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校園辯論賽的活動方案總結

字號:

為了豐富校園生活,也為了鍛煉和提高同學們的口才和思辨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學校會開展一系列的辯論賽活動。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開展校園辯論賽的活動方案總結,歡迎閱讀!
    開展校園辯論賽的活動方案總結篇一
    同時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活躍校園文化,增強同學們的團結、合作、競爭、進取的意識,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我班于5月30晚舉辦了“自由與容忍”的辯論賽?,F總結如下:
    一、賽前準備:
    本次辯論賽,我們在賽前將詳細和較周全的活動方案、比賽原則等告知參賽隊員,使參賽隊員賽前做好了充分的辯論準備,為辯論賽精彩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二、辯題:
    此次比賽的辯題很貼切日常生活,涉及時事問題、校園問題、學習問題、交際問題等,辯手們可以充分舉身邊的例子,極具說服力。使得整個辯論賽場精彩紛呈,熱鬧非凡。辯論程序方面:
    三、比賽程序:
    此次比賽分為一辯、二辯、三辯、四辯。首先由一、二辯進行開篇立論,用精煉的語言闡明本方的基本觀點、邏輯框架、理論依據等,接著是針鋒相對的攻辯和精彩紛呈的自由辯論,在接著由四辯進行總結陳詞,后由觀眾提問。辯論賽程序設置非常合理,使比賽環(huán)節(jié)緊扣,為辯手們提供了唇槍舌戰(zhàn),正面交鋒的舞臺,而且充分調動了觀眾的積極性,增強了辯手和觀眾的互動性。
    四、辯論水平:
    總體而言參賽選手們水平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辯論語言還是自身的形象素質,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和風度,體現出了當代大學生青春積極的面貌。
    五、賽場氣氛:
    賽場氣氛至始至終都異?;钴S,每個比賽階段都高潮迭起,參賽選手大膽辯論,語言流暢且極具個性化,能引經據典,妙語橫飛,讓觀眾感受到了一場別具特色的辯論盛宴,并給予熱烈的掌聲。
    六、辯論賽取得的成效:
    此次辯論賽鍛煉和增強了班干的組織和策劃能力,有利于她們今后的班集體工作,還提高了參賽選手的辯論能力以及相互間的凝聚力,讓她們體會到了辯論的獨特魅力以及認識到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七、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班干部的組織周密性還有待提高,例如,辯論賽不夠規(guī)范化、規(guī)則制定不夠嚴謹。部分參賽選手的邏輯思維不夠縝密,辯論也不夠機敏,知識不夠豐富,也有犯常規(guī)錯誤的,參賽選手的邏輯思維和知識水平還有待提高。
    八、賽后思考:
    比賽已經結束了,比賽結果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比賽過程,因為在比賽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了文化知識、團結協作、在競爭中進取的重要性,這對于我們以后的工作學習至關重要。所以,我們必須在校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并且積極參加學校及班級體的活動,還要經常進行社會實踐,努力做一個專業(yè)素質高的人才。
    開展校園辯論賽的活動方案總結篇二
    給同學們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發(fā)掘優(yōu)秀辯論人才,為院隊參加全校辯論賽儲備人才。學校開展了辯論賽活動,現將活動方案總結如下:
    一、前期活動階段
    為確保辯論賽順利展開,在半月前做好辯論賽的宣傳,動員,報名名單整理,辯題搜集,評委嘉賓邀請等基礎工作。
    (1)充分發(fā)揮宣傳部的作用,利用海報為主要宣傳形式,在整個學院展開宣傳工作。要求各班學習委員配合工作,動員班級同學參加,并于十天前把報名匯總名單交到副部長處。
    (2)辯題搜集。辯題的搜集要緊緊圍繞大學校園和社會熱點問題,要讓每個年級的同學都有話可說,有理可循,另外可同時搜集一些比較新穎的辯題。
    (3)評委嘉賓的邀請。在預賽,復賽中評委嘉賓主要以大二大三的學長為主,在在決賽中可以邀請老師和書記等作為評委。
    二、賽前準備階段
    (1)在比賽前三天進行比賽抽簽。以兩天為準備時間。
    (2)每日以海報、通知、口頭傳達,手機短信等形式將比賽時間場地告知同學。
    (3)在學院網站開辟辯論賽專版,發(fā)布有關比賽的新消息。
    三、賽程安排:
    根據學院各班級的課程時間安排比賽。
    一、比賽形式:
    比賽分為初賽、復賽、決賽。
    1.初賽采用淘汰制,16支參賽隊抽簽分為8組
    2.經初賽決出16支優(yōu)勝隊伍分10個組進入復賽,復賽仍采用淘汰制,比賽地點和比賽時間抽簽決定。復賽選出前四名進入決賽
    3.經復賽決出4支優(yōu)勝隊伍分4個組直接進入決賽
    二、比賽程序及用時規(guī)定
    1、正方一辯發(fā)言3分反方一辯發(fā)言3分
    2、正方二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每個提問不超過10秒
    反方二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每次回答不超過20秒
    3、正方三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
    反方三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
