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不懂就要問》教案、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字號: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tǒng)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tǒng)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guī)律和運用語言規(guī)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不懂就要問》教案、說課稿及教學反思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不懂就要問》教案
    知識與能力:
    1、學會“要、時、著、思、很、講、把、面、怕”9個字,會認“懂、那、背、剛、勇、答、題”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練習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及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課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遇到問題要積極面對,不懂就要問。
    教具:生字詞卡片、實物投影儀
    課時:1~2課時
    教學過程:
    基礎(chǔ)備課個性備課
    一、談話導入:
    1、師:孫中山是我國的國父,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他小時侯上學的事情。
    2、板書課題,讀題。
    二、找“生字伙伴”,評“識字大王”
    1、教師范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勾畫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這些生字你認識幾個?做“小老師”教同學們讀一讀,爭取把字音讀準。
    3、以小組形式向全班展示學習情況,評選“識字大王”。
    4、出示生字詞卡片,全班認讀。
    三、感悟課文,指導朗讀。
    1、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2、同坐合作讀第一段和第二段,評選佳合作小伙伴。
    3、學生充分朗讀第三段,重點指導:“他想‘這樣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鼓起勇氣說:‘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話是什么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體會孫中山先生勤學好問的精神。
    4、讀第四自然段,重點指導讀后一句。引出話題,你平時在學習的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你是怎么解決的呢?
    5、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評選勤學小星星。
    四、擴充練習:
    如果你以后遇到不懂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
    五、學習生字
    1、借助多種識字方法識字。
    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用熟字帶生字的方法識字等。
    2、寫字比賽:教師范寫,學習新筆畫,引導書空筆順。學生練習后,自薦寫字,并評獎。
    2.小學三年級語文《不懂就要問》說課稿
    一、說教學內(nèi)容:
    小學語文九年制義務(wù)教育第四冊第六單元第十二課《不懂就要問》第二課時。
    二、說教材
    1、教材的內(nèi)容、作用和特點:
    《不懂就要問》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學習時請求先生講解課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紹了他勇于提出問題,主張不懂就要問的認真學習的精神。它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過學生學習,教育學生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精神。它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寫人不離開記事,在事情的發(fā)展過程中,運用人物的語言和當時的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人物優(yōu)秀品質(zhì)是課文突出的特點。由教材的地位和特點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標: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過理解課文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孫中山小時候勤學好問的精神。
    在知識方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私塾”、“嚇呆”、“鴉雀無聲”等詞語。
    在能力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學重難點:
    理解“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句話的道理。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錄音機、磁帶、投影機和投影片。
    三、說教法
    我在設(shè)計教學時,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和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設(shè)置了“以讀為主”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教學時,緊緊圍繞“讀”設(shè)計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使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得,真正嘗到讀的甜頭。堅持以“啟發(fā)式”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采用直觀演示、動作演示、生動語言、激勵性的語言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自覺地獲取知識。
    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四、說學法
    1、看書學習的指導:通過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2、朗讀課文的指導:通過對課文中一些句子進行指導朗讀,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3、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小結(jié)學習自然段的方法,用遷移規(guī)律學習其他自然段,使學生弄懂學習自然段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我在教學《不懂就要問》前布置學生做以下預備工作:讀一讀,想一想課文主要寫誰的一件什么事?再讀一讀,數(shù)一數(shù)這一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想一想每個自然段講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到這兩點,是因為為了培養(yǎng)學生有預習的一般意義而且在教學中提高質(zhì)量、增強密度。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從以下幾點進行設(shè)計。
    ★以情激思。
    運用情感教學,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的求知欲,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處處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積極主動性。
    1、巧妙導入新課,激發(fā)閱讀興趣。
    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孫中山先生的故事嗎?”這樣,學生的興趣就來了,我接著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坐端正,仔細聽,并想一想:課文除了寫孫中山;還寫了誰?文章主要寫一件什么事?”學生一聽就會連忙坐好,想聽想學。這樣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 望,學習的興趣也被激發(fā)了,為進一步閱讀,進一步理解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2、運用掛圖、生動的語言、手勢等貫穿于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便于接受。
    如在教學每一段之前都設(shè)計了一些過渡語,設(shè)疑置趣、設(shè)疑置欲,自然地過渡。在教學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圖畫,仔細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等,這樣把學生的思維由課堂引到了孫中山在私墊讀書的情景。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興奮狀態(tài),樂于學習和接受,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中,通過做一做"“搖頭晃腦”、“拿著……”的動作表演,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以讀促思。
    在教學中要巧設(shè)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xiàn)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jié)課里,我讓學生在讀中思疑,讀中釋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總之,初讀、細讀、賞讀,層層深入;個人讀、分組讀、齊讀,形式多變;還要進行朗讀方面的指導。如指導學生朗讀“你會背了嗎?”要讀出生氣而又大聲的口氣。“先生,你剛才講的是什么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要讀出誠懇、迫切的心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問”啟思。
    1、以“問”為線索,引導學生讀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在教學第三段時,首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每一句講什么?這一自然段講什么?”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各個器官,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自然段的方法。在學生朗讀、議論后,再引導學生理解“這樣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后找出孫中山的問話,并體會孫中山的精神。
    2、扣“問”的過程,比較人物言行,培養(yǎng)勤學好問的習慣。
    因為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精神,是通過孫中山禮貌請問--先生厲聲反問--孫中山從容答問--先生欣然解問--同學提出疑問--孫中山笑著答問的過程表現(xiàn)的。因此,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對孫中山、先生、同學三者對“問”的態(tài)度的比較,抓好描繪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詞的理解,體會孫中山勇于提問題,不懂就問的好品質(zhì)。
    3、抓“問”的因果,巧設(shè)課堂練習。
    在學生初讀、精讀、熟讀的基礎(chǔ)上,抓“問”的因果,巧設(shè)練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如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練習:①孫中山壯著膽子問先生是因為。②先生厲聲反問孫中山是以為,后來收起戒尺是因為,結(jié)果先生答應(yīng)了孫中山的要求,他講得,大家聽得。
    3.小學三年級語文《不懂就要問》教學反思
    今天執(zhí)教了選讀教材《不懂就要問》,課文借用孫中山小時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訴我們“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碑攲W生問道孫中山向先生提問,不怕挨打嗎?孫中山說:“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蔽覀兘處熅鸵膭顚W生敢于提出問題。只有敢于提出問題,才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教師有時候,由于工作方法的不到位,或者有時候工作繁忙的時候,會無意間損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比如有,剛剛布置完作業(yè),就有一個學生舉手問:“老師,寫哪一課???”老師會說“不是剛講完啊”這樣學生下次就不敢再提問題了。所以,我們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一顆愛問問題的心。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種說法很有道理。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對所學課文大膽質(zhì)疑,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經(jīng)常性的質(zhì)疑問難能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問難。
    提問,激發(fā)了學生鉆研的樂趣,學生為尋找問題而絞盡腦汁,老師則從說教中解脫出來,從多層面、多角度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使之在教學進程中獲得解決,這種教學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讓我們在這種探求中去爭取更大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