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課件:《十六字令三首》

字號: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枯燥無味,沒有直觀的形態(tài)供學生了解。有了課件教學,使古板變生動了,抽象變形象了,深奧變淺顯了,沉悶變愉悅了。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的使學生理解其意義。下面就是為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課件:《十六字令三首》,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六年級語文課件篇一:《十六字令三首》
    教學目標:
    1、了解十六字令詞牌的格式特點,在誦讀中體會長短句的節(jié)奏之美
    2、感受作者筆下群山巍峨的氣勢、體會詩人借山抒發(fā)的萬丈豪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朗讀節(jié)奏,感受作者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所刻畫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難點:結(jié)合特定的歷史背景,解讀作者借山抒發(fā)的萬丈豪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利用課前的閱讀課,推薦學生閱讀*的相關詩詞,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1、學生交流介紹*及其作品
    2、教師補充并小結(jié):*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新中國的建立者他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一旦進入到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跟主席身份、身份、黨的領導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擔分開了,他就變成了一個詩人,他在長征途中寫《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較典型的山是紅軍長征途中的天險,是長征中艱難險阻的象征,但他對于山的雄偉、險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看它,而且寫得十分磅礴大氣由于十六字令形式過于短小,只有16個字,常常使英雄無用武之地,還沒開頭就結(jié)束了,就十六個字怎么寫?但是*能寫出來絕妙好詞,而且成為中國詩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散讀課文: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檢查散讀情況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提醒學生韻字延長的讀法;(找出韻字,嘗試韻字略微延長的讀法如:山,鞍,三;山,瀾,酣;山,殘,間)
    (2)確定重音強調(diào)的字詞:有些突出表現(xiàn)內(nèi)容、強化情感的詞語要用重音并確定重音(如:未下鞍驚回首三尺三等)
    4、全班齊讀
    四、朗讀賞析、拓展深化
    整體感知
    1、說一說這三首詞體現(xiàn)了作者對山持抱的是怎么樣的情感態(tài)度?(贊美)
    2、出示*的其他關于山的作品,說說*的詩的藝術特點?并從本課中找出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詞句?(從《十六字令》遣詞用字賞析中體會毛詩“豪放大氣”的藝術特點體會“大”的字眼,名詞“山、海、天”,量詞“億、萬、千”,是他喜歡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萬馬戰(zhàn)猶酣”,《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卜算子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等這里面大的景,大的數(shù)字,整合在一起變成一種氣勢,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根據(jù)學生水平,還可補充一些*詩詞的名句來賞析)
    深入品析
    1、第一首賞析要點
    快馬加鞭未下鞍”與民謠中的“馬過要下鞍”兩種不同的境界比較:
    ——將民謠中的“馬過要下鞍”改為詞中的“快馬加鞭未下鞍”,寫出了紅軍戰(zhàn)馬奔騰穿山而過的英姿,這完全不同于民謠中對高山“須下得馬來”的屈服從而表現(xiàn)出一種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驚回首”中“驚”字的品讀:
    ——這里的“驚”字用得極好:詩人的動感、神態(tài)、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巔全都溶入這一字之間,顯得尤其深邃、豐富而且這“驚”字也一貫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寫了驚嘆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寫了驚嘆山之多,還在后一首寫了驚嘆山之險,連驚三次,氣勢暢通,渾然磅礴
    2、第二首賞析要點
    山的動態(tài)形象品讀:
