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在柏林》課文原文及教案

字號:

《在柏林》一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背景,以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的小插曲為故事材料,通過一個家庭在戰(zhàn)爭中的遭遇反映了戰(zhàn)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爭的控訴。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在柏林》課文原文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jié)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fā)灰白的戰(zhàn)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shù)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復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奇特的舉動,指手畫腳,不假思索地嗤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shù)著。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fā)的戰(zhàn)時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zhàn)爭中死去的?,F(xiàn)在輪到我上前線了。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啊!”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國的奧萊爾,譯者楊棣。
    【篇二】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在柏林》教案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于殘酷戰(zhàn)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jié)推向極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話題創(chuàng)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中國還是外國,戰(zhàn)爭是人民生活中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zhàn)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都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2.請你們談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戰(zhàn)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二、探究標題想象暢談
    1.戰(zhàn)爭是統(tǒng)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zhàn)爭的陰霾下,處于戰(zhàn)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板書:在柏林)
    其實,這篇小說是關于戰(zhàn)爭的。
    2.同學們一定讀過一些關于戰(zhàn)爭的文章或看過關于戰(zhàn)爭的影片,可能對戰(zhàn)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請大家自由發(fā)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師適當引入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后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深入文本層層剖析
    (一)分組探究下列問題。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么?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后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和全文后一句“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么區(qū)別?
    (二)學生匯報以后,師生評價,教師點撥指導。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板書: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老婦人后備役老兵)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系,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板書:失去三個兒子送妻子進瘋人院)
    3.第一處“靜”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分組討論:
    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學生匯報,師生共同評價。
    3.教師指導: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zhàn)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于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zhàn)爭摧殘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后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后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zhàn)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于戰(zhàn)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五、著眼結尾,感受技法
    1.出示問題: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請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2.提問,評點。
    3.指導:
    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shù)數(shù)“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shù)字。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后車廂里的一片寂靜。
    六、課外拓展,布置作業(yè)
    以反映戰(zhàn)爭為主題,根據(jù)你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后感。
    板書設計:
    在柏林
    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失去三個兒子
    后備役老兵:送妻子進瘋人院
    【篇三】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在柏林》教案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沉的主旨,體會作者對殘酷戰(zhàn)爭的控訴。
    2.感悟這篇微型小說中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jié)推向極致。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發(fā)現(xiàn)不同。
    過渡: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課文都是小說。在前兩課,我們學習了《橋》和《窮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較長,但情節(jié)都扣人心弦。今天這篇小說大家應該已經(jīng)提前看過了,大家能結合它給你的初步感覺來說說它和前兩篇小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嗎?
    預設:學生就初步印象來談,不要求詳細、深入,可從篇幅、結尾或讀后的感覺來談。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課前#教案#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在柏林》課文原文及教案#,了解相關背景。(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戰(zhàn)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還是比較繁華的都市,偶爾會遭到零星轟炸。這歸功于德國空軍提供的保護傘。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東線戰(zhàn)場的惡化,大量的防空部隊和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被調到前線。加上盟軍的空襲力度逐漸加大和丘吉爾的轟炸德國的大中城市打擊民眾士氣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漸被打亂直至崩潰。1945年,蘇聯(lián)軍隊攻陷柏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文章,概括小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時間:(沒有小的時間點,只有大的時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
    地點:一列火車車廂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
    事件: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從柏林駛出的列車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婦人反復地數(shù)“一、二、三”,招致兩個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敘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婦人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三個兒子,而老兵也即將奔赴戰(zhàn)場。
    2.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尾再進行探討。
    思考:小說既然寫的是一個發(fā)生在列車車廂里的故事,為什么題目叫《在柏林》呢?
    預設:在學生梳理了小說的要素,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之后,對于標題的疑問可能已經(jīng)浮上了心頭。此時提出疑問,讓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隨時關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討。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剖幽析微——尋找文章的反常之處。
    過渡:同學們在之前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單元三篇小說中短,要在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達深刻的主旨,便要創(chuàng)設一些深刻的情節(jié),引發(fā)人們的閱讀興趣,當后揭開謎底時,才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么大家在學習這篇小說時,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處。
    (1)學生細讀課文,根據(jù)提示尋找反常之處。(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組交流標示出來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車給人的感覺總是氣勢磅礴、速度飛快的,這里為什么用“緩慢”一詞呢?