    4、正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2分反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2分
    5、自由辯論(正方先開始)10分鐘(雙方各5分鐘)
    6、觀眾向反方提問一個問題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鐘除四辯外任意辯手回答
    觀眾向正方提問一個問題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鐘除四辯外任意辯手回答
    7、觀眾向反方提問一個問題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鐘除四辯外任意辯手回答
    觀眾向正方提問一個問題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鐘除四辯外任意辯手回答
    8、反方四辯總結陳詞4分鐘正方四辯總結陳詞4分鐘
    注:全程比賽用時38分鐘
    三、辯論賽程序(由辯論賽主席即主持人執(zhí)行)
    1、隊員入場
    2、主持人介紹參賽隊及其所持立場
    開展校園辯論賽的活動方案總結篇三
    我系以豐富校園生活,加強我系學風建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為終目標,開展了為期近一個月的辯論賽。
    一、籌備工作,宣傳工作
    在比賽的籌劃階段,學習部周密的策劃和組織工作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秘書團為此積極的申請場地,桌椅,音響設備,邀請評委嘉賓。在比賽前夕,宣傳海報張貼于三棟教學樓大廳,食堂前及廣播響徹校園。
    二、辯論賽過程
    “金華杯”辯論賽總決賽于4月7日一棟大廳落下帷幕,激烈的角逐,精彩的對峙將戰(zhàn)火點到極至。臺上的辯手唇槍舌戰(zhàn),臺下的觀眾亦熱血沸騰,給本屆“金華杯”辯論賽劃上圓滿的句號。
    酒管七班勇奪桂冠,旅管二班位居第二,旅管三班取得第三名,楊麗、蔣紹廣、趙璐、李娜同學被評為佳辯手;酒管的陳宇、旅管的陳影、景區(qū)的余波、餐管的張良等11位同學被評為優(yōu)秀辯手。后05級酒管餐管輔導員陳郡霞老師對于本次辯論賽做了精彩而詳細的點評。此次辯論賽活動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同學們也都積極地參與了近來,使得辯論賽增色不少。后我們祝賀管理系“金華杯”辯論賽取得圓滿成功,也期待更多類似優(yōu)秀學生活動的舉辦。
    三、辯論賽取得的成效
    1.參賽選手能力的提高:辯論賽是對辯論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辯論的過程中,辯論者要想在唇槍舌戰(zhàn),激烈對抗的辯論中征服戰(zhàn)勝對手,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是多方面的,為了這個目的,他們在臺上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首先,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沒有對事物的真知灼見,就不會有驚人妙語。如果沒有如泉思緒,就不可能口若懸河。思維的深刻性、論證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提高。開始的語無倫次、前后矛盾少了,啞口無言沒了;妙語連珠,以巧制勝多了,滔滔不絕者比比皆是。在賽前準備時看問題更深刻了,不再停留在很膚淺的表面,也學會了多角度思考問。其次,語言表達更具藝術性。經過幾場鍛煉,每個選手在語速與語調的協調上把握都很好,甚至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尤其在決賽上蔣紹廣同學的飽含激情,抑揚頓挫的話語和趙璐同學字字珠璣,咄咄逼人的話語激起場下陣陣熱烈的掌聲。同時對漢語言的使用能力增強,辯論中經常出現典故成語、詩詞警句、諺語、箴言,為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同學們還注意了修辭語句的使用,給觀眾留下許多可以學習和回味的東西,第三,知識結構更完備。俗語說“臺下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臺上精彩的幾分鐘,他們在課余下足了工夫:自己認真搜集資料,參閱同學提供的資料,根據辯題整理和組織材料,撰寫辯詞等。第四,應變能力加強。蔣紹廣同學在復賽中運用道具說明自己的觀點,將自方的劣勢化為優(yōu)勢從而反敗為勝,成了同學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2.學生整體辨別能力的增強和校園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俗話講“真理越辯越明”,辯論針對學生關心的問題展開。從初賽“網絡拉近人們的距離還是疏遠人們的距離”、復賽“是因為還是名生”到決賽“大學,是以積累知識為主還是以塑造人格為主”,辯論賽的主題都相當貼近同學們的生活,現實性強,使同學們有話可說。辯論雙方使出渾身解數,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給全體同學展現事物的兩方面,而聽眾則在思想的沖突中展開激烈的思考,終明白問題的實質,學會了分析問題,提高了辨別能力,為后面的有效行動奠定了基礎。濃郁的辯論氛圍也使學校的文化水平整體提升,同學們能夠討論更高雅的話題,學會以理服人,不會毛躁地與人對罵,更不會大大出手,文明了許多。
    3.班級凝聚力的增強:辯論不僅是個人才華的展示,一個優(yōu)秀的團體能夠脫穎而出離不開四人小團體的默契,更離不開班級同學的支持。賽前班長、學習委員積極有序地組織全班同學分工找資料,賽中為選手們打氣,為他們鼓掌和喝彩,賽后分享勝利的歡樂和失利的酸痛。比賽讓他們走得更近,更像一家人。
    4.增加老師對同學們的認識。此次活動主要邀請本屆的輔導員和任課老師,老師們在辯論賽的過程中從思想上對同學們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