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春分的古詩詞三首

字號:


    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春天的第四個節(jié)氣。時光飛逝,這也代表春天已經(jīng)過半了。下面是分享的精選春分的古詩詞三首。歡迎閱讀參考!
    精選春分的古詩詞【篇一】
    《踏莎行》
    宋代: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賞析
    是詞寫春愁。前闋寫“春分天氣”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雙的燕子反襯孤眠的鸚鵡春景,成為對比強烈的兩個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獨。后闋寫閨婦。特寫居所周圍的春天景色。“薜荔依墻,莓苔滿地”的荒蕪景象同上片的明麗春景退然不同,這也是使觀賞者思舊的契執(zhí)。青樓的歌聲,勾起了主人公對舊事的回憶,“舊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澀的,這里當指苦澀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時到青樓尋歡作樂,感慨自己正如“玉籠鸚鵡愁孤睡”,“斂皺眉山”就是明證。
    在這首詞中,春分時節(jié)的明媚風光躍然紙上:百花盛開,新燕歸來,還有依墻而長的薜荔,遍生滿地的莓苔。然而,哪知青樓的歌聲引來愁緒,可惜了這美揮的“春風時光*”一詞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節(jié)道出難言的心境。先詠春日韶景,后嘆浮云舊事,字面上是在說新燕鸚鵡,青藤苔蔓,實際上分明是一個孤寂冷清的場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獨的命運。
    精選春分的古詩詞【篇二】
    《癸丑春分后雪》
    蘇軾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不分東君專節(jié)物,故將新巧發(fā)陰機。
    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寫的一首“感事”詩。其準確的寫作時間,當是宋神宗趙頊(xū)熙寧六年(農(nóng)歷癸丑),亦即公元1073年。這一年的杭州,春分之后居然落了一場大雪,蘇軾有感于時令的反常而作。表面上,僅為“春分后雪”而作,但卻絕不單單是因為“感時”,而更主要的則是“感事”。正因為是感事,頗具哲理,所以很值得后人玩味。
    眾所周知,蘇軾在我國文學,是一位頗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詩、書、畫的造詣都很深;而且是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衷心擁護者和熱心推動者和實踐者;又是豪放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至今仍膾炙人口。
    大家知道,北宋王朝,早在康定、慶歷年間,國勢幾乎已經(jīng)變成一個“爛柿子”:朝內(nèi)機構(gòu)臃腫,官員龐雜,貪墨成風;民間土地兼并嚴重,水旱災害頻仍;外部西夏頻繁內(nèi)侵,貢賦屢年增加。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有鑒于此,凡朝野有識之士、廟堂中興之主,都感到了朝廷已經(jīng)危若系卵,變法勢在必行。慶歷間,范仲淹向宋仁宗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主張變法,史稱“慶歷新政”。因為遭到既得利益的守舊派極力反對,新政推行不及一年,范仲淹*離開相位,新政也就“流產(chǎn)”而不了了之。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知政事(宰相),又推出“王版新法”,得到神宗贊許,開始網(wǎng)絡(luò)人員、設(shè)立機構(gòu),推行新法,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宣告開始。開始時,因勢單力薄,難于實踐,只好大量招募“新近”,蠅營狗茍之徒,得以趁勢鉆營,借新法之名,售一己之*。本想以“新法”利國家、解民困;不料因所用非人,反而弄得國將不國,人民叫苦。當此時也,諸如司馬光、文彥博、歐陽修等一斑舊臣更群起而攻,思辨頗為冷靜的蘇軾也出來“敲邊鼓”。于是,蘇軾便被稀里糊涂地納入守舊派中。由于新舊兩種勢力的激烈爭斗,變法運動就演成了黨派之間的群斗,甚至發(fā)展到誣陷攻擊、栽贓陷害的程度。出于這種情況,蘇軾清醒地看到,如果繼續(xù)這樣混戰(zhàn)下去,必將重蹈慶歷覆轍,于是就主動上書朝廷,要求“外放”杭州。這當然也是新派求之不得的事。于熙寧三年,蘇軾便出任了杭州通判。
    通判,就是副知州。宋代通判的職能,前后曾發(fā)生過很大的變化。但到了宋神宗的時候,其原有職能逐漸萎縮,只相當于知府的副職,所以也稱“府貳”。蘇軾就是一個副知府。
    雪入春分省見?。哼^了春分之后,杭州還落這樣的大雪,回?。▁ǐnɡ)起來,確實是許多年來還很少見。當然這個“多年”,并不單只蘇軾蒞杭的這二三年;這個“省見稀”也可以是當?shù)赝?、鄉(xiāng)老們的多年“經(jīng)驗”;
    半開桃花不勝威:桃花開在梅花之后。而春分前后,正是將開未開的時節(jié),所以說是“半開”。桃杏雖然爭春,但卻沒有梅花那樣耐寒傲雪的骨氣。經(jīng)不起這場春雪的威猛欺凌。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和梅花相比,桃花顯然應該感到自己的見識短淺,沒有預料到老天爺還會在春分之后落這么大的雪??慈思颐坊ǎ@時候早已開敗了,花瓣兒落地了,“任憑雪下得再大,卻能奈得何來?”在這種突然打擊之下,桃花雖然還是半開,但也只能片片化作柳絮、漫天飄零了。這顯然是橫遭不測的桃花的極大不幸!
    以上是“就事論事”,并不旁及別的事物。下面便是借題發(fā)揮了:
    不分東君專節(jié)物:“不分”,不按常規(guī)行事,令人難以預料;“東君”:主宰東方之神。按照陰陽五行的傳統(tǒng)說法,東方,青色,屬木,主生長。此處有暗指改革派、王安石等掌有權(quán)柄的朝臣的意思。
    故將新巧發(fā)陰機:難以捉摸的“東君”們,本來就捉摸不定,卻又巧發(fā)陰謀,暗設(shè)機關(guān),圖謀摧殘半開的桃花們。
    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寒衣:“造物”,創(chuàng)造萬物的天神,主宰萬物命運的“老天爺”?!按悍趾笱边@一事件啟迪人們,造物操縱的陰晴冷暖,變幻無常,難以預料。即使是在已經(jīng)很暖和了的時候,大家也必須準備著御寒的衣物??!
    請注意,這后四句中,先是指責“不分東君”,如果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指王安石等執(zhí)政者;那么,“造物”便是抱怨主政的宋神宗無疑。隱隱暴露出一個貶官對于“圣上”不滿和幽怨。抱怨他們耍陰謀*善良。
    這也是蘇軾悟出另外一番道理:即使天已轉(zhuǎn)暖,也須留著御寒的衣物,預防意外狀況的出現(xiàn)。
    蘇軾這種不滿情緒在字里行間的流露,也給他日后的“烏臺詩案”埋下更大不幸的種子。
    精選春分的古詩詞【篇三】
    《七絕·蘇醒》
    宋代:徐鉉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譯文
    春分時節(jié)落雨飄灑雨聲細微,楊柳岸斜風輕拂帶回遠方的客人。
    這個時節(jié)北方要來的晚一些,卻不知此時的南方已是草長鶯飛、花紅柳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