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寫好讀后感的方法

字號:

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電視劇,聽完一首歌以后,它們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你感動,而且也讓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聽到的、看到的、經(jīng)歷過的事情。 閱讀時,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從而產(chǎn)生頗多感觸、聯(lián)想和體會,這就是讀后的感覺,記錄下這些感受的文章就是讀后感。那怎樣寫好讀后感呢?更多相關內(nèi)容請關注讀后感頻道!
    【篇一】小學生寫好讀后感的方法
    一、要研讀原文
    讀后感是通過讀而產(chǎn)生感受?!白x”是“感”的前提。不認真地去讀就不知道文章所講的內(nèi)容,更不會有什么感受,沒有用心去讀怎么可能有深刻的感受。只要真正用心去讀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假如我們要讀的是議論文,就必須弄清文章真正的主張是什么,或者要批評的是什么,通過研讀明白文章真正的內(nèi)涵。假如我們讀的是記敘文,首先弄明白事情的時間、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分析文章的寫法,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故事揭示的道理。
    二、排好感點
    如果我們認真研讀文章,可以根據(jù)文章許多方面來寫讀后感。如:我們可以根據(jù)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寫法來寫讀后感,可以根據(j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來寫讀后感,還可以根據(jù)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的順序來寫讀后感??傊?,如果細細品味文章,總有文章的某個點值得你去寫好讀后感。
    三、選準感點
    每一篇文章都有許多本身獨特的感點,但終所有的感點都必須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我們在寫讀后感的時候,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找好自己印象深的那個感點,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感點在文章中的作用,對這個感點發(fā)表自己認為值得探討的地方,并對這個感點進行不斷去反思和體會。
    四、敘述要簡
    讀后感是建立讀的基礎上,我們在寫讀后感的時候不僅會簡要概述文章的故事內(nèi)容,還會敘述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但是我們在敘述過程中,敘述的內(nèi)容不能太過詳盡,只需要交代了事情的主要內(nèi)容就可以,寫讀后感的側重點是談自己在讀了文章之后的深刻感受。
    五、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
    感的終結果是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學會更加幸福的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內(nèi)心真正的感受要和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文章中事情進行對比,找出不同點,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就及時調(diào)整。
    我們在介紹主要內(nèi)容時只要把文章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敘述清楚,抓住文章所說明的道理來介紹就可以了。但在寫感受時,就應該針對文章所說明的道理寫出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實例;也可以針對文章的一句或幾句重點的話來寫自己的感受;還可以根據(jù)文章中某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來寫出自己的想法。建議大家寫讀后感時可以盡量用上一些名人名言、諺語、成語或名人成功的經(jīng)歷,這樣會使你的文章內(nèi)容更豐富,更具說服力。要結合自己的感想,事情(好是自己和他人的各一件)再加聯(lián)想。
    提醒大家注意一種常見的問題:有些同學選的文章不適合寫讀后感,讀完后因為沒有太多的感受可寫,為了湊字數(shù)就把內(nèi)容介紹得非常詳細。因此,事先一定要先選好文章。
    讀后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如果給它歸類的話,很多人認為讀后感偏向議論文,尤其是對小學生,議論文缺乏趣味性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其實讀后感就是你讀了一篇文章的真實感受,并把它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
    【篇二】小學生寫好讀后感的方法
    寫作導引
    1.寫好讀后感,關鍵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呢?
