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匯總9篇)

字號: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一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于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恒心則必然沒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敏:聰明。
    好:喜好。
    恥:以……為恥。
    知:通“智”,聰明,智慧。
    厭:滿足。
    誨:教導。
    謂:說。
    漫浪:隨隨便便。
    急:要緊,重要。
    蓋:在句首,發(fā)語詞。
    士人:泛指知識階層。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斷:副詞,表示絕對、一定。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二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歸鄉(xiāng)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是為了黎明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不比從前,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歸志:歸家隱居的志向。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diào)“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yōu)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一二兩句,確是議論。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確是可貴。三四句是寫實,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仔細琢磨,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盁羟澳苛﹄m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了。既對自己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怎么能不說它寓意深遠呢!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三
    龐統(tǒng)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tǒng)弱冠往見徽。徽采桑于樹上,坐統(tǒng)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后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于長養(yǎng)。領南郡太守。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zhèn)荊州,統(tǒng)隨從入蜀。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tǒng)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zhí)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毕戎髟唬骸俺跞胨麌?,恩信未著,此不可也?!辫凹冗€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tǒng)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jù)守關頭,聞數(shù)有箋諫璋,使發(fā)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并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zhí)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毕戎魅黄渲杏?,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于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tǒng)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苯y(tǒng)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于是統(tǒng)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tǒng)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tǒng)對曰:“君臣俱失?!毕戎鞔笮?,宴樂如初。
    進圍雒縣,統(tǒng)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拜統(tǒng)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追賜統(tǒng)爵關內(nèi)侯,謚曰靖侯。
    (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
    龐統(tǒng)字士元,襄陽人。他年少時老實憨鈍,沒有人了解他。潁川人司馬徽高雅,有能鑒定人才的名聲,龐統(tǒng)成年的時候前去拜見司馬徽,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讓龐統(tǒng)坐在樹下,兩人一起談論從白天到夜里。司馬徽認為他非常奇異,說龐統(tǒng)應該是南州讀書人之首,從此漸漸出名。后來南州郡任命他為功曹。龐統(tǒng)生性注重倫理關系,勤奮奉養(yǎng)父母。龐統(tǒng)后來擔任南郡太守。劉備會見了他并和他長談,非常器重他,任命他為治中從事。于是他和諸葛亮共同擔任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tǒng)隨劉備進入蜀地。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陵會面,龐統(tǒng)獻策說:“現(xiàn)在趁會面的機會,就把劉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眲湔f:“剛來到別人境內(nèi),還沒有恩信,不能這樣做?!眲㈣盎氐匠啥己螅瑒湟鎰㈣氨闭鳚h中,龐統(tǒng)又勸他說:“暗地選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襲成都;劉璋不會打仗,平時又沒有防備,我們的大軍突然來到,一舉就能拿下益州,這是上計。楊懷、高沛,是劉璋的名將,各自憑借精兵,鎮(zhèn)守關頭,聽說多次寫信勸劉璋,讓劉璋打發(fā)您回荊州。您還沒到成都的時候,派人告訴他,就說荊州有緊急情況,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點行裝,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楊懷、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為您的回去而高興,估計必定會帶少量騎兵來見您,您因此把他們拿住,進而收降他們的軍隊,進軍成都,這是中計。撤退到白帝城,和荊州連成一線,慢慢地謀劃攻打他,這是下計。如果猶豫不決,就會帶來大禍,不能長期這樣?!眲溆X得他的中計不錯,就殺了楊懷、高沛,進軍成都,經(jīng)過的地方都攻打了下來。
    在涪陵集會,置酒作樂,對龐統(tǒng)說:“今天的集會,真是高興啊?!饼嫿y(tǒng)說:“征伐別人的國家卻很高興,這不是仁義之人的軍隊?!眲浜茸砹?,大怒說:“武王伐紂,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嗎?你的話不對,趕緊出去!”于是龐統(tǒng)起身告退。劉備不久就后悔了,請他回來。龐統(tǒng)回到他的酒席,一點也不謝罪,喝酒吃飯依然如故。劉備問龐統(tǒng):“剛才的話,是誰不對?”龐統(tǒng)回答說:“我們君臣兩個都有不對。”劉備大笑,酒宴又回到原來的歡樂氣氛。
    劉備進軍圍攻雒縣,龐統(tǒng)率部隊攻城,被飛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歲。劉備非常悲痛惋惜,一說起來就流淚。封龐統(tǒng)的父親為議郎,又升任諫議大夫。追賜龐統(tǒng)為關內(nèi)侯,謚號叫做靖侯。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陰選精兵,晝夜兼道
    陰:暗地里。
    b.大軍卒至,一舉便定 卒:通“猝”,突然。
    c.聞數(shù)有箋諫璋 數(shù):多次。
    d.統(tǒng)復故位,初不顧謝 謝:推辭。
    解析 d項,謝:認錯,道歉,謝罪。
    答案 d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又喜將軍之去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c.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d.于涪大會,置酒作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解析 a項,卻,表轉(zhuǎn)折;b項,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指示代詞,相當于“這”;c項,動詞,擔任/表被動;d項,介詞,在/介詞,對于。
    答案 a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龐統(tǒng)年少時老實憨鈍,20歲時去拜見司馬徽,司馬徽說龐統(tǒng)應該是南州讀書人中最好的,從此他漸漸出了名。
    b.龐統(tǒng)足智多謀,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氣給了劉備上中下三條計策,由其選擇。
    c.楊懷、高沛是劉璋的著名將領,倚仗自己兵強馬壯,又占據(jù)著重要關隘,曾多次勸諫劉璋攻打荊州。
    d.龐統(tǒng)大度耿直,面對劉備做得不對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諱地指出來,事后仍然堅持原則,不向劉備道歉。
    解析 c項,“曾多次勸諫劉璋攻打荊州”錯,原意是曾多次寫信勸劉璋打發(fā)劉備回荊州。
    答案 c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徽采桑于樹上,坐統(tǒng)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3分)
    (2)今因此會,便可執(zhí)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3分)
    (3)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 還向成都,所過輒克。(4分)
    答案
    (1)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讓龐統(tǒng)坐在樹下,兩人一起談論從白天到夜里。司馬徽認為他非常奇異。
    (2)現(xiàn)在趁會面的機會,就可以擒住劉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3)劉備認為他的中策不錯,就殺了楊懷、高沛,進軍成都,經(jīng)過的地方都攻打了下來。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四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題。
