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及教案

字號: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發(fā)旅途愁思的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變化情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準備了以下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篇二】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詞三首》教案1
    教學目標
    1.會寫3個生字,結(jié)合注釋理解古詩詞中的重點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詩詞,熟讀成誦,邊讀邊想象詩詞描繪的美麗景色;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內(nèi)容,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
    4.賞析詩詞語言,體會動靜結(jié)合、情景交融等寫法的妙處,并學會運用。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詞,分析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
    “明詩意,悟詩境”,引導學生想象三首詩詞所描述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教學目標
    1.會寫“德”這個生字。
    2.學習古詩《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美的意境,獲得審美愉悅。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歌的意境,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自然過渡到課文學習。
    #教案#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及教案#: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游覽了遼闊的大草原,欣賞了丁香獨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去古典詩詞里欣賞一幅幅意境雋永的水墨畫。我們將隨同詩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靜謐與原野的空曠,還將陪詩人蘇軾共同經(jīng)歷一場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萬變。同學們要充分調(diào)動想象力,這樣才能入詩、入畫,感受自然之美、詩歌之美。
    2.播放朗讀音頻,學生聽讀兩首古詩,觀賞插圖,進入古詩情境。
    3.課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齊讀詩歌,理解詩題。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經(jīng)今屬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詩題合起來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結(jié)合課本插圖,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巴恰庇纸锌唇?jīng)樓,在西湖邊;“醉書”是指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可見這首詩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這天,飲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
    1.學習《宿建德江》一詩,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清幽境界,清淡簡樸,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孟浩然一生好學,交際廣泛,與李白、王維、王昌齡、張九齡等交往甚密。其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等,收錄于《孟浩然集》中。
    (2)寫作背景。
    《宿建德江》一詩寫于詩人因求仕失敗而漫游于吳越之時。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門山一帶隱居,希望走以隱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詩人告別隱居生活,躊躇滿志地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想實現(xiàn)為國效力的政治抱負,結(jié)果科舉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東歸,開始了漫游吳越的生活。面對迷蒙的江中小洲,詩人又難免產(chǎn)生理想幻滅之痛、前途暗淡之憂。
    (3)孟浩然求仕的傳說。(可以用紙稿的形式發(fā)給學生閱讀,也可以簡潔地講一講)
    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門山隱居。他天性與世無爭,淡泊名利,但也并非沒有“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相傳有孟浩然去省中拜訪王維,不料玄宗皇帝親自到這里來視察了。本來,省中是辦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隨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維就讓孟浩然暫時藏在床底下——因為工作人員有時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這在唐朝是有記載的。等到皇帝來了以后,王維一想:我把他藏起來,萬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這可是欺君之罪。于是他馬上就向玄宗稟報說:“今天我有一個朋友孟浩然來這里了,他知道本不該來,不敢見您,所以藏在了床下?!毙谡f:“我也聽說過孟浩然,這人的詩寫得不錯,叫他出來好了。”等孟浩然出來后,玄宗就讓他念一首詩給自己聽,孟浩然就念了一首《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北闕”是指北方的朝廷。因為他來到長安考試沒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他說:從此以后我不要再上書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隱居到我的草廬之中。我這個人真的是沒有什么才干,所以雖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因為我體弱多病,老朋友們也跟我疏遠不來往了?,F(xiàn)在,我頭上已經(jīng)長了白發(fā),催促著我一步步走向衰老了。春天已經(jīng)來到,和暖的陽氣逼走了舊年的寒冷。我心中有一種長久的懷思向往,這使我不能成眠。晚上輾轉(zhuǎn)床榻間,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樹的影子,只覺得一片空虛。這本來是他貧窮、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騷話,結(jié)果皇帝聽罷就說:“卿自不求仕,朕何嘗棄卿!”——當初是你自己不出來做官,不參加科舉考試,怎么說是我拋棄了你呢?所以玄宗很不高興,而孟浩然也一直沒能得到一個做官的機會,他的第二次長安求仕又失敗了。
