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十篇

字號: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以下是整理的《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十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里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jīng)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tài)、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tài)的竹子立刻浮現(xiàn)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zhèn)魃瘛?BR>    當人們夸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BR>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窝a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2.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千載難逢
    唐代的文學家韓愈,小時候就成為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yǎng)。他刻苦自學。年輕時代就博覽群書,在學問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矗35歲到京城,擔任國子監(jiān)博士,后來又被提升為刑部侍郎。當時佛教盛行,連唐憲宗也很祟尚佛教。他聽說有所寺院里安放著一塊佛祖釋迎牟尼的遺骨,便準備興師動眾,把它迎進宮里禮拜。韓愈對此很反感,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加以反對。其中提到,佛教傳人中國后,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想拜佛求保佑的,結局必然是悲慘的。唐憲宗看了這表。十分惱怒,認為韓愈不只是故意與自己作對,而且用歷史來影射自己活不長。為此,要將韓愈處死,虧得宰相為他說情,才改為貶職,到潮州任刺史。唐朝中期,中央統(tǒng)治權力日益削弱。憲宗執(zhí)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有所加強。被貶到潮州的韓愈,針對這一情況,再次給憲宗上了《潮州刺史謝上表》,極力為憲宗歌功 頌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在這道表中,韓愈恭維憲宗是扭轉乾坤的中興之主,并且建議憲宗到泰山去“封禪”。封禪,是一種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認為五岳中泰山,登到山頂筑壇祭天稱“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撣”。歷有名的秦始皇和漢武帝。曾舉行過這種大典。韓愈這樣建議,是把憲宗當作有杰出貢獻的帝王。韓愈還在這道表中隱約地表示,希望憲宗也讓他參加封禪的盛會,并說如果他不能參加這個千年難逢的盛會,將會引為終身的遺憾。后來,憲宗把他調回京都,讓他擔任吏部侍郎。
    3.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烏合之眾
    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后,劉玄稱帝。扶風茂陵(今陜西?。┤斯①唠S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為帝,建都邯鄲。這時,耿龠手下的孫倉、衛(wèi)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耿龠聞聽大怒,按劍說道:"劉子與這個反賊,我和他勢不兩立!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眾',勢如摧枯拉朽,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4.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半途而廢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離開家到很遠的地方去拜師學藝。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織布,樂羊子突然回來了。他的妻子覺得奇怪,便問:你這么快就學完了?樂羊子說:沒有,我在外面想家了,所以回來看看。他的妻子聽了以后,拿起剪刀把一塊已經(jīng)織好的布剪成兩段,然后對他說:這布是我辛辛苦苦、一點一點織出來的,現(xiàn)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于以前的時間和辛苦都白費了。你拜師求學,和我紡線織布是一樣的!于是樂羊子離開家繼續(xù)拜師求學去了。
    廢:廢止,停止。這個成語比喻事情做到一半停止不做了,不能堅持到底?!?BR>    5.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咄咄逼人
    晉朝的時候,有個人名叫殷浩,他從小就用心苦讀,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因而學識十分淵博,善于表達,再加上又喜愛武藝,經(jīng)常鉆研兵法,所以還精通各種戰(zhàn)爭謀略。由于他才能出眾,就被當時的皇帝任命為建武大將軍,統(tǒng)率著揚州、豫州、徐州、兗(yǎn)州和青州五個州的軍隊。他擔任大將軍期間,率領部隊打了很多勝仗,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是在一次戰(zhàn)斗中,殷浩的軍隊打了敗仗,他便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信安這個偏遠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內心里卻是十分不滿,而且充滿了怨氣。人們不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看到他,他總是要么在靜坐發(fā)呆,要么就在漫無目的地亂走,還用手在半空中比畫著寫字。大家暗中細細觀察后,才發(fā)現(xiàn)他原來一直在比畫著“咄咄怪事”這四個字。原來殷浩被罷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連他自己也弄不明白。
    所以,他只是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字,來表現(xiàn)內心的迷惑和憤懣(man)。
    后來,人們引用“咄咄怪事”來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或者是令人驚訝的怪事情。咄咄,表示驚詫的聲音。
    6.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拭目以待
    三國時期,曹操勢力強大,嚴重威脅著江東的孫權和荊州的劉備。孫權和劉備準備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于是,諸葛亮帶著劉備聯(lián)合孫權的使命來到了東吳。
    當時曹操給孫權發(fā)來了檄文,對東吳以武力相威脅。孫權就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并且邀請諸葛亮一同參加。孫權的謀士張昭主張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來向諸葛亮發(fā)難。張昭說:“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而管仲作為齊桓公的相國,治國有方,稱霸于諸侯;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劉備在沒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時候,尚且能縱橫天下,割據(jù)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卻見曹兵一出,便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如今失地無數(shù),連
    安身的處所也將沒有了。難道管仲樂毅,也是這樣的嗎?現(xiàn)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隱士,對你幫助劉備復興漢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諸葛亮聽了,笑笑說:“大鵬一飛沖天,哪里是燕雀之類的小鳥所能了解的。軍事上的事,就如同給一個人治病一樣,開始時只能用稀粥調養(yǎng),用溫和的藥治療;等到他身體好些的時候,才能用肉食進補,同時下猛藥治療。目前劉備雖然還不夠強大,卻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驚膽戰(zhàn)。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
    后來,人們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物會出現(xiàn)。拭,擦;待,等待。
    7.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jīng)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fā)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8.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出自三國東吳軍師魯肅之口。
    東吳呂蒙,勇敢善戰(zhàn),20多歲就已成為名將,但出身貧賤,早年沒有讀書機會,在吳主孫權的啟發(fā)下,于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時間發(fā)憤讀書,越讀越起勁。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大,見解也日益深刻。軍師魯肅領兵經(jīng)過呂蒙駐地,以為呂蒙是個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議,呂將軍進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還是去一趟吧!
    魯肅前去看望,呂蒙設宴招待。席上,呂蒙問:軍師這次接受重任,和蜀國大將關羽為鄰,不知有何打算?魯肅答道: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到時再說吧!呂蒙聽了,婉言批評說:現(xiàn)在吳蜀雖然結盟聯(lián)好,但關羽性同猛虎,懷有野心,戰(zhàn)略應該早定,決不能倉促從事??!并為魯肅籌劃了五項策略。
    魯肅聽了,非常折服,并拍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我總以為老弟只會打仗,沒想到學識與謀略也日漸精進,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9.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鑿壁偷光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敝魅吮凰木袼袆?,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10.二年級小學生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