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既是對為人處世的精辟總結(jié),又體現(xiàn)了做人的規(guī)范與智慧,因此,它對于人們提高自己的行為修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下面是分享的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1.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1、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知物》
【譯文】君子所秉持的道,往大了說,天下沒有什么能承載得了;往小了說,天下沒有誰能剖析得了的。
2、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吨杏埂ぶ铩?BR> 【譯文】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是從普通男女之間的淺近道理開始的,但推究到精深深奧處,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
3、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篤行》
【譯文】道存在于人們之間,并不遠離大家。但有人修道卻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與大家遠離,那就不可以稱做修中庸之道了。
4、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綱領(lǐng)》
【譯文】人們秉受天賦的理叫做性,遵循本性的自然發(fā)展行事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廣到眾人就是教化。
5、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吨杏埂ふ摹?BR> 【譯文】天下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官爵俸祿是可以放棄的。雪白的刀刃是可以踐踏而過的,但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6、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吨杏埂こ套犹崾尽?BR> 【譯文】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變常規(guī)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7、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ぞV領(lǐng)》
【譯文】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準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fā)育了。
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吨杏埂ぶ恕?BR> 【譯文】君子的言行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小人的言行則完全違背中庸的道理。這是因為,君子能時時省察對于中庸的理解,做到隨時而異,適中不偏;小人對于中庸的理解,則任性妄為,肆無忌憚。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吨杏埂ば奚怼?BR> 【譯文】君子安心于此時此刻所處的地位去做本分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向來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向來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 人應該做的事;向來處于邊遠的地區(qū),就做在邊遠地區(qū)應做的事;向來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10、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修身》
【譯文】君子身處上位的時候,不作威作福,不欺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君子身處下位的時候,不鉆營攀附,不會乞求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只求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別人,那么心中就會泰然而沒有怨恨。上不怨恨蒼天,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安處現(xiàn)狀來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
2.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1、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無所偏向,叫作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標準。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一個人獨處,在無人看見的地方要警惕謹慎,在無人聽到的時候要格外戒懼,因為不正當?shù)那?欲容易在隱晦之處表現(xiàn)出來,不好的意念在細微之時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君子更應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把不正當?shù)挠?望、意念在萌芽狀態(tài)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釋義】君子高居上位,不會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會去巴結(jié)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會去乞求別人,這樣,就無所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
4、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釋義】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遠路一樣,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處一樣,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5、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第二十章》
【釋義】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
【釋義】要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盡細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謹慎思考,辨清是非,當獲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堅決地去實踐它。
7、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釋義】由于內(nèi)心誠實而明察事理,這叫作天賦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達到內(nèi)心真誠,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誠也就會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會做到內(nèi)心誠實。
8、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中庸·第二十八章》
【釋義】愚昧的人往往喜歡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卑賤的人卻常常喜歡獨斷專行。他們生于現(xiàn)在的時代不遵守當今的法律,卻一心想去恢復古代的法律。這樣的人,災禍一定會降到他們的身上。
9、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中庸·第十章》
【釋義】君子善于與人協(xié)調(diào),又決不無原則地遷就別人,這才是真正的剛強?。【诱嬲毩ⅲ黄灰?,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國家太平、政治清明時,君子不改變窮苦時的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一靵y,政治黑暗時,君子到死堅持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BR>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
【釋義】君子在自己所處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從來不會傾慕本位之外的東西。
3.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這句話直接意思是:一個人學一次就學會了,我學一次學不會,就練習上百上千次。如果一只笨鳥想要先飛,就得懂得預先精進地練習,甚至常常是成百上千次的練習。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
3、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他們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停止;不問則已,既然要問,不問到徹底明白絕不停止。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jié)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5、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為人之道,平淡而不令人厭惡,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6、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yǎng)自己。要修養(yǎng)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7、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天下最為真誠的人,才能夠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只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本性,才能夠充分發(fā)揚別人的本性;只有充分發(fā)揚別人的本性,才能夠完全發(fā)揚事物的本性;才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yǎng)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yǎng)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并列成三了。