    預設:《宿建德江》一詩中滿含“客愁”,教師可不用詳細講解寫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因本詩重在想象詩歌描述的畫面。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對孟浩然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可簡要介紹,以助學生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2.初讀古詩,疏通詩句,明確節(jié)奏。
    (1)學生借助拼音學習生難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與韻律。
    過渡:同學們,請大家自由地把這首詩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前兩遍爭取把字都念正確,后兩遍爭取把詩句讀通念順,可用鉛筆試著斷句。
    (2)教師檢查朗讀情況,教學生字、易讀錯字。
    ◆生字:德?!暗隆钡墓P順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橫,不要漏寫。
    ◆易讀錯字:泊?!安础笔且粋€多音字,有兩個讀音:bó和pō,通過讀詩句可知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讀成“bó”。
    (3)教師朗讀古詩,學生邊聽朗讀邊劃分節(jié)奏,模仿讀,讀出停頓、節(jié)奏、韻律。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圖文結(jié)合,畫中會意。
    (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
    閱讀與交流:①結(jié)合課文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畫上問號。
    ②小組內(nèi)討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難問題記下來。
    ③觀察課文插圖,你印象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2)欣賞圖片,理解詩句。(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A.對照插圖細細品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提示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教師相機板書:小舟、煙霧、沙洲、日暮、曠野、低樹、江水、明月。)
    過渡:同學們說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詩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那么這些畫面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我想大家應該和我的感覺差不多,是孤獨、寂寞、冷清的。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把這種感覺讀到詩的字里行間。(生齊讀)
    B.理解“移舟泊煙渚”。
    這一句寫了什么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泊”,指停船夜宿。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一方面是點題,另一方面也介紹了詩人觀賞景物的立足點,為下文的寫景抒情做了準備。)
    C.理解“日暮客愁新”。
    ①這句詩中的“客”指誰?(詩人)
    ②這句詩中的關(guān)鍵字是哪個字?(愁)
    ③你覺得詩中是怎樣的一種“愁”呢?(思鄉(xiāng)之愁,孤獨之愁,一種前途渺茫之愁。)
    預設:為什么“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一讀《詩經(jīng)》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于役》)這里寫一位婦女,每當?shù)较﹃栁飨隆㈦u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們也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
    過渡:孟浩然在另一首詩中寫道:“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他雖然沒那么執(zhí)著于做官,但回顧自己的一生,除了詩文,也確實沒有什么值得說道的成績。詩人途經(jīng)建德江,面對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這么多年來游歷四方,壯志未酬,滿懷的愁緒涌上心頭。來,誰來讀一讀這滿懷的愁緒?(指名學生讀詩句)
    ◆背景知識拓展:
    行旅詩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詩,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們才能讀好這首詩。古人寫行旅的詩文極多,同學們可能不明白,為什么古人要這么大寫特寫行旅之苦呢?現(xiàn)代意義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可是古人的行旅與現(xiàn)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古代的文人總是形跡匆匆,有的是求學,有的是趕考,有的是省親,有的是奔喪,多的是赴任。我國古代多數(shù)時間實行的是流官制,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在一個任職干上個二三年就得調(diào)離,而且講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讓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為的是防止結(jié)黨營私。更有遭到貶謫的,那就得到邊遠的地方了。那個時候,沒有公路,沒有火車,好的有舟船、車馬,差的就得用腳量了。動輒數(shù)月,多則數(shù)年,許多人的生命是在行旅中度過的。有名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蘇軾可以說都是逝于行旅的。所以,身在異鄉(xiāng)的詩人在行旅之中生出種種愁緒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D.教學“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①這兩句詩寫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空曠、孤寂、寧靜、清遠。)
    ②第一句描寫遠景,天為什么比樹還低?第二句描寫近景,月亮為什么與人接近了呢?
    明確:天并不比樹低,只是因為原野極為空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仿佛比樹還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與人接近了。
    ③討論:“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該如何理解?僅僅指實際距離的“近”嗎?
