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期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奧地利生態(tài)學家康羅德·洛倫茲(1937)提出來的。他在對鳥類自然習性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剛孵出的幼鳥,如小雞、小鵝等,會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時間內(nèi)學會追逐自己的同類或非同類,過了這段時間便再也不能學會此類行為或印刻自己的母親,而這段時間是很短的,故稱為人類的關鍵期,又稱期、敏感期、臨界期、轉(zhuǎn)折期。后來,心理學家將這類研究借用到兒童早期發(fā)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問題。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更多相關內(nèi)容請關注教育頻道!

1.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幼兒期是兒童發(fā)展關鍵期。
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條件下,口語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乳兒期,主要是語音發(fā)展階段;嬰兒期,主要是掌握詞匯階段;幼兒期,3~4歲時掌握語音、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都有迅速發(fā)展,6歲前基本掌握口語。
從2歲到青春期是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或最適宜期。認為從出生到2歲,兒童兩側大腦的語言潛能是均等的。從2歲到青春期,由于成熟和環(huán)境等因素使兒童大腦形成了不對稱,而腦的不對稱形成過程有助于語言的成熟,因此它是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或最適宜期。
2~12或14歲是言語獲得的關鍵期,超過了12或14歲,第一語言就很難習得。此外也有學者提出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言語的關鍵期,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等。

2.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兒童智力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叫”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兒童的先天潛能發(fā)揮得最充分,從而容易獲得某種能力。抓住“關鍵期”進行良好的教育,如同農(nóng)民不誤農(nóng)時進行播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國的心理學家布盧姆曾對近千名兒童進行研究,認為“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比绻?7歲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為lOO%,那么,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4-8歲,又獲得30%(達到80%),其余的20%在8-17歲這9年中獲得。

3.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1、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農(nóng)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僅有愛,也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給孩子好未來。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別錯過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發(fā)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發(fā)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4.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1、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fā)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fā)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想法。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2、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zhì)。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guī)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愛20%;
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
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
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
初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
5.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給家長的建議
1、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說給父親)
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合掳嗟穆窇撌腔丶业穆?。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
據(jù)研究機構調(diào)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孩子,能獲得較好的營養(yǎng),較高的學業(yè)成績,很少出現(xiàn)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2、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yǎng)“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不要當眾教育孩子
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是尊重,“人前教子”并不是有效的讓孩子改正錯誤的方式。要記得,從他們出生開始,孩子就是和我們平等的獨立的個體。對孩子當眾的批評教育,其實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父母的全程參與。對孩子來講,父母的愛和保護帶給他們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要不是工作時間特別緊張,父母能經(jīng)常陪在孩子身邊,陪他慢慢長大。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1.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幼兒期是兒童發(fā)展關鍵期。
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條件下,口語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乳兒期,主要是語音發(fā)展階段;嬰兒期,主要是掌握詞匯階段;幼兒期,3~4歲時掌握語音、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都有迅速發(fā)展,6歲前基本掌握口語。
從2歲到青春期是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或最適宜期。認為從出生到2歲,兒童兩側大腦的語言潛能是均等的。從2歲到青春期,由于成熟和環(huán)境等因素使兒童大腦形成了不對稱,而腦的不對稱形成過程有助于語言的成熟,因此它是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或最適宜期。
2~12或14歲是言語獲得的關鍵期,超過了12或14歲,第一語言就很難習得。此外也有學者提出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言語的關鍵期,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等。

2.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兒童智力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叫”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兒童的先天潛能發(fā)揮得最充分,從而容易獲得某種能力。抓住“關鍵期”進行良好的教育,如同農(nóng)民不誤農(nóng)時進行播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國的心理學家布盧姆曾對近千名兒童進行研究,認為“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比绻?7歲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為lOO%,那么,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4-8歲,又獲得30%(達到80%),其余的20%在8-17歲這9年中獲得。

3.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1、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農(nóng)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僅有愛,也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給孩子好未來。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別錯過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發(fā)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發(fā)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4.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1、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fā)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fā)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想法。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2、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zhì)。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guī)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愛20%;
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
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
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
初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
5.抓住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
給家長的建議
1、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說給父親)
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合掳嗟穆窇撌腔丶业穆?。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
據(jù)研究機構調(diào)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孩子,能獲得較好的營養(yǎng),較高的學業(yè)成績,很少出現(xiàn)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2、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yǎng)“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不要當眾教育孩子
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是尊重,“人前教子”并不是有效的讓孩子改正錯誤的方式。要記得,從他們出生開始,孩子就是和我們平等的獨立的個體。對孩子當眾的批評教育,其實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父母的全程參與。對孩子來講,父母的愛和保護帶給他們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要不是工作時間特別緊張,父母能經(jīng)常陪在孩子身邊,陪他慢慢長大。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師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