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歷冊必修一知識點

字號: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tài),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huán)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菏悄阒鲃拥剡m應環(huán)境,而不是環(huán)境適應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社會。以下內容是為你整理的《高一年級歷冊必修一知識點》,希望你不負時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年級歷冊必修一知識點
    從約公元前7000年起,當今漢族主體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長江流域發(fā)展。前5000年左右,漢族的另一來源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并開始逐漸發(fā)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并先后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元前2700年,活動于陜西中部地區(qū)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fā)生摩擦。兩大部落終于爆發(fā)了阪泉之戰(zhàn),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后兩個部落結為聯盟,并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0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形成了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和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的楚族。在這期間,華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區(qū)別于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華夏族和楚族、秦族之間也逐漸融合。到了戰(zhàn)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zhàn),陸續(xù)進入中原地區(qū)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qū)等地。
    秦滅六國,一統(tǒng)華夏。僅僅十余年,在楚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人的領導下,秦朝滅亡。隨后同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爭奪統(tǒng)治權,劉邦勝出,漢朝建立,并統(tǒng)治中國400余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并以先秦時期的楚族和華夏族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guī)模遷徙,到明、清時,由于統(tǒng)治階層的民族政策,間接導致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從民國開始,漢族又逐漸遷徙至中國東北。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2.高一年級歷冊必修一知識點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XX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fā)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
    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松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zhí)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tǒng)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德國統(tǒng)一。1871年,建立了統(tǒng)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实酆褪紫嗾莆諊业拇髾?。議會對政府沒有監(jiān)督權。
    3.高一年級歷冊必修一知識點
    1.“輝煌屬于希臘”指的是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宏偉歸于羅馬”指的是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兩者實質是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希臘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倫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確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4.在古希臘婦女、外邦人、廣大的奴隸,不享受民主的權利。
    5.古羅馬習慣法發(fā)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從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發(fā)展到萬民法(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是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
    6.《十二銅表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是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紀)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7.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在近代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利武器。
    8.羅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護私有財產。
    4.高一年級歷冊必修一知識點
    1.夏商時期王權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時期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例如:楚王問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
    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加強是秦統(tǒng)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XX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有利于加強地方對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并存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別是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
    12.漢武帝時設置了“中朝”以加強皇權。
    13.明太祖時,廢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強皇權,廢行省、設三司,以加強中央集權。
    14.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
    15.清朝雍正時設置的軍機處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XX達到頂峰。
    16.明清時期君主XX加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中國開始落后西方
    5.高一年級歷冊必修一知識點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對漢語標準語的規(guī)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qū)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qū)的北京話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漢字的書寫方式分別有正體字和簡化字。
    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qū)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tài)。盡管如此,由于漢字的高度統(tǒng)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