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10首】

字號:

詩經(jīng)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瑯瑯上口的詩句讓人耳熟能詳,天趣盎然的曲調(diào)像天籟之音娓娓動聽。下面是分享的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10首】。歡迎閱讀參考!
    1.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桃夭
    佚名〔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雅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jīng)是那片桃林。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紅蓋頭,被春風(fēng)輕輕掀起。果實飽滿的模樣太惹人憐愛了,她們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擠在枝葉間,笑鬧著,春天僅僅有了這些果子就不會冷清。當(dāng)初桃花流水,不還嘆息過嗎?你擔(dān)心這季節(jié)象梭子一樣飛去了,藏著十八歲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著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說,不說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著流了一晚的淚,你想過,自己也將有這樣大哭一場的日子,離開家,離開父母,頭頂一塊紅布,騎上高高的駿馬,在吹吹打打的熱鬧聲中,不知為何,也不問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小姐妹歸寧之時,像沾露的梨花,不勝嬌羞,你問她們“結(jié)婚好嗎”,她們回答“真好”,再問,卻云山霧罩,笑言,“急什么,你遲早要知道的?!蹦阌幸稽c點羨慕她們,暗自猜測:我做新娘,會不會很快樂?
    灼灼其華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內(nèi)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間走過許多回,既俊雅,又健碩,相遇時,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靈魂。“他會不會娶我?”你這樣溫柔地等待,夏蟬唱完了,秋雁飛過了,終于在某個雪后的黃昏有了消息,他在火塘邊與父兄們說著要緊的話,每一言你都隔窗聽見了,心兒如一活蹦亂跳的小鹿,你有些擔(dān)心,它會脫腔而走。
    一樁美滿的婚姻終于在那個雪夜瓜落蒂熟。又是桃花灼灼而開,明艷的少女就要出嫁。祝福吧,她帶著著美好的祝福開始新的生活。從此以后,她將成為賢妻,成為慈母。
    《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比昵暗幕橐龅拇_是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至今看去仍舊圖畫一般,不曾絲毫褪色,不曾減弱當(dāng)初馥郁的芳馨。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種奔放之美,三千年后,猶聽到那古樂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對遙遠春天最真切的愛慕。
    2.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子衿
    佚名〔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賞析
    《國風(fēng)·鄭風(fēng)·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寫單相思,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dāng)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lǐng)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采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難得的優(yōu)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xué)描寫相思之情的經(jīng)典作品。
    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扒嗲嘧玉啤?,“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zhuǎn)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
    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這種藝術(shù)效果的獲得,在于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xiàn)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tài),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nèi)心獨白,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后世文壇已發(fā)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
    這首詩是《詩經(jīng)》眾多情愛詩歌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鮮明地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實質(zhì),女主人公在詩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即對情人的思念。這在《詩經(jīng)》以后的歷代文學(xué)作品中是少見的。
    3.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甘棠
    佚名〔先秦〕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賞析
    召公在治西方的時候,治理得當(dāng),人民和睦。等到他去世了,人們懷念他,連他種的樹都不忍心破壞,后人便作了這首詩來紀(jì)念他。全詩純用賦體鋪陳排衍,物象簡明,而寓意深遠,真摯懇切,體現(xiàn)了人民對召公的贊美和懷念。