    明確:就字面意義來說,“近”確實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與人接近。但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心境,還可以理解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詩人當時孤身在外,舉目無親,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而月亮雖然遠在天邊,卻像朋友一樣陪伴著他,所以作者感覺它非常之近,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親近。這種理解是提供一種思路,可能有的學生還會認為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實指天上的月亮。在這次討論中,結(jié)果其實不重要,而要引導學生在爭論之中能提出疑問,分析、爭論、感悟,從而加深對詩的認識。
    ④指名學生說詩意、悟詩情。
    小結(ji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lǐng)略得到。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第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jīng)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⑤學生齊讀,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句詩。
    朗讀指導:注意全詩的朗讀基調(diào)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種安慰。
    (3)課堂延伸,文化積累。
    過渡:不知不覺中,我們走近了一輪明月。因為思鄉(xiāng),李白曾經(jīng)這樣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因為思親,杜甫曾經(jīng)這樣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币驗槌蠲撸瑥埨^曾經(jīng)這樣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币彩且驗闈M腔愁情,孟浩然寫下了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樣的千古名句。同學們,詩人筆下的月亮還有著怎樣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課下搜集一些關(guān)于月亮的詩句,讀一讀,背一背。
    4.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整首詩賽讀,背誦積累。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背誦,并交流自己的背誦方法。
    (3)指名背誦。注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富有韻律。
    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1.過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談感受。
    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了空曠的郊野、遼遠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給人一種凄清、寂寞的感覺?,F(xiàn)在,讓我們一洗“愁”態(tài),去感受一場酣暢淋漓的暴雨,去感受一種別樣的自然圖景。我們將要學習另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詩人蘇軾筆下的這場暴雨有著怎樣的奇趣。
    2.解詩題,明背景。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jié)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對于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醉”該如何解釋?(是飲酒后醉的狀態(tài),還是陶醉于景色之中?學完整首詩后再回到此題的討論。)
    (3)詩人是何時寫下這首詩的?(檢測預習效果,對詩人及寫作背景學生可略做了解。)
    ①出示課件“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他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很有影響。
    ②簡介寫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蘇軾在杭州任通判。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3.初讀詩歌,夯實基礎。
    (1)課件出示古詩,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自主朗讀情況,教師適時正音。
    預設:提醒學生易讀錯的音:“卷地”的“卷”為三聲;“忽吹散”的“散”為四聲。
    (3)指名讀詩,引導學生讀好詩句的停頓和節(jié)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4.出示自學提示。
    閱讀與交流:①自讀古詩,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畫問號。
    ②觀察課本插圖,再讀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小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引導賞析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畫面,找出自己欣賞的詞句,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品讀詩句。
    過渡:老師在剛才的巡視中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小組的同學都各抒己見,認真專注,我特別欣賞大家的學習態(tài)度?,F(xiàn)在,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學習成果和大家交流呢?大家在說的時候可運用下面這個句式。
    讀了______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聽到了________,想到了______。這句詩中我欣賞的(字)詞是_______,這個(字)詞_____________。
    預設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生1: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滿天的烏云翻滾而來,似乎聽到了轟隆隆的打雷聲,想到了這烏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嗎?我欣賞的詞是“翻墨”,這個詞展現(xiàn)了天上的云所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黑壓壓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樣。我還知道這句詩是描寫下雨前天上的景象。
    預設二:白雨跳珠亂入船
    生2: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點從天上傾盆而下,它們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邊,落在了湖中,我仿佛聽到了雨點噼里啪啦的聲音,想象到它們就像跳動的珍珠一樣。我欣賞的詞是“跳珠”,這個詞寫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補充)我認為“亂”字用得好。從“亂”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雜亂。此外,我認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僅寫出了雨的顏色,還顯示雨下得很大,大得我們都看到了它的顏色。