    龐統(tǒng)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tǒng)弱冠往見徽?;詹缮S跇渖?,坐統(tǒng)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后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于長養(yǎng)。領南郡太守。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zhèn)荊州。統(tǒng)隨從入蜀。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tǒng)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zhí)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tǒng)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jù)守關頭,聞數(shù)有箋諫璋,使發(fā)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并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zhí)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毕戎魅黄渲杏嫞磾貞?、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于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tǒng)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苯y(tǒng)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毕戎髯?,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于是統(tǒng)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tǒng)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tǒng)對曰:“君臣俱失?!毕戎鞔笮?,宴樂如初。
    進圍雒縣,統(tǒng)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tǒng)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追賜統(tǒng)爵關內(nèi)侯,謚曰靖侯。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五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歸鄉(xiāng)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歸志:返回的念頭。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陸游的詩歌繼承了屈原以來詩人憂國憂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現(xiàn)實主義風格為主,立足于時代,“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币欢渲笔阈匾?,說自己讀書是為了人民,前兩句不重情節(jié)畫面,而是把事實壓縮在極其精煉的詩句內(nèi),著重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一個“寧無”把詩人內(nèi)心深處對黎民百姓的牽掛表達的淋漓盡致。也顯示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把讀書看做是為百姓而讀,展現(xiàn)了詩人的可貴。
    三四句是寫實,具有二個特點:一是細節(jié)的真實性,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寫這首詩時,詩人已經(jīng)是老人了,透過詩句,詩人燈下讀書的形象出現(xiàn)在眼前。二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一盞青燈為何出現(xiàn)在陸游的詩中,因為是其讀書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物體,故而成了其讀書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意象。作者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jié)中自然地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既是對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寓意深遠。
    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diào)“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yōu)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詩言志,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歌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關于詩歌內(nèi)容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凡是屬于人生的各類內(nèi)容,都可以被納入詩人取材的范圍,不應有什么事先劃定的禁區(qū)。對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陸游來說,其生活內(nèi)容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在書齋里度過的,讀書正是他人生經(jīng)歷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當他要想寫詩歌詠其生活內(nèi)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時,讀書便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題材。
    《讀書》雖以讀書為題材,但詩人的眼光早已離開書齋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將目光投向于整個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讀書詩包括《讀書》,仍然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仍然流露著對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學意味十分濃厚的好詩。同時他的讀書詩既有現(xiàn)實主義的精神,使他的詩內(nèi)容充實,熱情橫溢,顯得既沉郁悲壯,又恢宏雄放。從平凡細微當中覓得詩情,寫成活潑生動的好詩,一切都取決于詩人是否有靈心慧性。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六
    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
    君憐垂翅客,辛苦尚相從。
    蟲噪燈暗,我的家境是那樣貧寒;夜寒藥濃,我的身體是那樣孱弱。
    煢煢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樣孤單;只有你,憐憫我這垂翅敗落的苦鳥,不畏艱辛,與我作伴。
    ?。何⑷酢?BR>    宵:宵夜。
    君:指巴童。
    垂翅客:詩人以斗敗垂翅而逃的禽鳥自比。
    尚:還。
    蟲噪燈暗,夜寒藥濃。政治上的失意與貧病交加,令詩人感到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詩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給了日夜相隨的巴童。不難發(fā)現(xiàn)閃爍其中的,還有詩人橫遭委棄的悲情。此詩可與詩人代巴童作答的詩—《巴童答》對讀?!熬薇且松胶郑嬅既肟嘁?。非君唱樂府,誰識怨秋深?!痹娙税侔銦o奈,又借巴童對答來做自我寬慰。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七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xiāng)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御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tǒng)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肯戎髦u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魏書云:以羽領徐州?!慷磉€小沛。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shù)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臼裼浽唬撼?,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眰湓唬骸笆菚r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臣松之以為備后與董承等結(jié)謀,但事泄不克諧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gòu),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為雅言耳。】孫權(quán)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qū)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庇鹈理汍?,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chuàng)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y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y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shù)歲,飛兄事之。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許,曹公拜飛為中郎將。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飛據(jù)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zhuǎn)在南郡。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zhàn)?”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憋w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救A陽國志曰: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顏拊心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wèi)也!”】飛所過戰(zhàn)克,與先主會于成都。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馀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