    《甘棠》一詩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藍菊蓀《詩經(jīng)國風(fēng)今譯》認為是諷刺召伯之作,其他幾乎眾口一辭,均認為是懷念召伯的詩作。如《毛詩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國?!编嵐{云:“召伯聽男女之訟,不重?zé)┌傩?,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人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敝祆洹对娂瘋鳌吩疲骸罢俨心蠂?,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BR>    對比每章第二句針對甘棠發(fā)出的動作:首章曰“勿伐”,伐是齊根砍斷;次章曰“勿敗”,敗是壞其枝葉;末章曰“勿拜”,拜,攀援使彎?!对娊?jīng)》的重章疊句往往表現(xiàn)為情感上的由淺入深、由輕至重,行為動作上的由簡至繁、由小到大,體現(xiàn)的是對主題的逐層深化。但這首《甘棠》一反故常,表現(xiàn)為動作上和行為上的先重后輕。由斷到折再到使彎曲,動作愈來愈輕。它說明了人們對甘棠的珍重態(tài)度,伐倒是不行的,折斷枝葉也不可,既使是攀援弄彎也是不準(zhǔn)的。于是這組動詞的妙處和這組疊句的妙處所在即為:它是用先重后輕的方式傳達一種神圣的情感,一種基于敬仰、懷念召伯衍生出的對甘棠的情感。
    再看每章末句由召伯做出的行動:首章曰“所茇”,茇是居住的意思,居住是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的狀態(tài);次章曰“所憩”,憩是休息,休息是較短時間內(nèi)的狀態(tài);末章曰“所說”,“說”讀為稅,稅即稅駕,停下車子叫稅駕,停下車子的時間比休息片刻的時間還要短。由居住到休息再到停車,行為愈來愈簡。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時間長的地方,那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們視其為圣地,在那里人們睹物思人,想見其為人,有歷史感和真實感。如果這可敬的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至高無上的,別說是他長期居住的地方,就是他曾經(jīng)立足、流連的地方也會神圣起來,同樣,這組表示召伯行為的動詞也像上組動詞一樣,表現(xiàn)了人們對召伯的無上景仰之情,其實這正是重章疊句的好處。
    全詩三章,每章三句,全詩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愛物,人、物交融為一。對甘棠樹的一枝一葉,從不要砍伐、不要毀壞到不要折枝,可謂愛之有加,這種愛源于對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誡人們不要損傷樹木,再說明其中原因,筆意有波折亦見詩人措辭之妙。突將愛慕意說在甘棠上,末將召伯一點,是運實于虛法。纏綿篤摯,隱躍言外。
    4.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小星
    佚名〔先秦〕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鑒賞
    《國風(fēng)·召南·小星》是西周現(xiàn)實主義詩集《詩經(jīng)》里的一首。為先秦時代的民歌,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下的役夫之悲。全詩二章,每章五句,每章的前兩句主要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后三句主要是言情,但情中也復(fù)敘事,所謂情景交融說的就是這個。
    第一章之前兩句云:“嚖彼小星,三五在東。”姚際恒所謂:“山川原隰之間,仰頭見星,東西歷歷可指,所謂戴星而行也?!?BR>    征人奔走,為趕行程,凌晨上道。忽見小星,三五在天,睡眼惺忪,初亦不知其星何名也。言在東者,東字與公、同趁韻,不必定指東方。第二章云:“嚖彼小星,維參與昴?!闭魅怂瘔舨判眩食跻姵啃?,不知何名。繼而察以時日,然后知其為參星與昴星。第一章只言小星,三五在東,不言星名;第二章既說小星,又說乃參乃柳,這就是詩分章次的道理。詩雖寫景,而情亦隱見其中。
    詩之每章后三句主要言情者,第一章云:“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薄百硪埂迸f釋“早夜”,“日未出,夜未盡,曰早夜”。夙夜或早夜都不是兩字平列,而是上字形容下字的偏正結(jié)構(gòu)。征人天不明即行,可見其不暇啟處,忙于王事?!侗鄙健吩娫疲骸盎蜓嘌嗑酉?,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可見同為“王臣”,同為“職司”,工作并不相等,遭遇并不相同。第二章后三句云:“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备牡谝徽碌摹百硪乖诠睘椤氨琅c裯”。又改“同”為“猶”。改“同”為“猶”者換字葉韻。改言“抱衾與裯”者,則由于上章之“夙夜在公”,凌晨上道,棄室家之好,“拋衾與裯”也?!百硪乖诠笔恰皰侓琅c裯”之因,“拋衾與裯”是“夙夜在公”之果。文心極細,章序分明。征人之“不已于行”,較之“息偃在床”者,是“寔命不猶”。寫役夫之悲,真是詞情并茂。
    5.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木瓜
    佚名〔先秦〕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賞析
    《詩經(jīng)·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比較起來,《衛(wèi)風(fēng)·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之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fā)出的成語“投木報瓊”(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詩話》就有“投木報瓊,義將安在”的記載),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卻根本沒法與“投桃報李”相提并論??墒钦搨髡b程度還是《木瓜》更高,它是現(xiàn)今傳誦最廣的《詩經(jīng)》名篇之一。
    對于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語句并不復(fù)雜的先秦古詩,古往今來解析其主旨的說法居然也有七種之多(據(jù)張樹波《國風(fēng)集說》統(tǒng)計)。按,成于漢代的《毛詩序》云:“《木瓜》,美齊桓公也。衛(wèi)國有狄人之?dāng)。鎏幱阡?,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wèi)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边@一說法在宋代有嚴(yán)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jù)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詩集傳》云:“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dāng)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边@體現(xiàn)了宋代《詩》學(xué)廢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xué)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恒的批駁,《詩經(jīng)通論》云:“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xiàn)代學(xué)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因此詩主旨說法多不同,而“木瓜”作為文學(xué)意象也就被賦予了多種不同的象征意義。其中“臣子思報忠于君主”“愛人定情堅于金玉”“友人饋贈禮輕情重”三種意象逐漸成為“木瓜”意象的主流內(nèi)涵。
