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民間故事精選

字號:

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征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下面是分享的古代經典民間故事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古代經典民間故事精選【篇一】
    明朝時,有個讀書人名叫羅一峰,帶著書童赴京趕考,途中發(fā)現路費沒帶足,非常著急。這時,書童對他說:“相公不必犯愁,我自有辦法!”羅一峰奇怪地問道:“眼下是人生地不熟,借貸無門,你有何辦法呢?”書童神秘地說道:“四天前,我們不是在一戶人家寄宿過一夜嗎?那天晚上,我在門口揀到一枚金鐲頭,咱們把它典當了,路費不就綽綽有余嗎?”羅一峰聽罷氣得頓時罵道:“你這蠢才,怎么不早說呀!”書童還以為主人怪他講遲了,忙賠笑說:“現在講也不晚!”羅一峰道:“我們怎能典當他人的財物,快送回去!”書童叫苦道:“相公,我們離開這里已有四天的路程,再送回去得花多少時間??!如今考期臨近,倘若誤了相公的京試,那……”聽了書童的一番言語,羅一峰也遲疑起來:是啊,趕考是不能延誤的大事,那就待返程時再還失主吧!可他轉念又一想:不行!人家丟失了如此貴重之物,一定萬分著急,萬一發(fā)生什么意外之事,豈不害了人家嗎?想到這里,他急忙對書童說:“拾到金鐲當時沒有歸還已是錯誤,而今再不送回去,那就錯上加錯了,走,我親自送去?!?BR>    羅一峰與書童又走了四天,回到那戶人家,戶主見他回來,甚為驚詫,忙問為何去而復返。羅一峰取出金鐲,言道:“家奴缺少教育,拾鐲未即歸還,此事乃小生有責?,F將原物奉上,并向先生賠罪。”主人聞言欣喜若狂,忙道:“相公來得正好,不然我家要出亂子??!”
    原來,那枚金鐲頭是他家主婦梳洗時放在臉盆里的,因忘了收撿,被丫頭端盆倒水時潑到門外。主婦找不著金鐲,便懷疑是丫頭偷的,把丫頭打得遍體鱗傷。丫頭受了冤枉,氣得幾次去尋死。后來,主人又懷疑妻子把金鐲當信物送給他人,辱罵不止。妻子委屈,也氣得吵著要上吊。一家人鬧得日夜不安。
    今日主人見羅一峰送還金鐲,自然是愁云盡散,不勝感激。從此,羅一峰步行數百里“還鐲救人”的美德佳話,就在民間流傳起來。
    古代經典民間故事精選【篇二】
    相傳,薛河上的西倉橋,是在明朝時候興建的。這座三孔石拱大橋,據說是皇家工程,規(guī)模很大,征調的能工巧匠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橋的時候工地上很熱鬧,像個小集市。
    一天,從外地來了個白頭發(fā)的石匠老頭,給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窩兒。他一連打了好幾天,歇著的時候,就到工地上轉悠轉悠,看人家雕刻水獸、石獅子和橋欄石柱。高了興還跟石工門扯上幾句,就連那工地上的頭頭們,他也偎上去嘮叨幾句。大伙都說這個老頭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老石匠把石碓窩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說:“你有這么多石料,我再給你打個石墩,坐著舂糧食多方便?!敝骷液軜芬?,就讓他接著打了。
    打這個石墩時,老石匠別提多細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問他:“一個石礅子,費這么大的勁兒干什么?”
    老石匠聽了,光笑不說話,就知道低頭干活。
    石礅打成的這天,正趕上大橋石拱圈要合龍門。不知因為什么,壘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塊石頭碰不上茬兒。當時天陰得很厲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馬上合好龍門,一場大雨,幾個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現打制也來不及呀!石工們和掌管工程的官員,急得團團轉,活像熱鍋上的螞蟻。
    就在大伙犯難為的時候,這個老石匠又遛了來。他看了看缺口,對工程人員說:“我那里有一個石礅,你們看看放到這兒合適不?!?BR>    石工們聽了,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來,往中間一放,竟一絲一毫不差,扣得嚴嚴實實。
    大橋建成了,官員們都很高興。當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謝時,可哪里還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見碓窩子跟前,有一張大紅字條上寫:
    施工馬大哈,橋拱出誤差。
    魯班來相助,銀兩謝農家。
    看了字條,人們才知道那個石匠老頭是魯班暗地里幫助皇家工程。
    官員們按魯班吩咐,賞給打石碓窩兒的那家二十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