    過渡:同學們說得真好。蘇軾特別喜歡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歲的蘇軾重返西湖,特意寫道: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一團黑云和一陣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動態(tài)美。我們大家再來一起讀一讀——(生齊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那么黑云白雨過后,天地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預設三:卷地風來忽吹散
    生3: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來的風轉(zhuǎn)眼就將烏云吹散,將白雨吹走,似乎聽到了風吹的聲音。我欣賞的是“卷地”這個詞,“卷地”說明風很大。我也喜歡“忽”這個字,說明風來得突然,也說明天地變化之快。
    預設四:望湖樓下水如天
    生4:讀這句詩,我仿佛看到了大雨過后,望湖樓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我欣賞“水如天”,說明雨很大,樓下一片汪洋,凸顯景色之美。這一句寫出了靜態(tài)的美,它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有樓,有藍天,有一片汪洋的水。
    過渡: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怎能不令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在課題“醉”下加著重號)現(xiàn)在,我們再回頭看課題,大家如何理解這里的“醉”呢?(學生發(fā)言)
    (3)朗讀背誦,感悟詩韻。
    過渡:醉于酒,醉于景,蘇軾禁不住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醉于景,更醉于詩,讓我們也走進了詩人描繪的奇趣世界。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對雨后景色的贊美,一起來讀背這首詩。
    (4)指名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律美。
    (5)配樂齊誦古詩,感受詩的意境美。
    6.課堂回顧,總結(jié)方法。
    小結(jié):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其中第二首詩主要由同學們自主學習。我們一起理解了詩題,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朗讀了詩文,通過合作交流明白了詩意,結(jié)合圖畫想象了詩中的情境,體悟到了詩人的心情。(出示課件: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想畫面,悟詩情。)這就是理解一首古詩的常規(guī)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嗎?下節(jié)課,我們將用同樣的方法,去學習另一首名家作品。
    7.延伸拓展,作業(yè)設計。(出示課件:學生自選作業(yè)。)
    (1)畫:畫一畫本課所學兩首詩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找:另找一些描寫月夜或暴雨的古詩,感受詩歌語言的凝練和畫面美。
    (3)學:收集孟浩然或蘇軾的故事和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體會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
    第二課時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學目標
    1.會寫“鵲、蟬”2個生字。
    2.理解句意,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能夠默寫。
    4.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賞析詞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lǐng)略夏夜農(nóng)村的清新恬靜之美。
    2.品味詞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lǐng)略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教案#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及教案#: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兩首古詩。一首詩描繪了靜寂的月夜,一首詩描繪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老師想邀請兩位同學分別來吟誦一下這兩首詩。
    1.抽查背誦《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再齊背。
    2.再次歸納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兩首詩的嗎?今天,我們將運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詞雖與詩格式有別,但我們依然可以用上節(jié)課我們掌握的方法來學習它。(板書: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想畫面,悟詩情。)
    二、初讀課文,讀通文本。
    1.講解課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夜”,點明時間;“行”,點明動作、事件;“黃沙”,點明地點。題目意思:夜間走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人占據(jù),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國家。他曾遭貶謫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比較熟悉。
    2.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鵲、蟬”。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
    3.檢查自讀及交流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出示詞語課件,指名認讀詞語,教師糾正字音,注意變色的字。
    驚鵲鳴蟬稻花茅店社林忽見
    ◆易讀錯字:
    “蟬”是翹舌音,“驚”“鳴”是后鼻音;“見”在這里同“現(xiàn)”,注意不要讀錯音。
    (3)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土地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4)結(jié)合注釋,弄懂句子的意思。
    4.齊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三、再讀課文,品讀欣賞。
    1.出示上闋文本和配圖,引導探究。
    過渡:很好,我從同學們的朗讀中聽出詞的味道來了!讀通詞是學好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下面就讓我們?nèi)プ屑毱肺缎翖壖驳倪@首詞吧!
    (1)自讀自悟,引導學生調(diào)動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欣賞美麗的夜景。
    (2)小組交流,師生互學。
    A.說說你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預設:對“別枝”的解釋除了課本上的注釋,還有兩種其他解釋,可引導學生思考,想象畫面,教師相機出示:①離開枝頭;②另外一枝?!懊髟麦@鵲”可以聯(lián)系“月落烏啼”來理解。
    B.說說你聞到的:稻花香。(體會豐收的景象。)
    C.說說你聽到的:鵲啼、蟬鳴、蛙聲、說豐年。
    過渡: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拂,傳來陣陣稻花香和蛙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它們會說些什么呢?