    《木瓜》一詩,從章句結(jié)構(gòu)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沒有《詩經(jīng)》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這不是沒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變成“投我木瓜(桃,李),報以瓊琚(瑤、玖);匪以為報,永以為好”,一樣可以),而是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于取得聲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fù)沓程度。不要說每章的后兩句一模一樣,就是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并且“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也是同一屬的植物.其間的差異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間的差異那樣并不大。這樣,三章基本重復(fù),而如此高的重復(fù)程度在整部《詩經(jīng)》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來就像唐代據(jù)王維詩譜寫的《陽關(guān)三疊》樂歌似的,——自然這是《詩經(jīng)》的音樂與文學(xué)雙重性決定的。
    “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xiàn)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巴段乙阅竟希ㄌ?、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dāng)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清牛運震《詩志》評此數(shù)語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卻以木瓜為言,是降一格襯托法;瓊瑤足以報矣,卻說匪報,是進一層翻剝法?!彼脑挷⒎菦]有道理,但將木瓜、瓊瑤之類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實,其他解此詩者似也有此病。實際上,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亙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尚的情意。從這一點上說,后來漢代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盡管說的是“投金報玉”。其意義實也與“投木報瓊”無異。
    6.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東方未明
    佚名〔先秦〕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鑒賞
    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生活,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奴隸們心底隱藏著一種壓抑已久而行將噴發(fā)的憤怒。正因為作者是從奴隸的身世遭際出發(fā),抒發(fā)對于現(xiàn)實的憤懣,帶有強烈的感情 色彩,因此對統(tǒng)治階級確實有一種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讀者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
    前兩章“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顛倒裳衣。顛之倒之,自公令之。”詩人并沒有用很多筆墨去鋪敘具體的勞動場面,或者訴說勞動如何艱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間出現(xiàn)的難堪而苦澀的場面來寫:當(dāng)一批勞累的人們正酣睡之際,突然響起了公家監(jiān)工的吆喝聲,催促著他們?nèi)ド瞎ぁ_@時東方還沒有一絲亮光,原來.寂靜的夜空,一下子被這叫喊聲打破,勞工們一個個被驚醒過來,黑暗中東抓西摸,手忙腳亂,有的抓著褲管套上胳膊,有的撐開衣袖伸進雙腿。一時間,亂作一堆,急成一團,真可謂洋相出盡。天還沒亮,官差即來催促起床,上工的命令就已經(jīng)下達了,以致可憐的役夫們在忙亂之中把兩手伸進褲管,把兩腳蹬進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顛倒穿了。按理說,上下衣裳的區(qū)別是很大的,能夠穿顛倒了,不光是因為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役夫們并沒從夢中醒來,他們可能頭天夜里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腦尚未緩過神來。這一情節(jié)極富戲劇性,十分幽默好笑,卻又飽含悲憤,笑中滴淚,生動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兇狠以及役夫的凄慘?!邦嵉挂律选钡募毠?jié)描寫,便運用得真實巧妙,寫出了奴隸們在公爺?shù)倪汉舸叽傧旅诖┮律训牟豢疤幘?。前兩章的“顛倒”二字,還會令人自然聯(lián)想到末一章“風(fēng)”(早上與“莫”(即“幕”,晚上)的“顛倒”。衣裳的錯亂,黑(夜)白(天)的顛倒,正說明了社會現(xiàn)實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謂一語雙關(guān)。
    最后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說明:報時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這詩是諷刺國君號令不準(zhǔn)的詩,而國君的‘不時’,又在于司時的官吏不負責(zé)任。古時無準(zhǔn)確的鐘表,故而司時的官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時的官吏每天搞錯一點點,積年累月,經(jīng)過一定時間,就可能出現(xiàn)巨大的誤差。司時官吏失職,當(dāng)然朝廷秩序也會一片混亂。本詩在于諷刺司時官吏不準(zhǔn)確報時,以致群臣見國君的時間混亂,官員手忙腳亂,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誤時,遭到國君責(zé)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兩個典型的細節(jié)描繪,寥寥八個字,就把奴隸們艱辛的苦役和監(jiān)工走狗的兇惡嘴臉和盤托出,一瀉無余。這些描繪都切合環(huán)境和人物身份,讀來仿佛見其人,聞其聲,神態(tài)態(tài)畢現(xiàn),栩栩如生,頗有真實感。