    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憋w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fā),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quán)。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弊分u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仆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zhàn),死。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及曹公克荊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tǒng)屬長沙守韓玄。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zhì),隨從入蜀。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zhàn)斬淵,淵軍大敗。遷征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后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彼炫c羽等齊位,賜爵關內(nèi)侯。明年卒,追謚剛侯。子敘,早沒,無后。
    七年卒,追謚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后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祎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tǒng)、黃忠及云乃追謚,時論以為榮。【云別傳載后主詔曰:“云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涂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云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云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jīng)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wèi)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zhí)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云曰順平侯?!吭谱咏y(tǒng)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zhàn)死。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八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摚?)出坐佛膝上,執(zhí)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注釋】
    (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為什么。(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7)執(zhí)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并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后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fā),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fā)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為詩人,畫家。他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quán)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視權(quán)貴。有《竹齋集》3卷,續(xù)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等。能治印,創(chuàng)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在小學課文《少年王冕》里寫到,他總是把好的留給母親,由此看出他也是一個孝子。后來王冕為躲避朝廷征聘,隱居會稽山中,得病去世。
    自幼好學,白天放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讀書,暮乃返,忘其牛,間壁秦老怒撻之,已而復然。母愿聽其所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后從會稽學者韓性學習,終成通儒。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yè)文章付之一炬。行事異于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制劍,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蝌T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欲薦以官職,力辭不就,南回故鄉(xiāng)。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筑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于鑒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
    墨梅(又名《墨梅圖題詩》)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流清氣滿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1.王冕傳原文及翻譯
    2.王冕《墨梅》原文及翻譯
    5.王冕傳原文翻譯
    6.王冕勤學翻譯原文
    8.王冕僧寺夜讀原文翻譯
    陳晉之讀書法原文及翻譯篇九
    宋代 陸游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歸鄉(xiāng)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歸志:返回的念頭。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陸游的詩歌繼承了屈原以來詩人憂國憂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現(xiàn)實主義風格為主,立足于時代,“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币欢渲笔阈匾?,說自己讀書 是為了人民,前兩句不重情節(jié)畫面,而是把事實壓縮在極其精煉的詩句內(nèi),著重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一個“寧無”把詩人內(nèi)心深處對黎民百姓的牽掛表達的淋漓盡致。也顯示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把讀書看做是為百姓而讀,展現(xiàn)了詩人的可貴。
    三四句是寫實,具有二個特點:一是細節(jié)的真實性,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寫這首詩時,詩人已經(jīng)是老人了,透過詩句,詩人燈下讀書的形象出現(xiàn)在眼前。二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一盞青燈為何出現(xiàn)在陸游的詩中,因為是其讀書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物體,故而成了其讀書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意象。作者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jié)中自然地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盡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既是對生活描寫,更是對后人告誡,寓意深遠。
    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diào)“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yōu)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并無他求的可貴精神。詩言志,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歌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關于詩歌內(nèi)容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凡是屬于人生的各類內(nèi)容,都可以被納入詩人取材的范圍,不應有什么事先劃定的禁區(qū) 。對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陸游來說,其生活內(nèi)容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在書齋里度過的,讀書正是他人生經(jīng)歷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當他要想寫詩歌詠其生活內(nèi)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時,讀書便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題材。
    《讀書》雖以讀書為題材,但詩人的眼光早已離開書齋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將目光投向于整個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讀書詩包括《讀書》,仍然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仍然流露著對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學意味十分濃厚的好詩。同時他的讀書詩既有現(xiàn)實主義的精神,使他的詩內(nèi)容充實,熱情橫溢,顯得既沉郁悲壯,又恢宏雄放。從平凡細微當中覓得詩情,寫成活潑生動的好詩,一切都取決于詩人是否有靈心慧性。
    《讀書》一詩作于陸游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后,夜晚讀書,眼神不如以前。卻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寫下了《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