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冊語文過秦論原文及翻譯

字號:

高二變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選三)。在對各個學(xué)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學(xué)生們需要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科目有所選擇、有所側(cè)重。這可謂是學(xué)生們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風(fēng)險未知的主動選擇。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上冊語文過秦論原文及翻譯》,助你金榜題名!
    1.原文
    過秦論
    賈誼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舉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guān)而攻秦。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XX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翻譯
    秦孝公占據(jù)崤山、函谷關(guān)的堅固,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窺視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有并吞八方、統(tǒng)一中國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nèi)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nóng)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并使諸侯相互爭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已經(jīng)死了,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據(jù)了重大的城邑。六國諸侯都很害怕,于是聯(lián)合結(jié)盟商討削弱秦國的辦法,不惜珍貴的財寶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有本領(lǐng)的人,采用合縱策略締結(jié)盟約,相互援助,結(jié)為一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君王都明智而忠誠的,寬宏厚道而又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又重視士人,他們相約合縱結(jié)盟,以離間秦國的連橫之策,聯(lián)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等國的民眾。于是,六國的謀士,其中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為他們謀劃;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溝通他們合縱抗秦的主張;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統(tǒng)率他們的軍隊。他們留以十倍于秦國的土地,以百萬甲士的軍隊,攻打函谷關(guān)而進擊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guān)迎擊敵軍,然而,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前進。秦人沒有破費一支箭桿失去一支箭的耗費,可是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疲憊不堪了。于是合縱離散,盟約失敗,六國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去XX秦國。秦國也就有富余的力量XX他們,追擊逃走的敗兵,將會有百萬人死亡,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來;秦國趁著有利的條件,乘著好的形勢,宰割諸侯的國家,占有諸侯的山河。強大一些的國家請求接受歸順,弱小一些的國家則前去朝拜稱臣。
    待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統(tǒng)治的日子很短,國家沒有發(fā)生什么戰(zhàn)爭。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發(fā)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yè),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吞兩周而失去諸侯,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XX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fēng)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lǐng),低頭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并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復(fù)仇。在是廢棄先王之道,焚毀了諸子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的城池,殺掉了許多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熔兵刀箭頭,鑄成了十二尊銅人,用這種辦法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華山作為城墻,憑借黃河作為護城河,占據(jù)高達萬丈的華山,又面對深不見底的黃河,把它作為固守的據(jù)點。良將勁弩把守險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銳的士卒擺著鋒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jīng)安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關(guān)中的險固地勢,像是千里長的銅鐵鑄成的城垣,正是子孫稱帝稱王萬代的基業(yè)。
    秦始皇死后,他余威還震懾著遠方。陳涉,甕窗繩樞的兒子,甿隸屬的人,而遷徒的,他的才能還趕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翟賢,又沒有陶朱、猗頓那樣的富有;投身在軍隊之中,突然奮起在田野之間,率領(lǐng)疲弊的士卒,指揮著數(shù)百名部眾,轉(zhuǎn)過身來就進攻秦王朝;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像云一樣匯集在他們身邊,像山中回聲般立即應(yīng)和,背著糧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他。此后,觳山以東的六國豪杰于是一齊起來,終于*了秦朝。
    而且天下不是弱小的,雍州土地之廣,崤山、函谷關(guān)的堅固,自然與以前相同。陳涉的社會地位,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并不比鉤戟長兵器銳利的;貶謫戍守的軍隊,并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他的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zhàn)術(shù),更不及先前九國的謀士高明。然而成功與失敗卻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功業(yè)呈現(xiàn)出相反的情況。試著使山東的國與陳涉大,較量一下權(quán)勢,衡量一下軍力,就不可以同年就對了。但是,秦國卻憑靠當初小小的一塊地盤,獲得到了天子的權(quán)勢,統(tǒng)轄了天下其他八個州,迫使原來同列的六國諸侯前來朝聘,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之家,函作官;一個普通百姓帶頭起義,卻使秦朝宗廟被毀壞,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為天下人恥笑,為什么呢?由于不施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
    3.寫作特色
    1、以史實為論據(jù),用觀點統(tǒng)率材料。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tǒng)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jié)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zhì),而不講細節(jié)的準確。
    2、對比論證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xiàn)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3、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等四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nèi)”的形。行文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diào)。
    4.注釋
    (1)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支持變法,使秦國開始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殽(yáo搖)函:殽山和函谷關(guān)。殽山在今河南洛寧縣北,函谷關(guān)在今河南靈寶縣,東至殽山,西至潼津。
    (2)雍州:古九州之一,其地域約相當于今陜西中部和北部、甘肅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區(qū)。
    (3)周室:指衰弱的東周王朝。
    (4)八荒:即八方。古人把東南西北稱作四方,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稱作四隅,合稱八方。此泛指荒遠的地方。
    (5)商君:即商鞅,原是衛(wèi)國的庶公子,稱衛(wèi)鞅,好刑名之學(xué)。入秦后佐秦孝公主持變法,以功封于商(今陜西商縣),號曰商君。
    (6)連衡:即連橫。古人以東西為橫,以南北為縱。地處西方的秦和處于東方的齊、楚等國聯(lián)合起來以攻打別國,叫連橫;東方各國北自燕,南至楚聯(lián)合起來抗秦,叫合縱。
    (7)拱手:兩手合抱,喻很輕松的樣子。西河之外:指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地區(qū)。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秦國派商鞅討伐魏國,大破魏軍,并俘虜了公子卬。魏國割河西之地給秦國。
    (8)惠文、武、昭:《漢書》此處作“惠文、武、昭襄”,《史記》作“惠王、武王”。今從《文選》。
    (9)遺冊:冊一作“策”,指秦孝公記載政治計劃的簡冊。
    (10)漢中:今陜西南部一帶。
    (11)巴蜀:皆古國名。巴,在今四川東部;蜀,在今四川西部。
    (12)東據(jù)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韓國的宜陽;昭襄王二十年,魏國獻出河?xùn)|故都安邑;即所謂“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
    (13)合從:即“合縱”,參見注(6)。
    (14)孟嘗:孟嘗君田文。
    (15)平原:平原君趙勝。
    (16)春申:春申君黃歇。
    (17)信陵:信陵君魏無忌。以上四人是戰(zhàn)國時的四公子,以招賢納士著稱。
    (18)約從離衡:即山東各國相約“合縱”,以離散秦“連橫”之策。
    (19)以上所列數(shù)人,包括了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人材,有些人事跡已不詳。
    (20)九國:指上文列舉的韓、魏等。逡(qūn囷)巡:遲疑徘徊,欲行又止。此段所記為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攻秦之事。
    (21)鏃(zú足):箭頭。
    (22)亡:逃亡。北:敗走。
    (23)鹵(lǔ魯):《文選》作“櫓”,大的盾牌。
    (24)彊:通“強”。
    (25)享國日淺:孝文王在位僅數(shù)日,莊襄王在位也不過三年。
    (26)秦王:指秦始皇嬴政?!段倪x》作“始皇”。
    (27)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
    (28)二周:東周末年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東周都鞏。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滅西周,莊襄王元年滅東周。
    (29)六合:天、地和四方。
    (30)棰:杖。拊(fǔ府):大棒。
    (3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因其種類繁多,故稱百越。
    (32)桂林、象郡:桂林郡地處今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qū),象郡地處今廣西南部地區(qū),兩郡均為秦始皇新置。
    (33)俛:同“俯”。系頸:以帶系頸,表示投降。
    5.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政論家、文學(xué)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 。散文的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fēng)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fā)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