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tài),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huán)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菏悄阒鲃拥剡m應環(huán)境,而不是環(huán)境適應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社會。以下內容是為你整理的《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希望你不負時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2.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3.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過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動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吾屬今為之虜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斷頭置(于)城上,顏色不少變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則思三驅以(之)為度
大王見臣(于)列觀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劍撞(之)而破之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竊桃李
從而譽之,謂之(為)義
4)特殊句式。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狀語后置句)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語后置句)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賓語前置句)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句)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雖董之以嚴刑(狀語后置句)
將崇極天之峻(定語后置句)設九賓于廷(狀語后置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
4.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古今異義
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古:到;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古:黨羽;今:指與公家相對的個人)
吳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極端傷心)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古:非同尋常;今:程度副詞,十分,極)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古:頭顱,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團的領導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別人的妻子)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古:以之為;今:認為)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古:從這里到那里,指地點;今:表示時間,從前,過去)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古:盟約;今:限制)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于是相如前進缶(古:走上去奉獻;今:向前行動或發(fā)展)
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古:揚言;今:表示政見的公告)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的連用;內親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成員)
傳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嬪;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請指示王(古:指出來給……看;今:上級給下級的指令)
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今: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古:由婚姻關系而形成的親戚;今: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詞,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國一部分海域)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古:臉向東;今:東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這種情況下;臉;今:表示后一段緊接著前一段;面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5.高一年級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同“賜”)
扈江離與辟芷兮(同“僻”)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過,僅僅;同“又”)
獨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顯耀的樣子)
斂貲財以送其行(同“資”)
亦曷故哉(同“何”,疑問代詞)
共其乏困(同“供”,供給)
夫晉,何厭之有(同“饜”,滿足)
秦伯說,與鄭人盟(同“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質(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書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圖(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同“佯”,假裝)
設九賓于廷(同“儐”)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請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關,毋內諸侯(同“拒”,據(jù)守;同“納”,納入)
要項伯(同“邀”,邀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違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同“早”,早上)
令與臣有郤(同“隙”,隔閡,嫌隙)
因擊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劍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絲毫)
涇流之大(同“徑”,直)
不辯牛馬(同“辨”,分辨、辨別)
其不仁茲甚(同“滋”,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