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字號:


    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必須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經(jīng)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穩(wěn)重持久的條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使自己學習感到有序而輕松。以下是為您整理的《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總結》,供大家查閱。
    【篇一】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規(guī)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系T=t+273K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分類及比較:
    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體
    水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shù)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shù)
    ④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shù).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shù)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玻璃泡要繼續(xù)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練習:◇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是: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變化大,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讀數(shù)準確.
    二、物態(tài)變化
    填物態(tài)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yōu)橐簯B(tài)
    溫度不斷上升.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⑴達到熔點.⑵繼續(xù)吸熱.
    ②凝固:
    定義:物質從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叫凝固.
    凝固圖象:
    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后
    凝固點:晶體凝固時的溫度.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
    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
    凝固的條件:⑴達到凝固點.⑵繼續(xù)放熱.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叫汽化.
    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fā)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fā)生的汽化現(xiàn)象叫蒸發(fā).
    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fā)吸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fā)生的劇烈的汽化現(xiàn)象.
    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xù)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②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溫度;⑵壓縮體積.
    好處:體積縮小便于運輸.
    作用:液化放熱
    3、升華和凝華:
    ①升華定義:物質從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過程,吸熱,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鎢.
    ②凝華定義:物質從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過程,放熱
    練習:☆要使洗過的衣服盡快干,請寫出四種有效的方法.
    ⑴將衣服展開,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⑵將衣服掛在通風處.⑶將衣服掛在陽光下或溫度教高處.⑷將衣服脫水(擰干、甩干).
    ☆解釋“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氣溫足夠低,空氣中水蒸氣才能放熱凝華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過程,吸熱所以“雪后寒”.
    【篇二】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一、長度
    任何測量都需要單位,長度的單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單位,注意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長度測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觀察零刻度線、分度值及測量范圍。
    二、時間
    時間主單位是秒(s),時間的單位還有分(min)、小時(h)測試時間的工具有手表、機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準確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讀數(shù)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錄時,結果應包括讀數(shù)和單位兩部分。
    【篇三】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聲現(xiàn)象
    1.物理學是研究聲、光、熱、電、力等的物理現(xiàn)象。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遞聲音。
    3.聲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調: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快,音調越高。
    ②響度: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體的材料和結構決定,不同物體的音色不同。
    4.人們聽到聲音的基本過程:
    ①鼓膜的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jīng)→大腦
    ②頜骨、頭骨→聽覺神經(jīng)→大腦
    5.聲音的作用:傳遞信息和傳遞能量(能舉例說明)
    6.凡是影響人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聲音都是噪聲。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
    光現(xiàn)象
    1.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v=340m/s
    3.元電荷:e=1.6×10–19C
    要點知識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如:激光引導掘進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準時用到的“三點一線”、小孔成像等都是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陽、螢火蟲等。
    2.人造光源:如電燈、手電筒、蠟燭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光在任何物體的表面都會發(fā)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線、法線、反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同面)
    ②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反射角i=入射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