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經(jīng)典民間故事大全

字號:

民間故事從生活本身出發(fā),但又并不局限于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nèi)。它們往往包含著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下面是分享的短篇經(jīng)典民間故事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1.短篇經(jīng)典民間故事
    話說清朝的順治皇帝,為找個德才兼?zhèn)涞奶担烟有钜簿褪且院蟮目滴趸实郾M快培養(yǎng)成才,在文華殿擺下了御宴。席間,順治皇帝向群臣說道:“朕有一事不明,請眾愛卿給朕釋疑?!彼噶酥缸约旱亩?,問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爾等是臣,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眾愛卿的耳朵卻大呢?”
    文武官員一聽,都驚出了一身冷汗,這可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眾人面面相覷,個個噤若寒蟬,文華殿的空氣好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聲答道:“萬歲是龍,所以耳朵?。怀嫉仁窍?,所以耳朵大?!?BR>    順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問題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翰林庶吉士鄭天經(jīng)。順治皇帝頓時來了興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個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卻敢直面龍顏,看來此人是夠有膽識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實學如何,便問道:“愛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還是書籍上記載的呢?”
    “臣在萬歲面前豈敢杜撰!這是寫在(《百藏經(jīng)》第十三篇上的文字?!?BR>    此書是佛學巨著,順治皇帝即命太監(jiān)從藏書樓把書找來,竟是幾十捆竹簡,足有幾百斤重。鄭天經(jīng)向前翻開竹簡,很快就找到了這句話。順治皇帝龍顏大悅,覺得太傅人選非他莫屬,便下了一道口諭,破格任鄭天經(jīng)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變成了二品官,若是別人豈不要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鄭天經(jīng)竟還“得寸進尺”,啟奏道:“若讓微臣教太子,必須立個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皇帝竟也連連答應(yīng),讓鄭天經(jīng)與太子玄燁約法三章,成了師生。
    年幼的玄燁,很貪玩,不好好讀書,但鄭天經(jīng)絲毫不為皇權(quán)所懼,該怎么罰還是怎么罰。
    有一天,鄭天經(jīng)讓玄燁背書,玄燁非但背不出來,還嬉皮笑臉的,鄭天經(jīng)勃然大怒,便緊緊拽住玄燁,兩人同跪在太陽下。六月驕陽似火,玄燁熱得汗流浹背,皇后見了,心疼地一把抱住玄燁,大罵鄭天經(jīng)不通人性。她還氣急敗壞地吵吵嚷嚷:“我的兒子讀不讀書,將來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這般窩囊氣!”
    鄭天經(jīng)聽了,氣得一時竟忘記了臣子的身份,對皇后義正辭嚴道:“臣身負教誨國之儲君大任,只牢牢記住了一條理——樹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兒童不讀書,定然變蠢豬!這書讓臣教臣就教,不讓教,臣就回鄉(xiāng)下躬耕隴畝去!”說著脫下了官服,扔掉了頂戴花翎,揚長而去。
    鄭天經(jīng)回到住處打點行裝,還沒有離開宮,便有一太監(jiān)飛奔而來,傳下皇帝口諭,宣他到東宮去。鄭天經(jīng)昂然來到東宮,見玄燁正跪在順治皇帝的腳下,他心里就明白了,便也跪倒在地,為太子求情。順治皇帝親自攙扶起鄭天經(jīng),給他賜了座,又喝令玄燁道:“小奴才,快給你的恩師跪下!”
    旁邊的幾個大臣都勸諫道:“不可不可,哪有儲君給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親師,世間五,誰人不拜?誰人不跪?難道玄燁這個當學生的就不能給恩師下跪?”