    (1)記敘文,要抓住人物突出的品質(zhì)、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
    (2)議論文,要把握中心論點,了解作者的論證方法、論證思路,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表達出來的觀點。
    (3)說明文,要了解說明對象的特點,關注說明對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由此而引發(fā)感想。
    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感”可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就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值得發(fā)表、感受深、見解新穎獨到、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并圍繞這一個感點,聯(lián)系實際,談深談透。
    2.讀后感基本的形式是“引”“議”“聯(lián)”“結”。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出發(fā)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fā)“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fā)“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2)“議”——分析材料,提煉感點
    在引出“讀”的內(nèi)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此為“議”。既可以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nèi)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個別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3)“聯(lián)”——聯(lián)系實際,縱橫拓展
    寫讀后感忌諱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奥?lián)”,就是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lián)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的部分,使“聯(lián)”與“引”藕斷而絲連。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
    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diào)“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
    【篇三】小學生寫好讀后感的方法
    第一,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讀文時要弄清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作品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jié)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第二,選準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你就可以找到很多感點。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nèi)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傊?,只要是原作品的內(nèi)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后感。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要對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深、角度新,現(xiàn)實針對性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下筆成文。
    第三,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
    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nèi)容。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lián)系實際發(fā)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lián)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lián)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lián)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lián)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篇四】小學生寫好讀后感的方法
    一、習作要求
    回憶你讀過的一本書,品味書中讓你感興趣的、感動的或是受益的內(nèi)容,寫一篇讀后感。
    二、病例檢查
    讀《西游記》有感
    這幾天,我有幸讀到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我感到十分興奮。下面跟你們分享一下吧。
    這本書主要講了師徒四人為取得真經(jīng),一路上遇到各種困難,一共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不過師徒四人終闖過難關,取得真經(jīng)。孫悟空是一個敢闖敢斗的人,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xiàn)他勇斗假孫悟空的情節(jié)。唐僧是一個輕易相信他人的人,比如他們經(jīng)過小雷音寺時,他以為到了西天,就趕忙進去,不料卻被妖怪抓住了。豬八戒是一個愛睡、愛吃的人,我記得他們在過平頂山時,他就因睡覺被妖怪抓住了。沙和尚是一個聽話的人,在三打白骨精時,他就聽了孫悟空的話,沒走出保護圈。看看他們,再看看自己,我遇到困難就想退縮,別人一跟我打架,我就想逃跑,跟他們相比,我差遠了。我要好好努力,好好學習,做個和師徒四人一樣團結友愛的人。
    三、病因診斷
    讀后感的基礎寫法,是直接對書中的人物進行分析,后抒發(fā)感想。通常來說,寫讀后感容易出現(xiàn)三類錯誤。
    第一類錯誤便是上文的例子中出現(xiàn)的問題——沒有基于原著,感想雜亂無主旨。這類讀后感在抒發(fā)情感前沒有介紹該書的內(nèi)容,或者僅僅簡單交代了一小部分內(nèi)容,然后便隨意抒發(fā)感想,無頭緒地引申,導致文章層次不清,條理不明,抒發(fā)的情感過于簡單、隨意,感想也非常雜亂,沒有主旨。假設作者寫的不是大家熟悉的《西游記》,而是另外一本大家不熟悉的書籍,在沒有介紹故事情節(jié)的情況下,相信不少同學根本不知道作者的感想從何而來。
    第二類錯誤是多數(shù)同學寫作時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即對原著內(nèi)容過多復述,而感悟單薄。這類讀后感大的問題是,通篇全是對故事(原著內(nèi)容)的復述,感想則在后一段輕描淡寫幾句。我們要明白,讀后感重在“感”而非“讀”,更不是對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全篇回顧。寫讀后感的時候,對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應當僅做簡單介紹,因為即便是再詳細的介紹,也比不上原著。讀者若是想要詳細了解故事情節(jié),直接看原著即可,何必來看讀后感?所以,一定要明白讀后感的側重點在“感(想)”!
    第三類錯誤則是在書籍的選擇上,沒有很好把握分寸,即選擇的書籍內(nèi)容跨度過大。如有學生寫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百科全書》的感想。上下五千年,時間跨度太大;百科全書,內(nèi)容跨度太大。如此豐厚的內(nèi)容,什么程度的感想抒發(fā)才能搭配得上?選擇這樣的書籍,不利于我們抒發(fā)情感,會導致我們的感想只能泛泛而談,所以這類讀后感給人的感覺就是感想不深刻,仿佛蜻蜓點水,毫無深意。讀者讀了以后,會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內(nèi)容如此厚實,感悟卻如此淺?。?BR>    四、出示藥方
    我們應該如何將讀后感的基礎寫法運用到習作中呢?
