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春日》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詩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構思運筆堪稱奇妙。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春日》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春日》原文
    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
    風和日麗之時游覽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萬紫千紅,到處都是百花開放的春景。
    注釋:
    勝日:指春光明媚的日子。
    尋芳:春游賞花。
    濱(bīn):水邊。
    泗(sì)水:水名,在山東。
    無邊:廣闊無垠。
    等閑:隨意,不經意?!?BR>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春日》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把握“勝日”、“尋芳”、“等閑”等詞語的意思;略知古詩詞的長吟,能投入地朗讀詩句。
    2、想中、說中感受“無邊光景”,感受春天的萬紫千紅,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
    3、理解詩句中暗含的“勸學”道理,初步感知《觀書有感》。
    4、理解感悟“萬紫千紅”的喻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2、出示圖片:這是怎樣的春天?(并揭題。)
    二、誦讀:
    1、自由讀。
    2、范讀。
    3、個別讀。
    4、交流學習心得。(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讀不懂?)
    重點把握:
    (1)“勝日”、“尋芳”、“等閑”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了解作者。
    三、想象:
    1、作者勝日尋芳泗水濱,看到了“無邊光景一時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說)
    2、出示圖片: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3、小結反復朗讀“無邊光景一時新”。
    四、說理:
    1、面對如此美麗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們也陶醉了,一陣微風拂面而來,作者靈感一動,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為什么會“等閑識得東風面”?
    3、反復朗讀“萬紫千紅總是春”。
    4、“二月春風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來,揮舞剪刀,裁剪出了“千萬條綠絲絳”,裁剪出了“千萬朵鮮艷的紅花、紫花、白花、黃花”,裁剪出了“萬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因此,“萬紫千紅”這個詞語就有了新的含義。
    5、出示各類報刊出現的與“萬紫千紅”有關的標題。讀中感受理解“萬紫千紅總是出春”的另一意義。
    6、除了這些,還有哪里也是萬紫千紅的?
    7、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萬紫千紅”,書本的知識“萬紫千紅”,懂得詩句中“勸學”道理。
    8、初步感知《觀書有感》,懂得讀書。
    五、總結:
    萬紫千紅總是春,等閑識得唐宋詩!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春日》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試圖沿著“詩意語文”所倡導的讓學生整體把握古詩的意境,在意境中去理解、去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在給一下兩個方面處理的很好:
    一、與學生配合讀詩。輕輕松松的使得學生掌握了讀詩的節(jié)奏,找到了讀詩的感覺。
    二、在對“東風面”的講解時,雖然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東風面”是什么意思,但通過引導、舉例使得學生明白了“東風面”實際上就是春天里所能看到的、能代表春天的所有景物。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諸多不足:
    1、知識點講得很細,但總是缺少后的總結,導致把學生思維發(fā)散出去了,讓學生們說了很多,做了很多,后卻不知道所說、所做的這些是為什么服務的。
    2、在對學生的評價時,學會了傾聽,能及時發(fā)現并表揚學生發(fā)言過程中的優(yōu)點,但缺少引導性的評價語言,使得學生在發(fā)言時無法出現一個比一個說的更好、更準確的場面,導致我在上課時經常會出現提問了很多學生,但誰也不能給出我想要的答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