    玄燁規(guī)規(guī)矩矩地跪在了鄭天經(jīng)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燁再也不敢在太傅鄭天經(jīng)跟前放肆,且虛心求教,而鄭天經(jīng)從太子的進步中也漸漸喜歡上了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學生,師生相處甚歡,太子玄燁不覺也成了博學之士。
    在康熙皇帝繼位的前一年,鄭天經(jīng)由于身體欠佳,便乞準退隱,回到了故鄉(xiāng)蘇州。
    歲月如梭,轉(zhuǎn)眼十幾年過去了。這時的康熙已經(jīng)捉鰲拜,滅三藩,成為成震四方的一代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時,路經(jīng)蘇州,又想起了當年苦心把自己培養(yǎng)成才的鄭天經(jīng)老師,便想前去探訪他。鄭天經(jīng)聽說康熙要駕臨忐忑不安起來。他耄耋之年,膽子越變越小了。想起當年執(zhí)教太子時的過分嚴厲,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長期隱居山林,也不知道當年的太子,現(xiàn)在的康熙性情變得如何。如若追究起來,鄭家可有滅門之災(zāi)??!鄭天經(jīng)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鑾駕到了鄭府,只見鄭府已經(jīng)孝幔高掛,喪聯(lián)貼起,鄭府里的人全都披麻戴孝,放聲痛哭——原來恩師鄭天經(jīng)已于昨晚與世長辭了??滴趼動嵎怕暣髴Q,三步兩步搶到靈柩跟前,手扶靈柩,邊哭邊訴;“學生來遲了一步,竟無緣見到先生一面!”內(nèi)心悲痛的他,讓人打開棺蓋,以瞻恩師遺容,悲慟處不由吟起念師祭文。
    當康熙念到“感念師恩,感念師情,眼泣淚血,心如刀絞”時,棺材內(nèi)平躺著的鄭天經(jīng),突然坐了起來,拉住康熙的手泣不成聲。原來這是鄭天經(jīng)使的詐死之計。心想皇帝見他已經(jīng)死了,也就不會再株連他的家族了。結(jié)果事情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隨行的文武大臣,看到這種師生情深的感人場面,也不由動容。宮廷畫師姜嘉瑜,感動于康熙與鄭天經(jīng)來之不易的師生情誼,畫下了金殿選師、東宮跪師、鄭府哭師三幅畫,讓此情此景在畫中得到了永恒。后來,康熙將這三幅畫帶到了京城,掛在了自己的寢宮里,留作永久的紀念。
    2.短篇經(jīng)典民間故事
    相傳,薛河上的西倉橋,是在明朝時候興建的。這座三孔石拱大橋,據(jù)說是皇家工程,規(guī)模很大,征調(diào)的能工巧將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橋的時候工地上很熱鬧,象個小集市。
    一天,從外地來了個白頭發(fā)的石匠老頭,給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窩兒。他一連打了好幾天,歇著的時候,就到工地上轉(zhuǎn)悠轉(zhuǎn)悠,看人家雕刻水獸、石獅子和橋欄石柱。高了興還跟石工門扯上幾句,就連那工地上的頭頭們,他也偎上去嘮叨幾句。大伙都說這個老頭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老石匠把石碓窩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說:“你有這么多石料,我再給你打個石墩,坐著舂糧食多方便。”主家很樂意,就讓他接著打了。
    打這個石墩時,老石匠別捉多細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問他:“一個石礅子,費這么大的勁兒干什么?”老石匠聽了,光笑不說話,就知道低頭干活。石礅打成的這天,正趕上大橋石拱圈要合龍門。不知因為什么,壘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塊石頭碰不上茬兒。當時天陰得很厲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馬上合好龍門,一場大雨,幾個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現(xiàn)打制也來不及呀!石工們和掌管工程的官員,急得團團轉(zhuǎn),活象熱鍋上的螞蟻。就在大伙犯難為的時候,這個老石匠又遛了來。他看了看缺口,對工程人員說:“我那里有一個石礅,你們看看放到這兒合適不?!笔兟犃?,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來,往中間一放,竟一絲一毫不差,扣得嚴嚴實實。
    大橋建成了,官員們都很高興。當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謝時,可哪里還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見碓窩子跟前,有一張大紅字條上寫:
    施工馬大哈,橋拱出誤差。
    魯班來相助,銀兩謝農(nóng)家。
    看了字條,人們才知道那個石匠老頭是魯班暗地里幫助皇家工程。官員們按魯班吩咐,賞給打石碓窩兒的那家二十兩銀子。
    3.短篇經(jīng)典民間故事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東坡攜書童前來泰山游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東坡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東坡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蘇東坡連忙招呼:“王大人,怎么這么巧,你也來泰山了?”
