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語文課件(5篇)

字號:

課件設計和運用,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等多方面的客觀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做的得體,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則會事與愿違,如若枯燥乏味的課件必然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精心設計好一個課件,因勢利導,就能緊扣學生的活動心理,活躍其思維,增強其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二年級語文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1.初二年級語文課件
    一、說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文體知識。閱讀課文后,復述《后一課》故事情節(jié)。
    (2)、學習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3)、品位作品中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而分析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兩個人物的形象。
    (4)、感悟小說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1)《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币虼宋也捎脝l(fā)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盡可能多的制造語文學習的自由空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大力提倡小組自由研討,交流意見。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可以強化視覺和聽覺效應多種感官共同協(xié)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達到教學效果優(yōu)化。另外,
    一個優(yōu)質的課件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感情熏陶,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貫徹寓教于樂、快樂教學的原則。
    (3)根據(jù)“大語文觀”的要求,將課外與課內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相結合,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
    2、說學法
    自主探究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梢姡瑢W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進行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同時指導學生善提問題,進行質疑交流,充分地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鼓勵學生想說、敢說,讓他們圍繞中心議題發(fā)表各自意見,小組內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議,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培養(yǎng)健康情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三、說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1、通過師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戰(zhàn)爭、以及作者的有關資料導入新課。(對于此文來說,背景的理解相當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顯示普法戰(zhàn)爭的歷史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閱讀興趣和理解。
    第二環(huán)節(jié):預習交流
    1、屏幕顯示生字,采用點名讀、齊讀的方式。
    2、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
    學生通過預習初步感知課文,掃清文字障礙。通過預習筆記,培養(yǎng)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他們讀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獨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有自己的疑問。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自主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
    1、通讀全篇后簡要地說出本篇小說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
    這一問訓練學生概括復述,要求:能體現(xiàn)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
    2、后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景有怎樣的不同?
    3、文章哪些地方運用了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教師出示投影,供學生考。
    4、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可把課文劃分成哪幾部分?
    5、小弗郞士在后一課上,思想感情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找出描寫其心理變化的語句。
    學生自由發(fā)言,然后教師進行調控,組織討論“小弗郎士是一個由于這是后一課而變得認真聽課的人的孩子”一種見解。明確:小弗郎士是由一個貪玩、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學生合作討論,誦讀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寫,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 潮。
    究竟是什么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fā)生了這樣大的變化?(討論,點撥)教師點撥:是樸素的愛國情感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fā)生了這樣大的變化。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檢測。這一環(huán)節(jié)能有效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2.初二年級語文課件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兀弧扒唷?,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保ā稖毓m(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皣啤睂Α俺谴骸?,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濃淡淡,動奪天巧?!薄短埔艄锖灐肪砭?BR>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兀倚挪煌?,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3.初二年級語文課件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掌握課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了解虛詞的作用。
    ⑵理解課文大意及借景抒情,發(fā)表議論的寫法。
    2、能力訓練點:
    能在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文章的佳處。
    3、德育滲透點:
    學習古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的曠達胸襟。
    4、美育滲透點:
    感悟作者運用對偶寫景抒情之美。
    【學法引導】
    反復誦讀,要讀得順暢而聲情并茂。然后仔細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義及作者的政治抱負。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通過反復誦讀,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解決本文的重點。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發(fā)表議論的寫法。
    3、理解文中對偶修辭手法的作用。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將詞、句寫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查找工具書,弄清疑難字詞,對照古今詞匯比較不同。
    3、體會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遠大政治抱負。
    4.初二年級語文課件
    教學設計理念: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這首詞,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按照《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焙汀皩Ω腥说那榫澈托蜗竽苷f出自己的體驗”等要求,在教學中設計多種情境,讓學生讀、思、品、說,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并且在能力發(fā)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在教學流程方面,整體上按照我校市級立項課題《“構建7——9年級語文和諧課堂”教學實驗》中所倡導的“喚起體驗——整體感知——重點探究——拓展遷移”四個步驟進行設計,以構建語文和諧課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學會采用多種方法收集和閱讀自己需要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方面:
    1.學習欣賞古詞的方法。
    2.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本詞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如課前認真預習,課上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合作探究、踴躍發(fā)言,課外查找資料,自主探究,拓展遷移等。
    2)誦讀品味法: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通過反復朗讀,讀出詞的韻味,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聯(lián)想想象法: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教具準備:筆記本電腦、PPT課件、配樂FLASH動畫等。
    3、教時安排:1教時。
    5.初二年級語文課件
    【教學目標】
    1、學習文中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體會本文各具特色的語言。
    2、了解戰(zhàn)爭給人民或國家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
    3、辨別本文中贊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4、教育學生要有廣闊的胸懷和偉大的人格。要站在人類的角度考慮問題。
    5、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了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教學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第的家中去搶劫。由于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戶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為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后,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于是,他發(fā)憤圖強,終于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于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xiàn)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體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請舉手?
    那個受難的家庭就是我們的祖國呀!那可惡的仆人就是那些漢 *狗腿子呀!而那個嬰兒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大家呀!
    2、請學生講一下英法聯(lián)軍的情況。
    3、請大家先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寫法上有沒有不和諧的地方?
    語句上的鮮明對比。
    ⑴贊美圓明園的語句。
    ⑵諷刺劫掠者的語句。
    4、雨果具體是怎樣贊美圓明園的?
    ⑴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高成就。
    ⑵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chǎn)生的一切成就。
    ⑶是幻想的某種規(guī)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寫法上有何特點?
    概括──具體──概括。
    6、那么雨果對英法聯(lián)軍的強盜行為持什么態(tài)度?(譴責態(tài)度。)用了怎樣的語言?(反語)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贊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7、那么他不幫著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
    人類的立場。(這里有說,正義的立場,中國的立場,或者是人民的立場等等。)
    8、如果說,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態(tài)度是什么?是的,你肯定不會主動站出來去指證他。但是雨果卻能,因為他有著我們所沒有的什么品質?
    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
    “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BR>    我們要學習雨果的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品格。
    三、布置作業(yè)
    我們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對這件事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