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大全

字號:

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下面是分享的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賞析
    這是一首紀(jì)游寫景的短詩。詩的內(nèi)容記錄了李白夜游寺廟的有趣經(jīng)歷。全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從頭到尾用“夸張”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寫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边@兩句是寫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發(fā)端一個“?!弊?,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眱删?,“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tài),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一百尺高,詩人站在樓頂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兒都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此詩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全詩無一生僻字,卻字字驚人,堪稱“平字見奇”的絕世佳作。詩人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辰、驚天人,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詩人信手拈來,用入詩中,讓人頓感情趣盎然,有返璞歸真之妙。
    李白的詩風(fēng)豪放雄健,想象極其豐富,語言自然婉轉(zhuǎn),音律富于變化而又和諧統(tǒng)一,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此詩寥寥數(shù)筆,就酣暢淋漓地表現(xiàn)出了人在高處的愉悅、豪放、可愛、率直。
    【篇二】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代〕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yuǎn)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痹谶@一聯(lián),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yuǎn)的荒原。每一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里。這句的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xiàn)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描寫了渡過荊門進(jìn)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yuǎn)景。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如何把四種景象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呢?作者用一個“隨”字把“山”與“野”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用“入”字把“江”與“荒”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隨”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向與趨勢,富有流動感和空間感,仿佛一幅圖畫在你面前徐徐展開。隨著山脈的走向越來越低,最終沒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廣闊,詩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而“盡”字則道出了山脈消失,平原呈現(xiàn)時,詩人眼前豁然開朗的喜悅感覺?!叭搿弊謩t帶著強(qiáng)烈的楔入感,描繪出了長江沖擊荒原的力量,也激發(fā)著作者的豪情。作者內(nèi)心的激昂奮進(jìn),也隨著水流奔向遙遠(yuǎn)的天際。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入”字有同樣的意蘊。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霸孪嘛w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霸粕Y(jié)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xiāng)的水,流過萬里送我遠(yuǎn)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xiāng)水?dāng)M人化,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yuǎn)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yuǎn)別故鄉(xiāng),表達(dá)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詩人順著長江遠(yuǎn)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yuǎn)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yīng)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rèn)為“詩中無送別意,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jié),渾然一體,意境高遠(yuǎn),風(fēng)格雄健?!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yīng)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dāng)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shù)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shù)概括力。
    【篇三】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
    望廬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tuán)團(tuán)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shè)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yīng)了題目《望廬山瀑布》?!皰烨按ā笔钦f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皰臁弊只瘎訛殪o,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gòu)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帮w”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xì)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jīng)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梢?,“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fā)出來的。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gòu)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爸喯伞本褪抢畎?。《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篇四】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
    送友人
    李白〔唐代〕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dá)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lián)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jīng)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yuǎn)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lián)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皺M”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tài),用詞準(zhǔn)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fēng)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lián)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lián)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xiàn)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fēng),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nèi)容的看法。此聯(lián)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zhuǎn),將上聯(lián)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zhuǎn)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diào)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边@兩句詩表達(dá)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guān)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lián)是說,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lián)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fēng)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yuǎn)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間兩聯(lián)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lián)是說,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yuǎn)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lián)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nèi)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別具匠心。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dá)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篇五】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唐代〕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同交歡一作:相交歡)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chǎn)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jīng)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jié)論。關(guān)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墒抢畎走@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籟,所以一直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diào)得很。于是詩人忽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nèi),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fù)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jīng)漸漸進(jìn)入醉鄉(xiāng)了,酒興一發(fā),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zhuǎn)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拔腋柙屡腔?,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比欢霸隆焙汀坝啊碑吘惯€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jié)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jié)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jié)”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gòu)成了最后的結(jié)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fù)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fēng)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逼渲小耙圾B”、“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xiàn)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yuǎn)結(jié)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yuǎn)的上天仙境再見。結(jié)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篇六】精選李白古詩詞賞析
    贈汪倫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賞析
    此詩是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dāng)?shù)睾糜淹魝惖囊皇琢魟e詩。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dá)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zhuǎn),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dá)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詩的兩句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袄畎壮酥蹖⒂小笔钦f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xiàn)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tài)。“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cè)面表現(xiàn)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jìn)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吧钋С摺奔让枥L了潭的特點,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dá)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國詩的傳統(tǒng)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yán)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鼻迦耸┭a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xiàn)特點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jié),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