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字號:

強化青少年法制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制觀念,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靠法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對于父母來說,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增長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也是他們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教育頻道!
    
    1.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父母首先要有法律意識,在生活中要注意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多和孩子探討生活中的法律常識,讓孩子感覺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法律。與此同時,家長也要提醒孩子,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遵紀守法,明確在生活中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樹立底線意識。
    讓孩子明白,法律既是一種約束,又是一種保護。它制約人們的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持社會秩序,從而使人們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以解決糾紛、制裁違法犯罪活動為宗旨,懲惡揚善,伸張正義,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
    培養(yǎng)兒童對法治的信心。兒童不但要學法、懂法,還要有法治觀念。唯有兒童真正相信法治的力量,才能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此,父母應該給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父母只有相信法治,才能教育孩子。父母也應該認識到,法治是一個不斷建設和完善的過程,沒有完美的法治社會,也沒有法治的進步。培養(yǎng)兒童法治信仰,鼓勵兒童成為法治社會的參與者、推動者。
    重視對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 法等方面的教育。國家法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憲法教育、未成年人保護 法教育等,在初中階段,家長可有意識地將法治教育與家庭生活中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或與孩子一起學習有關法治的內容。在這些問題中,憲法教育有助于兒童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了解國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等,而未成年人保護 法則有助于兒童了解國家對未成年人的“四大保護”,即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并有助于兒童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2.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針對當前學校法治教育存在的法律知識傳授為主、教學模式單一、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切實轉變法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以法治觀念養(yǎng)成為中心,實踐教學、探究學習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法治教育格局,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實踐基地建設的作用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是適應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標要求變化,創(chuàng)新、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的重要舉措;是整合社會法治教育資源,推進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實踐基地建設的內容、目標與要求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領域。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加強青少年群體的法治思想與法律意識,扎實推進未成年人普法的宣教工作,建設青少年法制教育實踐基地,體現(xiàn)法治育人理念,突出法治教育的資源整合和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注重利用各種教育技術和手段,以正面熏陶、互動體驗為主,強調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內容法治教育內容。提高宣傳教育的深刻性與感染力。
    要注重適應中小學組織學生參與的需要,具備相應的活動場地和設施,設立多種功能區(qū)域,滿足學生參與實踐的需要。實踐基地要具備開展綜合性學生法治教育及教學效果評價、教師培訓等功能,建設成為貼近法治實踐、貼近青少年生活和認知特點的校外法治教育中心,成為中小學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支持系統(tǒng)。
    
    3.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青少年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大多是因為生活中存在一些誘因
    1、在家庭、學校、社會中角色扮演存在偏差
    因為青少年的世界觀還沒有形成,認識能力差,辨別是非能力差,抵御各種不良影響的能力差。家庭方面,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不注重從幼年期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生活習慣,片面重視孩子的學業(yè)成績。但在校園中,學校為了達到高升學率,以滿足社會和父母的期望,重智育輕德育,重教化輕育人,導致部分青少年缺乏是非、榮辱、善惡、守法等觀念。
    不健康文化的存在是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增加的一個直接原因。當前,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網絡游戲等大量暴力等內容嚴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特別是上網成癮已成為誘發(fā)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2、尋求心理解脫的錯誤途徑
    面對三方壓力,青少年渴望尋找自己的同類,渴望被理解,在這種“機遇”之下,三五個甚至更多“志趣相投”的人開始慢慢地聚在一起,一起抱怨家庭、學校和社會給他們帶來的種種痛苦,他們需要被傾聽,但沒有人愿意聽他們的聲音,他們需要把這股力量發(fā)泄出來。
    男人的力量是微弱的,男人的勇氣是微弱的,但是,由于有了共同的話題,他們被一種無形的力量聯(lián)系在一起,使他們變得強大,而過去由于有了伙伴,他們想做不敢做的事,他們走上了這條路,每個人心中的罪惡開始被放大,終走向犯罪的道路。
    而在少年幫派的構成上,又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幫派內部多為城鄉(xiāng)兒童所組成,對城市兒童來說,他們受不良社會風氣和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他們開始學著貪得無厭,學著貪得無厭,學著貪得無厭。
    對他們來說,大人的世界是需要仰望的,他們渴望自己很快成為大人,希望自己能像大人一樣享受成人的待遇。因此,他們希望得到關注,樂于尋求刺激,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存在感,而犯罪往往成為他們展示自己的“工具”。
    但在幫派中的鄉(xiāng)下孩子,更多的是處于被支配的狀態(tài),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他們習慣了鄉(xiāng)下的樸素民情,撲面而來的大城市的喧囂讓他們無所適從,他們被動地接受了大城市的各種習俗,渴望能夠融入這個看似美好的花花世界,多數(shù)的他們對善與惡還沒有明確的界限,要想融入這樣的世界,他們照貓畫虎,邯鄲學步地研究大城市人的一舉一動,跟隨城市孩子尋找新鮮,填滿內心不安的世界,一步步走向迷途。
    3、家族功能失調,親子關系差
    青年時期是叛逆期,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很容易情緒激動、行為失常,此時,家庭對他們具有雙重保護意義:一是對家庭的社會約束作用,二是對家庭的社會支持作用。
    為了有效預防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學生
    1、加強家庭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應推廣“家長學校”建設,組織家長參加青少年心理、教育學、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法制意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管事,引導兒童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觀念,形成家校合力,使家庭成為學校教育的助推器。
    2、充分發(fā)揮學校育人功能,培養(yǎng)青少年健康人格
    校園是教育的主陣地,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對錯觀念,同時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建立法制宣傳教育專門機構,深入校園,開展普法、法制宣傳和案例教育,全面、立體化地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
    3、社會各界共同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加強校園周邊環(huán)境整治,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和諧、健康、文明的成長環(huán)境;相關部門建立聯(lián)合執(zhí)法機制,完善青少年保護和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制,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整合社會力量,推進建立未成年人保護社會化工作體系,不斷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落實。
    4、青少年應自覺遠離違法犯罪
    首先,青少年應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法制教育與文化課相結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繼承和發(fā)揚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自己的成長保駕護航。
    要自覺抵制一切不良誘惑?,F(xiàn)在市區(qū)和許多鄉(xiāng)鎮(zhèn)都有不少的酒吧、游戲廳、歌舞廳和其他娛樂場所,不良誘惑可謂隨處可見。因此,青少年要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多培養(yǎng)陽光、優(yōu)雅的興趣愛好,抵制不良因素的干擾。謹慎交友,多交有益的朋友,遠離不良行為。建立良好、健康的青少年之間的關系,用一顆豁達的心包容別人的過失,融洽同學之間的感情。
    5、學校預防
    首先,要加強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理念,摒棄分數(shù)至上的錯誤觀念,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要充分發(fā)揮學校的育人功能,加強德育、愛國主義、法治、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加強學校管理,健全相關制度,嚴格要求學生遵守紀律,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可以根據(jù)校紀校規(guī)進行處罰。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的法治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以身作則,模范遵守法律法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