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能體現(xiàn)考生對語言文學的掌握和運用,體現(xiàn)考生的邏輯思維、體系架構。因此優(yōu)秀的作文不僅能讓判卷老師眼前一亮,還能讓自己得高分,下面和您一起來看一下2020高考作文經(jīng)典時評素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女孩模仿網(wǎng)紅做爆米花意外離世,誰之過?」
近日,山東棗莊兩個女孩模仿網(wǎng)紅博主用酒精和易拉罐制作爆米花,因點燃高濃度的酒精引起爆炸,一名女孩被燒成重傷,另一名女孩不幸離世。
這幾年,抖音、快手等網(wǎng)絡平臺遍地開花,各類內(nèi)容精彩紛呈,短視頻在人們的娛樂生活中占據(jù)越來越大的比重。
然而,許多視頻播主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常常設計一些突破極限、打破常規(guī)的事件,以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例如,用酒精燈制作爆米花、用蠟燭煮火鍋、用電暖機烤串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創(chuàng)新”行為……
不少缺乏分辨能力和安全意識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爭相模仿,“一失足成千古恨”??梢?,短視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輕松和愉悅的同時,也潛伏著許多未知的風險。
#媒體評論
@人民網(wǎng):社會意識到必須有所作為,不能以孩子“少不更事”置若罔聞……如果說過去傳播渠道少,熱播的影視作品也少,表演中的“不妥”具有偶然性,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有限;那么,當下短視頻海量涌現(xiàn),網(wǎng)紅成為產(chǎn)業(yè),為吸引眼球流量,獵奇無所不用其極,平臺對內(nèi)容把關不嚴,蘊含的風險隱患,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潛在負面影響,也在大幅增加。雖然短視頻平臺推出“青少年模式”,但如果后者不“對號入座”,等于無限制。而且,具有潛在危險的視頻在平臺上供人點播,哪怕有成年觀眾模仿出事故,平臺也無法甩鍋——平臺直接或間接提供了范本。至于短視頻的制作者——主播,更脫不了干系。
@新京報:現(xiàn)實中,發(fā)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不少悲劇與模仿相關,驚險刺激感受帶來的誘惑,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套入被模仿者行為之中。但在心速加快及期待享受的同時,風險也在一步步靠近。對未成年人而言,最可怕的可能不僅是風險本身,而是毫無防備地面對風險的降臨。對新鮮事物,特別是對帶有冒險精神活動的向往是未成年人天性之一。簡單而粗暴地要求未成年人不觸及,甚至屏蔽所有風險活動的想法或做法,既過時也無法持續(xù)奏效,遠遠不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嘗鮮心態(tài)跟敢闖敢試個性,也會排斥那類說教式風險教育。鑒于此,在各種海量誘惑面前,有必要更新理念,幫助未成年人愈加理性思考、客觀理解,以減少誤判的可能性。
#適用主題
社會責任、遵守規(guī)范、安全教育、防范意識等,如2016年浙江卷《虛擬與現(xiàn)實》,2009年廣東卷《談談你對常識的認識》。

延伸閱讀:其他優(yōu)秀素材兩篇
「人工智能引領的未來,會更好還是更糟?」
8月30日,一款名為“ZAO”的AI換臉App在爆紅。一時間,人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臺發(fā)布大量的換臉視頻,他們利用ZAO將影視片段中任意角色的臉替換成自己的,效果逼真。
這款換臉App準入門檻低,制作與分享操作輕松簡便,人們只需上傳一張人臉照片便可現(xiàn)身于那些經(jīng)典的影視情景中,與愛豆同臺演繹,滿足自己的“演員夢”。
然而,勢頭沒持續(xù)多久,針對這款產(chǎn)品的評論就急轉直下。人們發(fā)現(xiàn),ZAO的用戶協(xié)議堪稱“霸王條款”,涉嫌非法收集用戶面部信息,侵犯用戶的隱私權。從ZAO火熱各大平臺到被微信朋友圈封禁、被工信部約談整改,不過五天時間?;馃嵝鷩W過后,只留下“一地雞毛”。人們開始質疑換臉技術乃至所有人工智能(AI)技術本身的局限性。
人們樂于接受人工智能為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所帶來的快捷、便利、高效,卻也憂慮于過度依賴、反受其害,又或是技術發(fā)展走入盲區(qū),與道德、倫理、法律相悖。
#媒體評論
@中國青年報:就像最近人們爭議的美顏直播那樣,越來越豐富的AI技術,混淆了真實與虛擬的邊界。然而,外貌的真與假,難道是最重要的嗎?如果技術賦予人改變面貌的可能性,哪怕僅僅是在虛擬環(huán)境下,那么是不是意味著那些與生俱來的東西不再局限人的一生?消除外貌給人帶來的制約,由此創(chuàng)造更加平等的機會,比抱守刻板的“真實”更有意義。