    同桌之間試著演演說說;教師指名演演說說。(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
    小結(jié):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形象了,說得真是太好了!這里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呢?(青蛙、農(nóng)人以及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對呀,作者聞著飄散于黃沙嶺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請齊讀“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體會詞人企盼豐年的感情。
    D.說說你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預設: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體會以動寫靜的表現(xiàn)手法。
    (3)想象畫面,自由描述。
    (清幽的月光照著大地,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棱棱地離開枝頭,飛了起來,引得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徐徐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服,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它們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許多納涼的老農(nóng),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里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
    預設:學生在描述畫面時,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詞的對應,可展開想象,豐富細節(jié)。教師可進行指點: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對詩詞所描述的內(nèi)容感受得真真切切。
    (4)播放音樂,展示圖片。齊讀上闋。
    小結(jié):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請大家齊讀上闋。(生齊讀)
    2.出示下闋文本和配圖,引導探究。
    過渡: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讓人猶如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fā)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zhì)疑。
    (1)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學生交流畫面,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①注意斷句?!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該怎樣斷句?這兩句話有什么特點?(“天外”和“山前”前面斷句,這兩句運用了倒裝的句法,正常的語序應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②提出質(zhì)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可能是因為天黑看不清,而且道路彎曲、樹木茂盛,更難辨認方向了。還可能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而忘了前方的路。要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fā)現(xiàn),而后來路轉(zhuǎn)溪橋后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過渡: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zhuǎn)的驚喜,你們知道嗎?對了,就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象畫面,自由描述。
    (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那過去的茅店明明就在土地廟樹叢旁邊,現(xiàn)在怎么不見了?他急急忙忙轉(zhuǎn)過溪頭時,茅店就出現(xiàn)在了眼前。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4)播放音樂、展示圖片。齊讀下闋。
    小結(jié):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請大家齊讀下闋。(生齊讀)
    四、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個性朗讀。
    過渡:同學們,學詞的高境界就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板書: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nóng)事,關(guān)心農(nóng)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一會兒我們來比一比,看誰有詩人的氣質(zhì)。
    2.學生配樂朗讀比賽。(學生朗讀展示、評價,后全班齊讀收尾。)
    3.想象畫面,結(jié)合板書,學生試背。
    五、對比閱讀,整體回顧。
    1.分析比較,群文閱讀。
    過渡:同學們,我們到此就學完了本課三首古詩詞。這三首古詩詞都描寫了自然的美景。雖然作者在其間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但這三首詩詞所描繪出的畫面都激發(fā)了我們美妙的想象力。現(xiàn)在,我們再把這三首詩詞一起讀一遍吧!
    (1)齊讀三首古詩詞。(出示課件:三首古詩詞)
    (2)填寫表格,比較異同。(出示課件:表格)
    ①先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教師點撥后出示答案。
    ②對比一下三首古詩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詩詞名作者朝代時間段描寫的景物詩人的情感《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黃昏到夜晚舟、煙渚、日暮、曠野、樹、江、月羈旅的惆悵、思鄉(xiāng)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宋代白天黑云、山、白雨、船、風、望湖樓、水對西湖奇特景色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宋代夜晚明月、鵲、清風、蟬、稻田、蛙、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橋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相同:這三首古詩詞都描繪了動人的自然圖景,情與景相融。
    不同:作者見到的景物不同,表達的感情也不同?!端藿ǖ陆穼懭漳簳r分江邊清幽之景,情緒低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大雨驟至時的磅礴之景,情緒爽朗豪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雨中夜行所見清新之景,情緒閑適愉快。
    2.拓展詩句,促進感悟。
    過渡:古詩詞的妙處就在于寥寥幾字,便能給我們勾畫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古詩詞中絕不缺乏想象奇麗、情感濃烈的句子?,F(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下面這些句子,讀的時候,同學們要充分發(fā)揮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樣的畫面,感受到怎樣的心情。
    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厶疲菝虾迫?BR>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鬯危萏K軾《中秋月》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鬯危菪翖壖病儿o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篇三】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3課《古詩詞三首》教案2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3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詞。
    2.進一步了解詩詞的有關(guān)知識。
    3.借助字典和課本注釋理解詩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詩詞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熱愛自然、歌頌自然的情懷,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
    1.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戀之情;
    2.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體會詩人的豐富情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正確朗讀詩詞。
    2.了解詩詞的作者。
