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經(jīng)典詩詞賞析【五首】

字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下面是分享的李白經(jīng)典詩詞賞析【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李白經(jīng)典詩詞賞析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唐代〕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賞析
    這首詩首句點明作者與朋友喝酒的地點與環(huán)境;次句以反復(fù)手法渲染開懷暢飲的場面;三句運用陶淵明的典故,寫自己喝醉請對方自便;末句婉訂后約,相邀改日再飲。此詩表現(xiàn)了一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不拘禮節(jié)的人生態(tài)度,展現(xiàn)出一個具有高度個性化、超凡脫俗的藝術(shù)形象。全詩在語言上詞氣飛揚,體現(xiàn)出歌行的風格。
    李白飲酒詩特多興會淋漓之作。此詩開篇就寫當筵情景?!吧街小保瑢畎讈碚f,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盛開的“山花”更增添了環(huán)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獨酌無相親”,而是“兩人對酌”,對酌者又是意氣相投的“幽人”(隱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稱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復(fù)一杯”地開懷暢飲了。次句接連重復(fù)三次“一杯”,采用詞語的重復(fù),不但極寫飲酒之多,而且極寫快意之至。讀者仿佛看到那痛飲狂歌的情景,聽到“將進酒,杯莫停”(《將進酒》)那樣興高采烈的勸酒的聲音。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由于貪杯,詩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訴李白“我已經(jīng)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還覺得有意的話,就請順便抱只琴來!”“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晉代偉大詩人陶淵明。《宋書》記載,陶淵明不懂音樂,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沒有琴弦的古琴,每當喝酒的時候就撫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幾乎用陶潛的原話,表現(xiàn)出一種天真超脫的風度。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有獨特的所在。盛唐時期,絕句已經(jīng)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卻不遷就聲音格律,語言上又有飛揚的氣魄,有古代歌行的風格。
    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也有獨特之處。盛唐絕句已經(jīng)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環(huán)婉曲之作,與古詩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詩卻不就聲律,又詞氣飛揚,一開始就有一往無前不可羈勒之勢,純是歌行作風。惟其如此,才將那種極快意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這與通常的絕句不同,但它又不違乎絕句藝術(shù)的法則,即雖豪放卻非一味發(fā)露,仍有波瀾,有曲折,或者說直中有曲意。詩前二句極寫痛飲之際,三句忽然一轉(zhuǎn)說到醉。從兩人對酌到請卿自便,是詩情的一頓宕;在遣“卿且去”之際,末句又婉訂后約,相邀改日再飲,又是一頓宕。如此便造成擒縱之致,所以能于寫真率的舉止談吐中,將一種深情曲曲表達出來,自然有味。此詩直在全寫眼前景口頭語,曲在內(nèi)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處,又不一瀉無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遠。
    此詩的語言特點,在口語化的同時不失其為經(jīng)過提煉的文學語言,雋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話,卻是化用一個故實?!端螘る[逸傳》:“(陶)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贝嗽姷谌鋷缀跤锰諠摰脑?,正表現(xiàn)出一種真率脫略的風度。而四句的“抱琴來”,也不是著意于聲樂的享受,而重在“撫弄以寄其意”、以盡其興,這從其出典可以會出。
    【篇二】李白經(jīng)典詩詞賞析
    古朗月行
    李白〔唐代〕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袄试滦小?,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nèi)容。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gòu)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shù)形象。
    詩中前四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毕葘憙和瘯r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xiàn)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昂簟?、“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tài)。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代神話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升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而后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詩人運用這一神話傳說,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長,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斌蛤?,俗稱癩蛤蟆;大明,指月亮。傳說月蝕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嚙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棒辔袈渚艦?,天人清且安”,表現(xiàn)出詩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使天、人都免除了災(zāi)難。詩人在這里引出這樣的英雄來,既是為現(xiàn)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
    然而,現(xiàn)實畢竟是現(xiàn)實,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jīng)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nèi)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fā)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quán)*、宦官、邊將擅權(quán),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似是諷刺這一昏暗局面。沈德潛說,這是“暗指貴妃能惑主聽”。(《唐詩別裁》)然而詩人的主旨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xiàn)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xiàn)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象,展現(xiàn)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辭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發(fā)人深思,體現(xiàn)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篇三】李白經(jīng)典詩詞賞析
    清平調(diào)·名花傾國兩相歡
    李白〔唐代〕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長得一作:常得)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賞析
    這首詩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gòu)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功力。
    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tǒng),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ㄔ陉@外,人倚闌干,十分優(yōu)雅風流。
    【篇四】李白經(jīng)典詩詞賞析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代〕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一聯(lián),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每一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里。這句的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xiàn)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如何把四種景象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呢?作者用一個“隨”字把“山”與“野”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用“入”字把“江”與“荒”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半S”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向與趨勢,富有流動感和空間感,仿佛一幅圖畫在你面前徐徐展開。隨著山脈的走向越來越低,最終沒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廣闊,詩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而“盡”字則道出了山脈消失,平原呈現(xiàn)時,詩人眼前豁然開朗的喜悅感覺。“入”字則帶著強烈的楔入感,描繪出了長江沖擊荒原的力量,也激發(fā)著作者的豪情。作者內(nèi)心的激昂奮進,也隨著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入”字有同樣的意蘊。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這一句是長江近景的描寫?!霸孪嘛w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霸粕Y(jié)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xiāng)的水,流過萬里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xiāng)水擬人化,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yīng)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jié),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yīng)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shù)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shù)概括力。
    【篇五】李白經(jīng)典詩詞賞析
    山中問答/山中答俗人問
    李白〔唐代〕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發(fā)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鼻熬淦鸬猛回?,后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lǐng)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tài),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fā)讀者思索的興味?!靶淖蚤e”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jié)構(gòu),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diào),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tài),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吧交ㄈ缋C頰”(李白《夜下征虜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huán)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只要讀者了解當時黑暗的現(xiàn)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并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xiàn)實的閑適心情。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tǒng)一在他的作品之中,體現(xiàn)出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zhuǎn)接輕靈,活潑流利。詩境似近而實遠,詩情似淡而實濃。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形象可感,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詩押平聲韻,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zhì)樸自然,悠然舒緩,有助于傳達出詩的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