隨著AI技術越來越大眾化、傻瓜化,很多準則無疑需要進一步厘清,更多從前看來不重要的權利需要進一步強調。不過,每一種*時代的新技術的出現(xiàn)與普及,社會都會產(chǎn)生不適感,而消除這種不適感的方法,不應該封殺與逃避,而要充分考慮到技術發(fā)展的后果,規(guī)避相應的風險,讓未來與當下無縫銜接。
@北京青年報:AI或其他科技產(chǎn)品無論如何新穎和實用,也需要在可控的狀態(tài)下才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并且在獲得極大效益的同時,防止和減少對人類社會可能造成的麻煩和災難……
不過這種情況也表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最終還是取決于是否能受人控制,因為離開了人的控制,AI就無法進化和升級。正是在人與AI的互動情況之下,才有可能讓AI的倫理審查和監(jiān)控失靈或失范,并造成安全漏洞。因此,不只是可知可用,可控和可靠也要同時得到保證和保障,AI才會有未來。其他產(chǎn)品同樣如此。
#適用主題
尊重包容、求同存異、尊重差異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韌性》,2018年天津卷《器》等

「你會對陌生人的苦難感同身受嗎?」
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也是為了紀念“全世界窮人之母”——特里薩修女,一個將一生都無私奉獻給慈善事業(yè)的人。
特里薩修女深信,從事慈善并無強弱貧富之分。在她的眼里,每個人無論何種身份,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于是,她懷抱著一顆慈善之心,給予他人建立在尊重與平等之上的同情心,幫助他們消除苦難,渡過難關。
不可否認,慈善凝聚了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雖然備受爭議,但這個社會,因為有慈善更加溫暖;這個世界,因為有慈善更加美好。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yè)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開啟了它的新征程。
1988年,中國青少年基金會成立,發(fā)起希望工程項目,一雙來自安徽省金寨縣的“大眼睛”,轟動全國,成為希望工程的標志。
2008年,汶川大地震,山河破碎,舉國同悲。在災后短短半年的募捐中,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募集款物762.14億元,超過過去10年間全國捐贈款物的總和,打破了中國捐贈的紀錄。
2016年起,隨著輕松籌、水滴籌等網(wǎng)絡慈善募捐平臺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小人物登上了慈善舞臺的中央。每一個普通人,都能量力而行,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數(shù)以萬計的家庭和個人通過網(wǎng)絡獲得來自五湖四海的關懷,走出困境。
2013年,為了規(guī)范慈善活動,我國頒布了屬于自己的第一部《慈善法》。
短短三十年間,中國的現(xiàn)代慈善已經(jīng)書寫了許多精彩而感人的篇章。然而,慈善始終是一種人心的事業(yè),哪怕再完美的制度也無法完全規(guī)避人心的漏洞。
從希望工程被曝員工貪污善款,到郭美美與紅十字會事件,還有2016年11月的羅一笑事件、德云社演員吳鶴臣家人被疑騙捐……
但即使狀況百出,當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慈善行業(yè)的過去與現(xiàn)在時,仍然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人們的愛心有增無減,人們捐款的步伐從未停止。中國的慈善雖然步履艱難,但始終都是在曲折中向前發(fā)展。
近年來,企業(yè)家和明星被逼捐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從王石到馬云,再到因《戰(zhàn)狼2》而大火的吳京,逼捐者上演了一出又一出鬧劇。捐或不捐,成為熱極一時的話題。
不少網(wǎng)友力挺吳京等人,痛罵逼捐者們“道德綁架”。確實,有些逼捐者占據(jù)所謂的道德制高點,粗暴地“審判”他人,居高臨下地逼人捐款,言語間似乎不捐款或捐得少就是毫無愛國之心或是枉生為人,言行過激。
然而,凡事皆有兩面。不可否認的是,慈善于不同層次的人而言,有著不同的定義和追求。對普通百姓來說,慈善是出自善意與自愿,而對于那些掌握了大量社會資源的明星和企業(yè)家來說,他們享受著普通百姓所無法企及的名與利,更應該主動承擔起與之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不僅僅包括按時納稅,也應該包括為社會樹立標桿,傳遞正能量。
正如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發(fā)表的講演中說的:“我們應該倡導企業(yè)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yè)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適用主題
社會責任、尊重與平等等,如2010年重慶卷《難題》,2007年全國卷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