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xué)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分享的蘇軾經(jīng)典《虞美人》原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蘇軾經(jīng)典《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詞牌名:虞美人|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diào)誰家唱?夜闌風(fēng)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一〇七四年(熙寧七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diào)任,即將離杭,設(shè)宴于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yīng)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此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diǎn),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xiàn)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yuǎn)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于他們志同道合。據(jù)《宋史·陳襄傳》,陳襄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shù),心則在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xié)調(diào)一致,組織治蝗,賑濟(jì)饑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xué)后進(jìn)。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確實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時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diào)而想到杜牧的揚(yáng)州詩,并把它與杭州景物聯(lián)系起來。想當(dāng)年,隋煬帝于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后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的《揚(yáng)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diào),明月滿揚(yáng)州?!敝钡剿未?,此曲仍風(fēng)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借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huán)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jié)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jìn)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征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征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shù)享受。詞中美好蘊(yùn)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fā)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xiàn)。
【篇二】蘇軾經(jīng)典《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
詞牌名:虞美人|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別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誰教風(fēng)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賞析/鑒賞
起二句,寫淮上飲別后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yùn)河而上,經(jīng)寶應(yīng)至山陽,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跋对隆保复耋料吨兴娭?。據(jù)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于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dāng)在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盁o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jīng)應(yīng)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應(yīng)天府。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dú)向西行?!盁o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蘇詞中也有,而此詞之佳,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zhì)化了,可以載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后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
“西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yáng)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dāng)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fù)會于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云“竹溪花浦曾同醉”,當(dāng)指此時情事。“酒味”,指當(dāng)日的歡聚;“淚”,謂別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臺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詢問消息。以后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fù)相見?!熬莆抖嘤跍I”,當(dāng)有感而發(fā)。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帮L(fēng)鑒”,指以風(fēng)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fēng)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睎|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余力。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jié)神交。三年后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后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可見文人高士之友誼實非常人可比。
【篇三】蘇軾經(jīng)典《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述懷
宋代:蘇軾
歸心正似三春草。試著萊衣小。橘懷幾日向翁開。懷祖已瞋文度、不歸來。
禪心已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在。笑論瓜葛一枰同??慈§`光新賦、有家風(fēng)。
賞析
上片贊頌友人馬中玉對其父母的孝養(yǎng)之心:四句全部用典?!皻w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詩事;“試著萊衣小”,乃選用《列女傳》“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之典;“橘懷幾日向翁開”,是用《三國志·吳志·陸績傳》之故事;“懷祖已嗔文度、不歸來”,乃化用《晉書·王湛傳》事典。這些典故均附含馬中玉性情之實際,貼切自然,啟人聯(lián)想,可以窺見詞人的學(xué)識淵博和才藝出眾。
下片則嘆息自己的心緒和情感,遠(yuǎn)不如友人馬中玉的熱烈積極:“禪心已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在。笑論瓜葛一秤同?!痹~人在仕途上屢遭挫折,佛家的清靜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靈,消磨掉了熾熱的情感,已不似馬中玉這般執(zhí)著于人間的諸般情愛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論什么糾葛親友關(guān)系,都一視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詞篇在與友人的對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馬中玉的孝親個性和形象。末句:“看取靈光新賦、有家風(fēng)”,又回到用典的藝術(shù)方法上,它以后漢王延壽作《靈光殿賦》的才華橫溢、卓然出眾,再次補(bǔ)充贊美了馬中玉的詩書傳家風(fēng)范。
全詞疊用事典,引喻譬類,意象復(fù)加地塑造了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豐滿形象,堪稱是詞人“以才學(xué)為詞”的典型之作。引譬用典,可使詞章含蓄蘊(yùn)藉,別造新境,烘云托月,虛實相生;然而,這首詞典故過多,也往往形成詞意晦澀,阻滯思路,不易霎時領(lǐng)會詞旨的缺憾。
【篇一】蘇軾經(jīng)典《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詞牌名:虞美人|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diào)誰家唱?夜闌風(fēng)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一〇七四年(熙寧七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diào)任,即將離杭,設(shè)宴于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yīng)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此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diǎn),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xiàn)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yuǎn)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于他們志同道合。據(jù)《宋史·陳襄傳》,陳襄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shù),心則在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xié)調(diào)一致,組織治蝗,賑濟(jì)饑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xué)后進(jìn)。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確實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時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diào)而想到杜牧的揚(yáng)州詩,并把它與杭州景物聯(lián)系起來。想當(dāng)年,隋煬帝于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后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的《揚(yáng)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diào),明月滿揚(yáng)州?!敝钡剿未?,此曲仍風(fēng)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借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huán)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jié)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jìn)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征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征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shù)享受。詞中美好蘊(yùn)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fā)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xiàn)。
【篇二】蘇軾經(jīng)典《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
詞牌名:虞美人|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別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誰教風(fēng)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賞析/鑒賞
起二句,寫淮上飲別后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yùn)河而上,經(jīng)寶應(yīng)至山陽,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跋对隆保复耋料吨兴娭?。據(jù)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于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dāng)在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盁o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jīng)應(yīng)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應(yīng)天府。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dú)向西行?!盁o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蘇詞中也有,而此詞之佳,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zhì)化了,可以載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后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
“西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yáng)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dāng)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fù)會于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云“竹溪花浦曾同醉”,當(dāng)指此時情事。“酒味”,指當(dāng)日的歡聚;“淚”,謂別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臺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詢問消息。以后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fù)相見?!熬莆抖嘤跍I”,當(dāng)有感而發(fā)。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帮L(fēng)鑒”,指以風(fēng)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fēng)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睎|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余力。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jié)神交。三年后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后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可見文人高士之友誼實非常人可比。
【篇三】蘇軾經(jīng)典《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述懷
宋代:蘇軾
歸心正似三春草。試著萊衣小。橘懷幾日向翁開。懷祖已瞋文度、不歸來。
禪心已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在。笑論瓜葛一枰同??慈§`光新賦、有家風(fēng)。
賞析
上片贊頌友人馬中玉對其父母的孝養(yǎng)之心:四句全部用典?!皻w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詩事;“試著萊衣小”,乃選用《列女傳》“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之典;“橘懷幾日向翁開”,是用《三國志·吳志·陸績傳》之故事;“懷祖已嗔文度、不歸來”,乃化用《晉書·王湛傳》事典。這些典故均附含馬中玉性情之實際,貼切自然,啟人聯(lián)想,可以窺見詞人的學(xué)識淵博和才藝出眾。
下片則嘆息自己的心緒和情感,遠(yuǎn)不如友人馬中玉的熱烈積極:“禪心已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在。笑論瓜葛一秤同?!痹~人在仕途上屢遭挫折,佛家的清靜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靈,消磨掉了熾熱的情感,已不似馬中玉這般執(zhí)著于人間的諸般情愛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論什么糾葛親友關(guān)系,都一視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詞篇在與友人的對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馬中玉的孝親個性和形象。末句:“看取靈光新賦、有家風(fēng)”,又回到用典的藝術(shù)方法上,它以后漢王延壽作《靈光殿賦》的才華橫溢、卓然出眾,再次補(bǔ)充贊美了馬中玉的詩書傳家風(fēng)范。
全詞疊用事典,引喻譬類,意象復(fù)加地塑造了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豐滿形象,堪稱是詞人“以才學(xué)為詞”的典型之作。引譬用典,可使詞章含蓄蘊(yùn)藉,別造新境,烘云托月,虛實相生;然而,這首詞典故過多,也往往形成詞意晦澀,阻滯思路,不易霎時領(lǐng)會詞旨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