8、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己,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4.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就是指宇宙萬物在沒有經(jīng)過任何造作之前的那種天然自然的狀態(tài)。性,就是指宇宙萬物本來具足的那個實體,雖然會受外境影響,但不會改變的那個本質(zhì)。率性,就是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道,就是人類本有無聲無臭的自然天性,純凈純善,卻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體,但能不失去它的真純面目,就叫做“道”。修道,就是修治習性的污染,從而使人能夠遵道而行,復原其本性的歷程,就叫做修道?!吨杏埂吠ㄆv的,就是修道的教法、
二、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個“道”和我們自性是一體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雖然覺察不到“道”,但“道”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的身心偏離大道,被妄想邪念所迷惑,就會走向邪道了。
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為什么古人提倡慎獨?因為我們?nèi)说淖孕院陀钪嫒f物的自性,都是一體的,都是相通的,誰也欺瞞不了誰,所謂“人心念才起,天地已悉知”,君子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自欺欺人,即使在閑居獨處的時候,也能謹慎不茍,戒慎恐懼了。
四、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什么是“中”呢?就是我們一念不覺,因為被外物所迷惑,所發(fā)出喜、怒、哀、樂、愛、惡、欲等諸多妄情之前的那個狀態(tài);就是我們原本清凈無染、寂然不動的那個自性,自性是不偏不頗,至真至善,應對萬事萬物能夠無往而不中。
什么是和呢?即使我們不能恢復自性,但若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使其能夠不過分,就可以稱之為“和”。
五、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就是無過也無不及,可常行之道。君子志存高遠,不注重物質(zhì)享受,所以能夠背塵合覺,正大無私而合乎中庸之道。小人但求生活舒適,滿足欲 望,所以不是偏于競爭躁進,就是偏于安逸享樂,得到了就驕傲,失去了就抱怨,無論怎么做,都在違背中庸之道。
六、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解釋】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賢臣,要得到賢臣必須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須加強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要加強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必須以仁義為首。
七、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
【釋義】上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本性,依照其本性做事,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過程,就叫做教。
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君子安分守己,心態(tài)平易,胸懷坦蕩,以待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所以才抱著僥幸之心鋌而走險,胡作非為。
九、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一個人喜歡學習,雖然算不上智慧,但足以破除愚昧,所以說已經(jīng)接近于智慧了。一個人能夠身體力行,雖然算不上仁,但足以格除私欲,所以說已經(jīng)接近于仁了。一個人能夠知道恥辱,而不自甘墮落,就足可以立志,能夠立志,就已經(jīng)接近于勇了。
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事情之前,一點計劃都沒有,而是倉促去做,就會隨時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憂患,最終導致失敗。如果預先有所準備,那就很容易獲得成功了。
5.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譯文:愛好學習,雖然不是智慧,但已經(jīng)接近于智慧了;只要將所學付諸實踐行動,就已經(jīng)接近于“仁道”了;只要還有羞恥之心,就已經(jīng)接近于勇敢了。
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譯文:人不怕笨,就怕懶,所謂“勤能補拙”,別人付出一倍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付出百倍的精力去做;別人付出十倍努力才能夠成功的,我們可以付出千倍的努力,這樣就可以做到“笨鳥先飛”了。
三、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譯文:君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但求正己而不外求于人,所以也就不會招致怨恨了。因為君子樂道安命,安分守己,所以也就不怨天不尤人了。
四、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譯文:愚蠢沒有智慧的人,因為見識短淺,往往喜歡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身份卑賤沒有地位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喜歡獨斷專行,超越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
五、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譯文:“中”就是天下正確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變的法則。
1.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1、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知物》
【譯文】君子所秉持的道,往大了說,天下沒有什么能承載得了;往小了說,天下沒有誰能剖析得了的。
2、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吨杏埂ぶ铩?BR> 【譯文】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是從普通男女之間的淺近道理開始的,但推究到精深深奧處,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
3、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篤行》
【譯文】道存在于人們之間,并不遠離大家。但有人修道卻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與大家遠離,那就不可以稱做修中庸之道了。
4、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綱領(lǐng)》
【譯文】人們秉受天賦的理叫做性,遵循本性的自然發(fā)展行事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廣到眾人就是教化。
5、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吨杏埂ふ摹?BR> 【譯文】天下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官爵俸祿是可以放棄的。雪白的刀刃是可以踐踏而過的,但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6、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吨杏埂こ套犹崾尽?BR> 【譯文】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變常規(guī)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7、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ぞV領(lǐng)》
【譯文】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準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fā)育了。
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吨杏埂ぶ恕?BR> 【譯文】君子的言行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小人的言行則完全違背中庸的道理。這是因為,君子能時時省察對于中庸的理解,做到隨時而異,適中不偏;小人對于中庸的理解,則任性妄為,肆無忌憚。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吨杏埂ば奚怼?BR> 【譯文】君子安心于此時此刻所處的地位去做本分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向來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向來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 人應該做的事;向來處于邊遠的地區(qū),就做在邊遠地區(qū)應做的事;向來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10、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修身》
【譯文】君子身處上位的時候,不作威作福,不欺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君子身處下位的時候,不鉆營攀附,不會乞求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只求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別人,那么心中就會泰然而沒有怨恨。上不怨恨蒼天,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安處現(xiàn)狀來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
2.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1、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無所偏向,叫作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標準。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一個人獨處,在無人看見的地方要警惕謹慎,在無人聽到的時候要格外戒懼,因為不正當?shù)那?欲容易在隱晦之處表現(xiàn)出來,不好的意念在細微之時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君子更應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把不正當?shù)挠?望、意念在萌芽狀態(tài)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釋義】君子高居上位,不會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會去巴結(jié)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會去乞求別人,這樣,就無所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