    良藥一:選擇合適的書籍
    選擇你感興趣的內(nèi)容,但并不是什么內(nèi)容都適合寫讀后感,應該選擇能從中明白一個道理或學到文中人物精神的書籍。不建議選擇單純寫景與狀物的文章,更不要選擇跨度太大的書籍。
    良藥二:對故事梗概(原著主要內(nèi)容)進行高度概括
    一般情況下,讀后感與觀后感,前面一部分是對故事進行概括。故事梗概主要是為沒有看過這個故事的讀者更好地閱讀讀后感(觀后感)準備的。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如何精煉地概括一篇文章。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一文的內(nèi)容梗概是這樣的:
    在航海歷險中,船在南美洲海岸的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被淹死了,只有魯濱孫活了下來。海浪將他卷到了一個荒島上,他找到了一些材料,蓋好了房屋,然后又種出了糧食,救了野人,又救了船長。經(jīng)過28年的荒島生活,他終于回到了英國的懷抱。
    短短一百來字,將全文概括得清清楚楚。
    梗概方法小結:
    1.梗概要把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三個部分講清楚。其中,故事的經(jīng)過部分要比起因、結果概括得詳細一些。
    2.原著中的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景色描寫、場面描寫等全都刪掉,只保留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三個部分。
    良藥三:加入你的感想
    1.分析人物品質(zhì)+為什么。(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
    還是以《魯濱孫漂流記》為例:
    我敬佩的人是魯濱孫。魯濱孫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huán)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xiàn)了出來,他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孫還是個堅毅的人。他曾經(jīng)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jīng)驗又重新開始……
    上文對人物的分析,作者先寫自己喜歡故事中的魯濱孫,然后把該人物的品質(zhì)列舉出來,再加上原著中的相關例子。
    2.分析人物品質(zhì)+為什么+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作對比。(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談談)
    如以《替父從軍》為例:
    前段時間,我學了《替父從軍》這篇課文,我現(xiàn)在特別欽佩花木蘭?;咎m本是個纖弱的女孩,可她為了年老的父親,為了保護家人,敢于替父從軍;她本是個待字閨中的織布女子,但為了國家的安危,敢于應對兇惡的敵人。她向世人證明了巾幗不讓須眉。(對花木蘭遇到困難不退縮、勇敢應對的概括)木蘭在遇到困難時毫不退縮勇敢應對的這種精神,深深地啟發(fā)了我。(從上面的概括,總結出人物品質(zhì),引出下文聯(lián)系實際)反觀自我,每次在學習上一遇到困難我就想退縮,缺乏恒心和毅力,總覺得戰(zhàn)勝不了這樣的困難。讀了花木蘭的故事后,我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決心學習花木蘭靠自己克服困難,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想到木蘭的孝心,我感到十分愧疚,木蘭只比我大幾歲,卻能想父母所想,憂父母所憂。而我呢,當媽媽每天上了一天的班,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卻依然堅持陪我彈琴、復習功課時,我卻經(jīng)常因為媽媽讓我多寫幾個字、多彈幾遍琴而朝媽媽發(fā)火,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以后一定要向木蘭一樣,做一個不怕困難、孝順父母的人。
    3.談談你感動的句子或者段落。(感動的句子或者段落+為什么)
    在寫感想部分時,除了分析人物,我們還可以談談自己深受感觸或記憶深刻的句子或者段落。
    如對課文《詹天佑》的感想:
    文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心理活動描寫——“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闭蔡煊釉凇熬o急”的情況下接受了任務,遇到困難時,他沒有想到自己,而是為祖國著想,這充分說明了詹天佑不怕困難、熱愛祖國的精神。這樣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贊嘆和學習嗎?此時此刻,我已被詹天佑的愛國情懷深深地打動了,我想發(fā)自內(nèi)心地呼喊:“詹天佑,是你讓我們中國不丟失顏面;是你為中國爭了口氣;是你讓帝國主義者對我們刮目相看!假如當時不是你毅然接受任務,我們中國人在當時的年代,一定會讓全世界更看不起,同時也讓我們的工程師在國際上抬不起頭?!?BR>    4.談談你感動的句子或者段落+聯(lián)系實際。(感動的句子或者段落+為什么+聯(lián)系實際)
    如讀《狼牙山五壯士》有感:
    文中這個片段令我感動:五壯士高呼著“*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然后昂首挺胸,邁開大步,相繼跳下懸崖。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喊出了中國人的肺腑之音。多么偉大的五壯士?。∷麄兒敛晃窇?、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直接寫感動的句子及為什么感動)
