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

字號:

幼兒園的時候記憶力是比較強的,因此可以在幼兒園背誦一些唐詩宋詞,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下面是分享的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歡迎閱讀參考!
    1.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jīng)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
    獨:獨自。
    2.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
    送別
    王維〔唐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閉。
    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注釋
    掩:關閉。柴扉:柴門。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3.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jīng)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注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的云霧。
    處:行蹤,所在。
    4.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
    烏衣巷
    劉禹錫〔唐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野草開出了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注釋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于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后,烏衣巷淪為廢墟。現(xiàn)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
    烏衣燕子,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橫跨秦淮河。
    尋常:平常。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舊時:晉代。
    5.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譯文
    當年我經(jīng)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
    現(xiàn)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jié)再次遇見了你。
    注釋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樂師,擅長唱歌。因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一時。“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
    尋常:經(jīng)常。
    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jiān),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江南:這里指今湖南省一帶。
    落花時節(jié):暮春,通常指陰歷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
    君:指李龜年。
    6.幼兒園背誦的經(jīng)典唐詩集錦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jīng)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jié)構(gòu)水井。古代井欄有數(shù)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nèi),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nèi),在室內(nèi)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敝f,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F(xiàn)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