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字號:

古代流傳下來的古文蘊含著華夏文明的精華,凝聚了古圣先賢的智慧,所以,接觸和學(xué)習(xí)古文就是接受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視野、情懷、境界和修為!下面是分享的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1.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司馬光砸缸
    佚名〔宋代〕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譯文
    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注釋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現(xiàn)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學(xué)家,編撰《資治通鑒》等書。
    庭:庭院。
    甕:口小腹大的一種容器。
    皆:全,都。
    棄去:逃走。
    光:指司馬光。
    破:打開,打破。
    迸:涌出。
    2.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守株待兔
    韓非子〔先秦〕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種地的農(nóng)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折斷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農(nóng)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
    注釋
    株:樹樁。
    走:跑。
    觸:撞到。
    折:折斷。
    因:于是,就。
    釋:放,放下。
    耒(lěi):一種農(nóng)具。
    冀:希望。
    復(fù):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為:被,表被動。
    賞析
    《守株待兔》僅39個字,寓意卻很深刻。兔子自己撞死在樹樁上,這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偶然事件,可農(nóng)夫卻幻想這樁巧事能變成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被人笑話的下場。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努力,而抱僥幸心理,指望靠好運氣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也常用于批判那些不知變通、死守教條的思想方法。
    3.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囊螢夜讀
    晉書·車胤傳〔唐代〕
    胤恭勤不倦,博學(xué)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譯文
    晉朝人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知識淵博,學(xué)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jīng)常得到燈油。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只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xué)習(xí)著。
    注釋
    此文選自《晉書·車胤傳》
    囊螢:用袋子裝螢火蟲。
    囊: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袋子裝”。
    胤恭勤不倦:晉朝人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
    恭:謹慎的意思。
    博學(xué):學(xué)識淵博。
    通:通曉。
    練囊:用白色絹子做袋。練:白絹,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白絹做"。
    以夜繼日:用夜晚接著白天(學(xué)習(xí))。
    4.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鐵杵成針
    祝穆〔宋代〕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yè)。
    譯文
    磨針溪是在象耳山腳下。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xué)業(yè),就放棄學(xué)習(xí)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于是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崩畎妆凰木窀袆?,就回去完成學(xué)業(yè)。
    注釋
    世傳:世世代代相傳。
    成:完成。
    去:離開。
    逢:碰上。
    媼:婦女的統(tǒng)稱。
    方:正在。
    鐵杵;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
    欲:想要。
    感:被......感動。
    還:回去。
    之:代詞,指代老婦人在做的事。
    卒業(yè):完成學(xué)業(yè)。
    5.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自相矛盾
    韓非〔先秦〕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庇挚湟约旱拿?,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庇腥藛査骸叭绻媚拿棠亩?,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jié)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注釋
    矛: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長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戰(zhàn)時遮擋刀劍用。
    譽:贊譽,夸耀。
    曰:說,講。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對人的尊稱。
    何如:怎么樣。
    應(yīng):回答。
    利:鋒利,銳利。
    其:代詞。這里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弗,不。
    之:的。
    鬻(yù):賣。
    者:...的人。
    莫:沒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6.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晉獻文子成室
    佚名〔先秦〕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fā)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lǐng)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譯文
    晉國獻文子的新居落成,晉國的大夫們都去送禮致賀。張老說:“多美呀,如此高大寬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輝煌!既可以在這里祭祀唱詩,也可以在這里居喪哭泣,還可以在這里宴請國賓、聚會宗族!”文子說:“我趙武能夠在這里祭祀唱詩,在這里居喪哭泣,在這里宴請國賓、聚會宗族,這說明我可以免于刑戮而善終,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長眠在九原!”說完,朝北拜了兩拜,叩頭致謝。君子都稱贊他們一個善于贊頌,一個善于祈禱。
    注釋
    獻:進獻禮物,引申為祝賀。
    文子:趙武(前596—前545)的謚號。這是后人追記,所以稱謚號。
    成室:新屋落成。
    發(fā):送禮慶賀。
    張老:前去送禮物的晉大夫張孟。張氏是姬姓的一個分支,三家分晉后,多屬韓國。
    輪:盤旋屈曲而上,引申為高大。
    奐:通“煥”,華麗。
    歌于斯:在這里祭祀時奏樂唱詩。歌,此處代指祭禮。斯,此。
    哭于斯:死喪哭泣在這屋里???,指家族死喪哭泣之事。
    聚國族:聚,聚會。國,國賓。族,宗族。
    武:趙武自稱。
    全要領(lǐng):免于斬戮之刑。要,通“腰”。領(lǐng),脖頸。古時罪重則腰斬,罪輕則戮頸,砍頭。
    先大夫:自稱已故的祖、父。趙氏自趙衰以來世代為晉卿。
    九京:當作“九原”。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絳縣北。
    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禮,長輩面南而坐,小輩北向而拜。
    再拜:拱手禮兩次。稽(qǐ)首:叩頭。
    稽(qǐ)首:叩頭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種拜的禮節(jié))中最恭敬的。
    善:擅長。
    7.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xí)円雇鼘嬍?,惟讀書是務(wù)。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8.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薛譚學(xué)謳
    【原文】
    薛譚學(xué)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xué)習(xí)唱歌,還沒有學(xué)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xué)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jié),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xù)學(xué)習(xí)。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9.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愚人食鹽
    僧伽斯那〔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fù)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飯,嫌棄食物淡而無味。主人聽到之后,于是又在菜里添加了鹽。他吃了后覺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語說:“菜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量多的時候呢?”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鹽。吃過之后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
    注釋
    食:食物。
    聞已:聽罷。
    更:再次。
    益:增加。
    既:已經(jīng)。
    空:空口。
    口爽:口味敗壞。
    所以:……的原因。
    復(fù):再。
    爽:差、敗壞。
    智:智慧。
    故:緣故。
    反:反而。
    患:禍患。
    啟示
    ①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所以,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
    10.簡單易讀小古文精選大全
    呂蒙正不受鏡
    【原文】
    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fù)敢言。聞?wù)邍@服,以為賢于李衛(wèi)公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譯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guān)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過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叫呢?”他弟弟聽后也就不再說什么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余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