著眼描繪()
    八、課外作業(yè)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jù)你對《錢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寫為一篇小短文,題目自擬。
    九、教師寄語
    后老師根據(jù)這首小詩,送給大家一幅對聯(lián),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富有詩情、詩心之人:
    鶯歌燕舞,姹紫嫣紅,西湖處處春明媚
    詩情畫意,齊歡同樂,心海時時愛暖盈
    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漲云舒
    賈公亭、游、春、鶯歌燕舞
    白沙堤、蹤、蹤、花亂草綠
    西、湖、早春圖(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