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字號:

只有高效的學習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有效的讀書方式根據(jù)規(guī)律掌握方法,不要一來就死記硬背,先找規(guī)律,再記憶,然后再學習,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識。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復習》希望對你有幫助!
    1.高二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智者學派:普羅泰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認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識”,而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開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xiàn)出來。文藝復興“文學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但丁,長詩《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
    德意志的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
    法國:(領袖)伏爾泰——君主立憲、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峰,之后,又傳播到其他國家。
    2.高二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1.條件
    (1)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fā)展掃清了障礙。
    (2)18世紀,隨著工場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應用機器進行生產成為可能。
    (3)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fā)展提供了許多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
    2.進程
    (1)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制成單動式蒸汽機,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聯(lián)動式蒸汽機,能夠適應不同工廠的需要。
    3.影響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采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蒸汽機促使工場手工業(yè)作坊轉變?yōu)闄C器大工業(yè)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
    (3)在工業(yè)化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工業(yè)城市,英、法、美等國家成為工業(yè)國家。
    (4)蒸汽動力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應用,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蒸汽機廣泛應用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1)促進了交通運輸業(yè)的革新。蒸汽動力的應用,直接導致了蒸汽機車、輪船的發(fā)明,帶動了鐵路的出現(xiàn),開辟了交通運輸?shù)男录o元。
    (2)帶動了許多工業(yè)部門的發(fā)展。到19世紀40年代,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普遍推廣使用了蒸汽機,蒸汽機不但在紡織、采礦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還被推廣到冶金、印染、機械、化工等一系列工業(yè)部門。
    (3)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帶動了機器技術體系的成熟及各類產業(yè)組織數(shù)量的增加,產業(yè)技術及機器生產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農業(yè)人口流入城市,開始了近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
    (4)推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它改變了人類以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引發(fā)了人類歷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完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5)推動了生產方式的進步。蒸汽機的應用為實現(xiàn)由工場手工業(yè)向機器大工業(yè)的變革提供了強大杠桿。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國先后實現(xiàn)了從手工作坊到機械化大生產的變革,這是人類勞動組織形式的重大改變,在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6)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革。蒸汽機的應用和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既造就了龐大的無產者隊伍,同時也養(yǎng)肥了資本家,使社會階級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日益XX成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yè)無產階級和工業(yè)資產階級。
    3.高二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fā)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強調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XX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tǒng)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XX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4.高二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tǒng)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tǒng)的穩(wěn)定和鞏固,宋代統(tǒng)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XX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jù)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xiàn)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XX統(tǒng)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XX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5.高二歷史下冊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學派的老子和莊子;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學派的墨子;法家學派的韓非子等。
    孔子觀點:思想的核心是仁;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觀點:把孔子的“仁”發(fā)展成為更加系統(tǒng)的“仁政”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本善”。
    荀子觀點: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張“性本惡”。與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內容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西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張:“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BR>    為了推廣儒學,漢武帝在長安興辦太學。此后,儒學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