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古詩簡單易學(五首)

字號:

幼兒園的時候記憶力是比較強的,因此可以在幼兒園背誦一些唐詩宋詞,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下面是分享的幼兒園小班古詩簡單易學(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1.幼兒園小班古詩簡單易學
    

    望廬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跋銧t”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皰臁弊只瘎訛殪o,惟妙惟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帮w”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耙墒恰敝档眉毼叮娙嗣髅髡f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jīng)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fā)出來的。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爸喯伞本褪抢畎住!锻麖]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2.幼兒園小班古詩簡單易學
    

    尋隱者不遇
    賈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鑒賞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八上聠柾印保赜兴鶈?,而這里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小詩的后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里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3.幼兒園小班古詩簡單易學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nèi)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睂憠敲坊ú粦謬篮?,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傲韬氉蚤_”,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tài),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zhì),又像寫人品?!蔼氉浴?,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保徽f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盀橛邪迪銇怼?,“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4.幼兒園小班古詩簡單易學
    

    涼州詞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王翰的《涼州詞》是一首曾經(jīng)打動過無數(shù)熱血男兒的千古絕唱,不少人以此詩來作為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導。
    “葡萄美酒夜光杯”,在唐代這個“無人不飲酒、無人無好酒”的朝代,琳瑯滿目的美酒,鼓樂齊鳴的筵席,開篇一句便點出了這是一個豪情暢飲的歡聚氛圍,為全詩定下了興奮昂揚的感情基調(diào)。
    “欲飲琵琶馬上催”此句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解讀,一種是說正在大家準備暢飲之時,樂隊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歡快的氣氛。意在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此時作戰(zhàn)的號角聲響起,意在突出沉重、悲涼、感傷的氛圍。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喝醉睡躺在沙場上,朋友您別取笑我。自古以來出征打仗有幾個人能安全歸故鄉(xiāng)呢?清代詩人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保ā秿s傭說詩》)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生活難免失意,但永遠別失去骨子里那份瀟灑。就像電影《美麗人生》那樣,就算在最艱難最絕望的日子里,就算岌岌可危,死亡近在眼前,也可以用勇氣與智慧去照亮你想照亮的人,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
    5.幼兒園小班古詩簡單易學
    

    山行
    杜牧〔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生處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xiàn)云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diào)。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巴\囎鴲蹢髁滞怼北悴煌耍瑑A向性已經(jīng)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jīng)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jīng)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