    ——在這里,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濤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勢,奔騰向前,連綿不絕,猶如一幅巨型的紅軍萬馬奔騰圖
    學習這首小令中對山的描寫:
    ——這首小令中運用“倒”、“翻”、“卷”、“奔騰”、“戰(zhàn)”等詞語,讓沉睡著的群山一下子“覺醒”了,限度地動了起來——其動態(tài)顯得氣勢磅礴無比、力量強大非凡
    3、第三首賞析要點
    從狀貌和氣概上體會山險峻之勢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為天柱支撐起天頂天立地之山,既是寫景又是象征著詩人及紅軍戰(zhàn)士作為民族中流砥柱之頂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論詩:現(xiàn)已公開發(fā)表的*詩詞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約用了五十五個“山”字直接以“山”作為標題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岡山》、《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念奴嬌•昆侖》、《五律•看山》等,長征途中的七首詩詞,更是篇篇都離不了山*詩詞,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山”呢?首先,與作者的戰(zhàn)略思想及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環(huán)境有關從“農(nóng)村包圍城市”開始,上了井岡山;五次“圍剿”憑借“龍岡千嶂”,利用“白云山頭”,始得“贛水蒼茫閩山碧”;兩萬五千里長征,“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戰(zhàn)爭,一曲“鐘山風雨”,唱徹“天翻地覆”;社會主義建設,登廬山、到韶山,重上井岡山*愛山,情有獨鐘由愛山到寫山,把山寫得千姿百態(tài),出神入化“萬山紅遍”,“不周山下紅旗”,有氣吞八荒、包舉宇內(nèi)之勢;“白云山頭云欲止”,“黃洋界上炮聲隆”,乃披堅執(zhí)銳、勢如破竹之勇“截斷巫山云雨”,“天連五嶺銀鋤落”,言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妙香山上戰(zhàn)旗妍”,狀國際主義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對比;“山下山下”,重疊“離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鍔未殘”,利也;“賴以拄其間”,堅也“蒼山如?!保瑢捯?,“江山如畫”,靜也,“一山飛峙”,動也“要似昆侖崩絕壁”,其恨無窮“關山陣陣蒼”,其美無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寫對象,又是創(chuàng)作的靈感山,是他的胸懷,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堅韌,山的博大精深,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
    五、拓展練習
    1、請選擇*其他的詩中關于山的詩句加以品析,如:*在《沁園春&8226;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等句子中對山的描寫,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舞”、“馳”、“試比”等詞語,使本屬靜態(tài)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幾分鐘時間,背誦課文并摘錄自己比較喜歡的毛詩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業(yè)布置
    1、背誦本文,并完成《點擊》練習
    2、從*詩詞中再選取一到兩首你喜歡的,摘抄并背誦
    3、請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詩詞中寫山的名句下次進行課堂交流
    六年級語文課件篇二:《十六字令三首》
    教學目標:
    1、會認1個生字,會寫5個字。
    2、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三首小令。
    3、想象這三首小令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能夠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體會詩人詠物言志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談話引入:《十六字令三首》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讀準字音,讀出韻味,讀懂詞意
    (一)讀準字音
    1、知道什么是“十六字令”么?“令”是詞的一種,16——58字的詞稱為“小令”,59——90字的詞稱為“中調(diào)”,91字以上詞稱為“長調(diào)”?!笆至?是詞牌名,指每首小令由十六個字組成。(學生根據(jù)預習情況解題)
    2、大聲朗讀《十六字令三首》注意讀準字音。
    3、指名讀,其他同學在心里跟著讀。
    4、說一說,在朗讀時應注意哪些字的讀音?(學生匯報,教師板書)齊讀這些字及所在的句子。
    (二)再讀,發(fā)現(xiàn)格律,讀出韻味
    1、師:字音讀準了,怎樣能夠讀得更有味道呢?請大家把這三首小令放在一起仔細觀察一下,除了每首小令共有十六個字,你還發(fā)現(xiàn)他們有什么特點?