4、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釋義】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遠路一樣,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處一樣,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5、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第二十章》
【釋義】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
【釋義】要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盡細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謹慎思考,辨清是非,當獲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堅決地去實踐它。
7、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釋義】由于內(nèi)心誠實而明察事理,這叫作天賦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達到內(nèi)心真誠,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誠也就會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會做到內(nèi)心誠實。
8、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中庸·第二十八章》
【釋義】愚昧的人往往喜歡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卑賤的人卻常常喜歡獨斷專行。他們生于現(xiàn)在的時代不遵守當今的法律,卻一心想去恢復古代的法律。這樣的人,災禍一定會降到他們的身上。
9、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中庸·第十章》
【釋義】君子善于與人協(xié)調(diào),又決不無原則地遷就別人,這才是真正的剛強?。【诱嬲毩ⅲ黄灰?,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國家太平、政治清明時,君子不改變窮苦時的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一靵y,政治黑暗時,君子到死堅持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BR>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
【釋義】君子在自己所處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從來不會傾慕本位之外的東西。
3.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這句話直接意思是:一個人學一次就學會了,我學一次學不會,就練習上百上千次。如果一只笨鳥想要先飛,就得懂得預先精進地練習,甚至常常是成百上千次的練習。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
3、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他們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停止;不問則已,既然要問,不問到徹底明白絕不停止。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jié)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5、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為人之道,平淡而不令人厭惡,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6、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yǎng)自己。要修養(yǎng)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7、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天下最為真誠的人,才能夠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只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本性,才能夠充分發(fā)揚別人的本性;只有充分發(fā)揚別人的本性,才能夠完全發(fā)揚事物的本性;才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yǎng)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yǎng)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并列成三了。
8、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己,知道怎樣修養(yǎng)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4.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就是指宇宙萬物在沒有經(jīng)過任何造作之前的那種天然自然的狀態(tài)。性,就是指宇宙萬物本來具足的那個實體,雖然會受外境影響,但不會改變的那個本質(zhì)。率性,就是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道,就是人類本有無聲無臭的自然天性,純凈純善,卻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體,但能不失去它的真純面目,就叫做“道”。修道,就是修治習性的污染,從而使人能夠遵道而行,復原其本性的歷程,就叫做修道?!吨杏埂吠ㄆv的,就是修道的教法、
二、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個“道”和我們自性是一體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雖然覺察不到“道”,但“道”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的身心偏離大道,被妄想邪念所迷惑,就會走向邪道了。
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為什么古人提倡慎獨?因為我們?nèi)说淖孕院陀钪嫒f物的自性,都是一體的,都是相通的,誰也欺瞞不了誰,所謂“人心念才起,天地已悉知”,君子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自欺欺人,即使在閑居獨處的時候,也能謹慎不茍,戒慎恐懼了。
四、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什么是“中”呢?就是我們一念不覺,因為被外物所迷惑,所發(fā)出喜、怒、哀、樂、愛、惡、欲等諸多妄情之前的那個狀態(tài);就是我們原本清凈無染、寂然不動的那個自性,自性是不偏不頗,至真至善,應對萬事萬物能夠無往而不中。
什么是和呢?即使我們不能恢復自性,但若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使其能夠不過分,就可以稱之為“和”。
五、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就是無過也無不及,可常行之道。君子志存高遠,不注重物質(zhì)享受,所以能夠背塵合覺,正大無私而合乎中庸之道。小人但求生活舒適,滿足欲 望,所以不是偏于競爭躁進,就是偏于安逸享樂,得到了就驕傲,失去了就抱怨,無論怎么做,都在違背中庸之道。
六、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解釋】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賢臣,要得到賢臣必須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須加強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要加強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必須以仁義為首。
七、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
【釋義】上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本性,依照其本性做事,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過程,就叫做教。
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君子安分守己,心態(tài)平易,胸懷坦蕩,以待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所以才抱著僥幸之心鋌而走險,胡作非為。
九、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一個人喜歡學習,雖然算不上智慧,但足以破除愚昧,所以說已經(jīng)接近于智慧了。一個人能夠身體力行,雖然算不上仁,但足以格除私欲,所以說已經(jīng)接近于仁了。一個人能夠知道恥辱,而不自甘墮落,就足可以立志,能夠立志,就已經(jīng)接近于勇了。
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事情之前,一點計劃都沒有,而是倉促去做,就會隨時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憂患,最終導致失敗。如果預先有所準備,那就很容易獲得成功了。
5.中庸名句經(jīng)典語錄及譯文
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譯文:愛好學習,雖然不是智慧,但已經(jīng)接近于智慧了;只要將所學付諸實踐行動,就已經(jīng)接近于“仁道”了;只要還有羞恥之心,就已經(jīng)接近于勇敢了。
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譯文:人不怕笨,就怕懶,所謂“勤能補拙”,別人付出一倍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付出百倍的精力去做;別人付出十倍努力才能夠成功的,我們可以付出千倍的努力,這樣就可以做到“笨鳥先飛”了。
三、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譯文:君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但求正己而不外求于人,所以也就不會招致怨恨了。因為君子樂道安命,安分守己,所以也就不怨天不尤人了。
四、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譯文:愚蠢沒有智慧的人,因為見識短淺,往往喜歡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身份卑賤沒有地位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喜歡獨斷專行,超越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
五、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譯文:“中”就是天下正確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變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