    每當回想起五壯士的壯舉,我就感到十分慚愧。我作為一名少先隊員,在學習上一遇到難題就開始退縮,有時甚至直接放棄了。而狼牙山五壯士呢?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yè),他們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赴湯蹈火,為國捐軀。我遇到的這點困難與他們相比,算得了什么。正是因為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日怎么去為祖國做貢獻呢?我又怎么對得起先烈們呢?我羞愧萬分,不斷地責備自己。作為少先隊員,我們應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長大以后才能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通過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與自己遇到困難就退縮作對比)
    【篇五】小學生寫好讀后感的方法
    一、理解概念,明確“感點”
    (一)明確概念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是讀后感。
    (二)理解“感點”
    感點就是讀完了文章后打動你心的那一點或那一方面,它也一定是自己感受很深、很有新意、很有把握駕馭的那一點。
    二、分析例文,探索“思路”
    (一)探究寫作思路
    讀例文一《擁有一顆純潔的愛心——讀<夢想的力量>有感》,理清寫作思路,填寫結構導圖。
    1.今天,我讀了一篇好文章,名字叫《夢想的力量》,文中年僅6歲的小男孩瑞恩,有愛心、富有同情心的行為讓我十分感動。
    2.《夢想的力量》中的男孩瑞恩,在聽了老師說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萬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凈的水死去后,下決心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瑞恩放棄玩耍的時間,靠做額外的家務活來賺取打井的錢。經(jīng)過不懈努力,瑞恩的愿望終實現(xiàn)了。
    3.一個年僅六歲的小瑞恩,有一個很偉大的夢想,希望給遙遠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讓他們有干凈的水喝。當?shù)弥?0元錢只能買一個水泵,打井要2000元錢時,而瑞恩只是說:“那么我來掙吧!”這連大人都很難做到的事,他做到了!他以夢想的力量,以堅定執(zhí)著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終感動了許多善良而有愛心的人。人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他成立了“瑞恩基金會”,已經(jīng)在非洲挖了70多口井。小瑞恩心中想著的就是那些無辜的,因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的孩子們。一個夢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瑞恩的夢想給安格魯?shù)暮⒆觽兯腿チ岁P愛,送去了健康。
    4.瑞恩的愛心使我想起了白芳禮老人。白芳禮老人在74歲以后的生命中,為了圓一個讓貧困孩子能繼續(xù)學業(yè)的夢想,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而他自己卻將物質(zhì)生活壓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他一年四季從頭到腳穿的總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從街頭路邊或垃圾堆里撿來的。老人和瑞恩同樣都擁有一個充滿愛心的夢想,他們既使我感受到了愛的溫暖,又使我體會到了夢想的力量是多么偉大。
    5.《夢想的力量》給我一個啟示:從小不僅要有一顆愛心,懂得關心他人,還要擁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人生中快樂的事。
    (二)分析段意,明確思路
    第一部分:點明自己讀什么文章或書,并寫出自己感受;
    第二部分:介紹書或文章的內(nèi)容;
    第三部分:根據(jù)原文的內(nèi)容進行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第四部分:把體會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
    第五部分:結尾要歸納看法,點明主題,總結全篇。
    分析其它的“讀后感”,成文思路也是大同小異,均有相通之處。
    三、提煉布局,建構“思路”
    1.思維導圖,理解思路
    (1)給《讀<夢想的力量>有感》畫出思路圖
    (2)給《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畫出思維圖
    2.提煉思路,形成“思路”
    讀后感“五步曲”:
    點——點明篇目總寫感受
    介——緊扣感點介紹內(nèi)容
    議——圍繞感點展開議論
    聯(lián)——聯(lián)系感點展開聯(lián)想
    結——總結感受升華感點
    溫馨提示:1.“議”與“聯(lián)”應詳寫;2.介紹簡潔概括,引用不宜過多,時刻聯(lián)系原文;3.一般情況下,可以用《<×××>讀后感》或是《讀<×××>有感》作為題目,但為了增強表達效果,人們經(jīng)常采用正副標題配合使用的辦法,把自己要表達的觀點或者感受凝煉成正標題,寫在第一行,以《讀<×××>有感》為副標題,寫在第二行,前面可加“——”。
    讀書可以使人充實,而寫下讀后感更可以使人精準、明智。當下,對課外閱讀,對名著閱讀的重視是空前的,教會學生寫讀后感也是必須的。用這種方式構思讀后感,容易上手,便于掌握,學生很快就能成文。當然,讀后感的寫作并沒有固定格式要求,但作為初學者,還是應該按照這樣一個基本樣式去訓練。等到讀多了寫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隨心所欲不受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