    (1)每一首都以“山”開頭,讀這個字時,我覺得應該用贊美的語氣。
    (2)每首詞都是長短句相結(jié)合的,節(jié)奏鮮明。
    (3)每首詞都很押韻,韻腳是“an”(指出押韻的字)
    按照你們所發(fā)現(xiàn)的格律,我來讀一讀,并請大家為我的朗讀作出評價。
    2、指名評價并試讀。齊讀
    3、默讀,結(jié)合注釋,讀懂詞意。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自然就懂一些了,現(xiàn)在,請大家結(jié)合書后的注釋,說一說三首小令的大概意思。如果愿意也可以把你的理解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
    4、指名匯報
    二、感受山的形象,人的形象
    1、讀成一個詞
    字面意思解釋出來了,你們能不能把每首小令的16個字分別讀成一個詞?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
    板書:峻峭巍峨雄險立地頂天
    2、讀成一幅畫
    都說“詩中有畫”*的這三首小令畫面感特別強,請你結(jié)合我們從小令中讀出的詞,再仔細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想像,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1)生描繪自己想象到的畫面,師提示:說一說是哪個詞或者哪句話給你這種印象,啟發(fā)你想想到這樣的畫面。引導生抓住“離天三尺三”中“三尺三”這一數(shù)字及夸張的修辭方法,體會山的高大、巍峨、峻峭;
    師:離天真的只有“三尺三”么?引導學生理解夸張的修辭方法,這不僅僅是寫高山仰止,氣勢磅礴,而是襯托詩人慷慨豪邁之情。
    (出示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聯(lián)系民謠體會山高到了難以翻越的程度。板書;翻越難。
    師:山是如此之高,翻越如此艱難。既然民謠中說“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文中為何要寫成“快馬加鞭未下鞍”呢?深入理解寫作背景。
    一個“未”字,表現(xiàn)出紅軍戰(zhàn)士堅強的意志,大無畏的精神,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而這一句也描繪出紅軍戰(zhàn)馬奔騰穿山而過的英姿,而不是民謠中的屈服于山,下得馬來。板書:勇往直前意志堅
    師:如果你也是紅軍隊伍中的一員,看到如此高峻的群山,你會怎樣讀?(齊讀)(2)第2首小令。
    生描繪畫面,有感情地讀第二首小令。引導學生關注“?!薄敖薄盀憽?BR>    師:寫山的小令為什么用了這么多帶三點水的字?
    引導學生體會到,詩人化靜為動的藝術夸張,把層巒起伏的千山萬嶺寫活了,寫出了山磅礴的氣勢,雄渾的力量;聯(lián)系上下文“快馬加鞭未下鞍”,體會靜態(tài)的山在詩人*眼中動了起來,側(cè)巒起伏的千山萬嶺仿佛“倒海翻江卷巨瀾”靜態(tài)的山,在詩人的筆下寫活了!
    師:從“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你讀懂了什么?
    抓“酣”,體會紅軍征戰(zhàn)的酣暢。透過“酣”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英勇
    出示紅軍長征勝仗連連的資料,聯(lián)系資料,談對“萬馬戰(zhàn)猶酣”的理解,帶著這種體會有感情的讀第二首小令。
    師:紅軍長征鋒芒所向,銳不可當。女同學們,讓我們用聲音描繪紅軍英勇的戰(zhàn)斗的雄壯場面吧,讀“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男孩子們讓紅軍奮勇殺敵的精神再現(xiàn)吧,讀“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
    (3)第3首小令
    生描繪想象的畫面,引導學生結(jié)合“刺”“拄”,體會山的堅固陡峭,象征著紅軍戰(zhàn)士頂天立地的形象,他們就像這銳利的山峰一樣,無堅不摧,又像這雄偉的高峰可擎欲墮之天,他們是我們民族的中流砥柱擎起了中華民族和平的藍天。板書:砥柱擎天
    師:讓我們一起讀出他們那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師梳理板書:山人
    俊俏巍峨翻越難勇往直前意志堅
    真雄險好英勇
    立地又頂天砥柱可擎天
    指名讀,體會山的特點,人的形象
    讓我們回過頭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遍這三首小令
    三、作業(yè)
    1、背誦《十六字令三首》
    2、搜集整理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