    反常之二:火車是一種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公共場所,男女老幼匯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這列火車的車廂怎么盡是“婦女和孩子”呢?
    預設:這是作者構思精妙之處,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而這個懸念就像相聲中的包袱,直到小說結尾才抖開。教師這時可以賣個關子,或者也可以說是設個懸念,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只需告訴學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領學生進入文本之中去尋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shù)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復起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shù)著。
    ①老婦人重復數(shù)“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義?(代表她失去的三個兒子。)
    ②老婦人的聲音怎么會蓋過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呢?是不是不合常識?(這里可能用了夸張的說法,是從側面表明老婦人的聲音之大。)
    2.闡幽明微——探尋結局,解決疑問。
    (1)學生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小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過渡:原來,老婦人的三個兒子都在戰(zhàn)場上犧牲了,她承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神智失常了。到這里,我們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鋪墊、襯托的作用。聯(lián)系上下文我們知道,這個人的身份是父親,是丈夫,也是老兵。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說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出示課件)這是一位的父親,這是一位的丈夫,這是一位的軍人。
    交流:①作為父親:堅強隱忍?!笆チ巳齻€兒子”。
    ②作為丈夫:冷靜、有責任、有擔當。“挺了挺身板”“送進瘋人院”。
    ③作為軍人:悲傷無奈。“輪到我上前線了”,為了國家有不能推卸的責任?!翱偟谩?,家破人亡卻無法顧及的悲切。
    (3)再讀小說開頭反常的情境,解開謎底。
    明確:這是一輛有氣無力的火車,就像戰(zhàn)爭烏云籠罩下的國民情緒低落,看不見前途?;疖嚦闪艘粋€象征,因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連火車去往的方向都沒有說明,所以說這是一輛“緩慢”的火車。因為戰(zhàn)爭形勢緊張,連老人都要上戰(zhàn)場,所以車廂里才會都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戰(zhàn)爭之痛。
    (1)教師出示交流問題,學生分組交流。
    ①戰(zhàn)爭的痛,車廂里的人感受到了嗎?
    明確:聽了老兵的話,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因為眾人聽了老兵的話,既震驚又悲傷,心中充滿了對戰(zhàn)爭的憎恨。遭受到戰(zhàn)爭摧殘的不僅僅是老兵一家,車廂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親人或朋友正在戰(zhàn)場上,或已經(jīng)死在了戰(zhàn)場上。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此時籠罩了整個車廂,所以他們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戰(zhàn)爭的痛,你感受到了嗎?請你寫一條反對戰(zhàn)爭的警示語,呼吁和平。
    示例:別讓戰(zhàn)火的硝煙泯滅人性的善良,別讓水深火熱的境遇傷害國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們終的期望。(學生雖然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但只要關注過世界新聞就知道,現(xiàn)在還有許多國家正處于戰(zhàn)亂之中,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再讀課文標題,體會其深意。
    明確:德國法西斯發(fā)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許多國家的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柏林是德國的中心城市,作為侵略國的國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創(chuàng)傷,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那么被侵略國則更加慘烈了。在戰(zhàn)爭中終受害的總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而人民總是渴望和平,反對戰(zhàn)爭。所以這個標題站在侵略國的國民的角度控訴了戰(zhàn)爭的殘酷,呼吁著和平。
    四、語言訓練,課堂回顧
    1.課堂語言實踐訓練。(機動)
    (1)設身處地想一想,說一說。
    質疑:作為一名德國軍人,老兵的職責和義務是為國而戰(zhàn);但德國法西斯卻是侵略他國、發(fā)起戰(zhàn)爭的一方。他的角色實在是很尷尬。請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說說你想對老兵說的話。
    (2)讀一讀,記一記。(出示與戰(zhàn)爭有關的古詩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髮帪榘俜蜷L,勝作一書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笠荒耆倭?,多是橫戈馬上行。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笄脊苡朴扑獫M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2.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收束課程。
    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說,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說情節(jié)的精巧構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們學會了抓住重點語句感受情節(jié)的不尋常,生發(fā)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終解開了謎團。而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更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可怕的戰(zhàn)爭竟然給人們帶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們要呼吁和平,同時也要更珍惜我們的和平生活。
    五、背誦積累,作業(yè)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