    王安石見是蘇東坡,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東坡急忙辯解:“哪里話,能與王大人同游笛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后:“這是書童福德?!蓖醢彩米煲黄灿仪胺侥俏荒贻p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東坡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斗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東坡前傾啊!”蘇東坡“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東坡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4.短篇經(jīng)典民間故事
    相傳,清朝時期,滕縣辛莊有個名叫鐘璜的秀才,很有才華。
    有一年,滕縣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會考舉人。發(fā)榜后:鐘璜名列榜首。不光這兒,各縣的秀才,哪個也比不了滕縣參加考試的秀才,主考的學院大人,宣布滕縣為這次會考的第一。誰知其余各縣的秀才不服氣,他們集合起來去找學院大人質(zhì)問。湊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學院大人乘坐的鸚哥綠呢子大轎,他們就圍起來不讓學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語,問滕縣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學院大人被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糾纏得沒法,就說:“我出個上聯(lián),當面考考你們,對得上,算你們有才學;對不上,那可要甘敗下風啦?!闭f完,就出了個上聯(lián):
    掰開石榴,酸子擠成一片。
    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腸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對不上,可巧鐘璜也來到轎前,聽了學院大人讓對對子的事。
    學院大人看到了鐘璜,就問:“你不是鐘璜嗎?”
    “學生是鐘璜?!?BR>    “你對得上來嗎?”
    “學生已想出下聯(lián)。不過還是讓眾學兄先對,對不出,我再對吧。”
    等了老大一會子,各縣的秀才還是對不上來,鐘璜就念出了聯(lián):
    折斷藕結(jié),絲紋分 裂兩邊。
    學院大人聽了哈哈大笑,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兩邊,閃開道路,讓學院大人的大轎通過了。
    5.短篇經(jīng)典民間故事
    淝水一戰(zhàn)的勝利,謝安雖然為東晉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時機,但是,從此東晉王朝更加急劇地衰落下去,內(nèi)亂不止,動蕩不安。公元403年,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lǐng)了長江上游,發(fā)兵攻入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三四個月后,北府兵將領(lǐng)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復(fù)位。從此,東晉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就在這個時期,卻出現(xiàn)了一個中國古代的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一名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時代,陶家已經(jīng)敗落,生活貧困。
    盡管如此,陶淵明從小還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yǎng)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這種個性影響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當中斷斷續(xù)續(xù)地做了幾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歲時,陶淵明才謀得江州祭酒一職,卻因忍受不了官 場的繁文縟節(jié),早早辭了職。在家閑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屬下當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親去世辭職歸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終究是名將的后代,官 場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當他四十一歲時,又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了縣令。
    好不容易在彭澤當了幾十天縣令,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消息:東晉的權(quán)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這個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奪取皇位了。
    陶淵明預(yù)感到晉朝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他十分灰心,便離開衙門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見陶淵明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好多問。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里嘆氣。過了一會,陶淵明冷不丁地說:“我想辭職回家鄉(xiāng)!”
    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又在官 場上受氣了,因為像這種辭職回家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職,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辭職吧。當時陶淵明總算聽了妻子的話,口氣緩了下來。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了以后,長長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體貼的慰勸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時局的因素,加上陶淵明一副傲骨,他的辭官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一天,衙役來報:過幾天郡里派的督郵要到彭澤來視察。那個督郵陶淵明認識,是個專門依仗權(quán)勢、阿諛逢迎,卻又無知無識的花 花 公子。陶淵明想到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氣又發(fā)作了:“我怎么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了家,沖著翟氏:“收拾行裝,回鄉(xiāng)!”
    翟氏告訴他,稻谷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
    “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已經(jīng)鐵了心要辭職了。翟氏問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勸說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裝。
    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他出任彭澤令,在任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終于結(jié)束。
    從此,陶淵明在家鄉(xiāng)過著隱居生活。對于官 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辭官后,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他歸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挽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更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高度。詩文中通過虛構(gòu)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織,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對當時混亂時世、黑暗政治現(xiàn)實的不滿。
    陶淵明的詩文辭賦,在中國文學占據(jù)了一個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