    3.學習古詩《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理解詩句大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感,談話導入。
    我們的祖國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無邊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詩宋詞中,就有許多是描寫山水風景的。如王之渙《涼州詞》中的詩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卑拙右住稇浗稀分械脑娋洌骸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边€有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天,我們將學習新課《古詩詞三首》。(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
    二、品讀古詩,認識作者。
    1.認識生字:德、鵲、蟬、稻。學會正確讀寫。
    2.認識詩歌的作者,簡介。
    孟浩然,唐代詩人。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的詞屬于豪放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的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3.讀出節(jié)奏。學生先自讀,教師指導:
    板書: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4.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通過查字典,結(jié)合課文注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小組討論。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同學合作。
    2.匯報: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把小船??吭跓熿F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發(fā)言,把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nèi)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
    5.自由讀詩,要求帶著和詩人一樣的感情朗讀。
    6.練習背誦。
    五、總結(jié)學法,自學新詩。
    1.總結(jié)學習方法:初讀詩句──了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
    (板書:初讀詩句──了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
    2.用總結(jié)的學習方法嘗試學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學生按步驟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檢查回饋,點撥指導。
    1.指名學生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2.再讀全詩,你覺得哪個詞用得好?你能準確地感受全詩的意境嗎?
    3.學生回答,教師指導,感悟遣詞用句的技巧:
    (1)詩中把“烏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
    (3)一個“未”字,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
    4.提問后,明確:
    這首詩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點就像珍珠一樣亂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陣卷地而來的大風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樓下的湖面平靜得好似藍天。
    七、感情朗讀,背誦課文。
    感情朗讀,將學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從而入情入境,熟讀成誦,水到渠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讀出詞的節(jié)奏和韻味。背誦課文。
    2.幫助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大家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清平樂•村居》嗎?
    再來背誦一遍吧。
    2.出示《清平樂•村居》。
    【出示課件8】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同學們,你們記得這首詞是誰寫的嗎?(辛棄疾)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他的另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板書課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二、思考質(zhì)疑,解讀課題。
    1.齊讀課題,指名讀課題。
    2.讀了題目,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3.課題有兩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詞牌名,我們學過的詞還有哪些詞牌名?
    后一部分是題目,從題目中你讀懂了什么?
    (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里。地點:黃沙道。事情:行。)
    4、說說題目的意思。
    (夜間行走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三、初讀詞作,初步感悟
    (一)多種形式朗讀,邊讀邊悟。
    1.自己放聲讀一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讀通,讀順。
    2.指名朗讀,并讓學生做出相應的評價,教師隨機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
    (讀詞的時候如果能稍加停頓,那就能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3.課件出示配樂范讀。
    4.女生男生賽讀。
    5.全班齊讀,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夜晚?
    就在這樣的夜晚,作者看著,聽著,聞著,還想著……那么,他到底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又聞到什么?從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默讀課文,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教師指導:
    驚鵲:鵲兒被驚醒。
    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
    溪橋:溪上的小橋。
    3.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BR>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著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谷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xiàn),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zhuǎn)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xiàn)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饋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讀詞,思考下列問題:
    1.你從詞中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
    3.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4.由“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這句詞,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詩?
    (二)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1.聽到了風的聲音,蟬和青蛙的叫聲??吹搅嗣髟隆Ⅲ@鵲、風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農(nóng)民豐收時的情景。(板書:看明月,驚鵲聽清風,鳴蟬,蛙聲聞稻花香想說豐年)
    2.描寫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書:熱愛大自然關(guān)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
    五、拓展延伸,寫話練習。
    想象這首詞的畫面。
    1.配樂寫話。此時此刻,你的腦海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用簡單的文字進行描述。
    2.畫面取名:給自己的文字取一個美麗的名字。
    3.集體交流
    交流討論:江南夏夜圖、山村夏夜美景圖、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