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掃墓獻花常識和習(xí)俗

字號:

各地的清明節(jié)習(xí)俗差不多都是掃墓祭祖、踏青、清明冷食、郊游等主題。清明節(jié)就是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有許多是要我們借鑒的。以下是清明節(jié)掃墓獻花常識和習(xí)俗,歡迎閱讀!
    【篇一】清明節(jié)掃墓常識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xí)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dān)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肚逋ǘY》云:“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yīng)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jīng)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qū)別?!盁ぁ笔羌赖熳嫦鹊闹饕问?。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guān)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后仿制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并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shè)供案,將包袱放于正中,前設(shè)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后,即可于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fā)外祟”。
    【篇二】清明節(jié)掃墓獻花常識
    中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為表達對春天萬物復(fù)蘇,生命循環(huán)的美好期待,常把嬌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掃墓?,F(xiàn)在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味和素凈的顏色備受大眾青睞。在歐洲許多國家,菊花也被當作墓地花。
    一般來說,白花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用于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征著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唐菖蒲、排草等樸素、堅韌的植物。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菊花的使用最為普遍。
    當然掃墓也不必拘泥于此,可根據(jù)逝者的年齡和生前喜好,選擇花卉種類,選擇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花也可以的。具體的就因人而異了。
    如果是古稀年長者仙逝,可適當增加紅色,粉色鮮花的比例,這些溫暖的顏色更能體現(xiàn)后輩綿綿的思念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無特殊情況,不要用帶有濃郁香氣的鮮艷顏色的花,以免給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清明節(jié)用的鮮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ǖ纳室氐?,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點綴以紫色。組成清明節(jié)花束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馬蹄蓮、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清明節(jié)掃墓用的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花色以白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均可,白、黃交錯,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節(jié)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篇三】清明節(jié)的習(xí)俗
    1、蹴鞠
    蹴鞠盛于唐代,古代人踢球稱為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nèi)用毛塞緊。唐人仲無頗《氣球賦》中寫道:“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聞,或略地丸走,乍臨空以月圓?!碧拼€盛行打馬球,婦女則騎驢打球,還有一種打法,類似現(xiàn)代的曲棍球,叫做“步打”。
    2、放風(fēng)箏
    清明節(jié)這一天,人們不僅在白天放風(fēng)箏,夜間也放。夜里在風(fēng)箏下或風(fēng)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fēng)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fēng)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zāi),給自己帶來好運。
    3、拔河
    約興起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過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牽鉤”、“拔桓”。它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是一項競技游戲。據(jù)唐朝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古用蔑纜,今民則以大麻桓,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shù)百條,分兩朋,兩向起挽。當大桓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日拔河?!蹦菚r的拔河形式大體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繩子是單獨一根,而古代所用的繩子卻“兩頭分系小索數(shù)百條”,所以古時拔河人數(shù)比現(xiàn)在多得多,場面更大、更熱鬧、更激烈。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個拔河的愛好者,他大力推廣拔河運動?!短普Z林》曾生動地記載了當時規(guī)模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番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鼻в嗳税魏?,氣勢磅礴,連那些外國來賓都被這盛大活動所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