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必修二歷史復習知識點

字號:


    復習是為了更好的與高考考綱相結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此時需要進行查漏補缺,但也需要同時提升能力,填補知識、技能的空白。高三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三必修二歷史復習知識點》助你金榜題名!
    1.高三必修二歷史復習知識點
    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
    ①、經濟基礎:井田制;
    ②、受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具有行政、軍事、經濟上的相對獨立性。
    2、郡縣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統(tǒng)一全國后,這種制度在全國推廣,并被后世所沿用,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郡縣制是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與分封制不同,郡守與縣令不是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縣在政治、經濟上沒有獨立性,也沒有自己的軍隊。所以郡縣制的實施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的發(fā)展。
    3、郡縣制與封國制并行制漢初在地方推行。封國分王國和侯國兩級。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jié)制,實際上與割據(jù)無異。形成了王國問題。侯國相當于縣,受所在郡監(jiān)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決了王國問題。
    4、行省制度開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統(tǒng)治需要,鞏固和發(fā)展了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高三必修二歷史復習知識點
    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
    b.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b.盛唐詩人:
    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著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于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fā)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xiàn)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chuàng)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3.高三必修二歷史復習知識點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
    2.秦漢: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自下向上推薦)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備,到東漢時注重門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標準從才能到門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準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XX主持考試。科舉制意義:打擊門閥勢力;擴大官吏來源;提高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積極作用為主)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fā)展,分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shù)增;更實用)
    4.高三必修二歷史復習知識點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發(fā)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絲織、冶金和制瓷等手工業(yè)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絲織業(yè):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yǎng)蠶并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致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絲織工具有花樓機。
    (2)冶金技術: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
    ②冶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fā)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在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業(y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tǒng)。宋代制瓷技藝大放異彩,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并出現(xiàn)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zhèn)是的瓷都。
    5.高三必修二歷史復習知識點
    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概況
    ⑴春秋:《春秋》相傳為孔子編訂,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尚書》是夏商周三代一些歷史文獻和傳說資料的匯編,相傳也由孔子編訂。
    ⑵兩漢:
    ①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
    ②東漢班固的《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敘述了西漢一代的歷史。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風盛行,劉宋范曄的《后漢書》和魏晉時期陳壽的《三國志》,編撰水平,被后人列入前四史。
    ⑷唐朝:我國開始確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規(guī)模超過前代。
    ⑸兩宋: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上起戰(zhàn)國,下至五代,記述了13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