    全詩三章,皆為四句。每句兩個音拍。前兩章運用回環(huán)復(fù)沓的藝術(shù)手法,渲染環(huán)境氣氛,突出事物特點。且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盡情抒發(fā)抑郁情感,增強了音樂效果。第三章則轉(zhuǎn)變風(fēng)格,避免通篇一致的枯燥感,顯得起伏有致,使得詩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通篇明白曉暢,語言通俗易懂,未明顛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們常用的日常語言,以此為詩質(zhì)樸自然,充滿無限的生命。
    《齊風(fēng)·東方未明》在結(jié)構(gòu)形式和藝術(shù)手法上也很有特點。其一,《東方未明》為樂歌,在結(jié)構(gòu)上回環(huán)復(fù)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換了一個或幾個字。這種回復(fù)重疊,規(guī)律中有變化,嚴(yán)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時的和聲,也是表述意思的層層遞進和對內(nèi)涵的強化作用。(《隨園詩話》)但就作詩而言,重詞疊句與反復(fù)詠唱是為著盡情抒發(fā)情感的需要,這在《詩經(jīng)》其他詩作中和后世民歌中也經(jīng)常運用。這樣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環(huán)境氣氛,增強音樂效果,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同時,也便于記憶與傳誦。其二,詩人善于通過細節(jié)的描繪來反映生活。例如“顛倒衣裳”的細節(jié)描寫,其三,語言通俗易懂,讀之瑯瑯上口。例如“東方”、“未明”、“顛倒”、“倒顛”、“狂夫”、“不能”等詞匯,都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言,用在詩中,質(zhì)樸自然,恰如其分。這些詞語歷經(jīng)了三千余年的風(fēng)雨,仍然葆有無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們的口頭與書面用語之中。此外,全詩以四言句為形式,每句兩個音拍,二二的節(jié)奏。前兩章排列工整,鍵行和押韻有規(guī)律;第三章則起伏有致,跌宕變化。這種不拘一格的韻律節(jié)奏,也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勞動人民口頭歌謠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特點。
    7.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蟋蟀
    佚名〔先秦〕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鑒賞
    就詩論詩,此篇勸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顯。此篇三章意思相同,頭兩句感物傷時。詩人從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內(nèi),天氣漸漸寒涼,想到“時節(jié)忽復(fù)易”,這一年已到了歲暮。古人常用候蟲對氣候變化的反應(yīng)來表示時序更易,《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寫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薄熬旁略趹簟迸c此詩“蟋蟀在堂”說的當(dāng)是同一時間。《七月》用夏歷,此詩則是用周歷,夏歷的九月為周歷十一月。此篇詩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嘆惋“歲聿其莫”。首句豐坊《詩說》以為“興”,朱熹《詩集傳》定為“賦”,理解角度不同,實際各有道理。作為“興”看,與《詩經(jīng)》中一些含有“比”的“興”不同,它與下文沒有直接的意義聯(lián)系,但在深層情感上卻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從“直陳其事”說則是“賦”。從觸發(fā)情感說則是“興”。詩的三、四句是直接導(dǎo)入述懷:詩人由“歲莫”引起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稱要抓緊時機好好行樂,不然便是浪費了光陰。其實這不過是欲進故退,著一虛筆罷了,后四句即針對三、四句而發(fā)。三章詩五、六句合起來意思是說:不要過分地追求享樂,應(yīng)當(dāng)好好想想自己承當(dāng)?shù)墓ぷ?,對分外事?wù)也不能漠不關(guān)心,尤其是不可只顧眼前,還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現(xiàn)的憂患。可見“思”字是全詩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長。這反覆的叮囑,包含著詩人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后兩句三章聯(lián)系起來是說:喜歡玩樂,可不要荒廢事業(yè),要像賢士那樣,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奮向上。后四句雖是說教,卻很有分寸,詩人肯定“好樂”,但要求節(jié)制在限度內(nèi),即“好樂無荒”。這一告誡,至今仍有意義。
    此詩作者,有人根據(jù)“役車其休”一句遂斷為農(nóng)民,其實是誤解,詩人并非說自己“役車其休”,只是借所見物起情而已,因“役車休息,是農(nóng)工畢無事也”(孔穎達《毛詩正義》),故借以表示時序移易,同“歲聿其莫”意思一樣。此詩作者身份難具體確定,姚際恒說:“觀詩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盡是細民,乃士大夫之詩也?!保ā对娊?jīng)通論》)可備一說。
    全詩是有感脫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摯,以重章反覆抒發(fā),語言自然中節(jié),不加修飾。押韻與《詩經(jīng)》多數(shù)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兩韻交錯,各章一、五、七句同韻;二、四、六、八句同韻,后者是規(guī)則的間句韻。
    8.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無衣
    佚名〔先秦〕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鑒賞
    此詩與《秦風(fēng)·無衣》題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fēng)格卻完全兩樣。從字面上看,似覺并無深意,但前人往往曲為之說,《毛詩序》云:“《無衣》,美晉武公也。武公始并晉國,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敝祆洹对娂瘋鳌吩疲骸扒只甘逯畬O武公伐晉,滅之,盡以其寶器賂周釐王。王以武公為晉君,列于諸侯。此詩蓋述其請命之意”,“釐王果貪其寶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廢,是以誅討不加,而爵命行焉?!保ㄍ希┻@一說法今人多表示懷疑,如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就認為“恐皆附會”。
    從詩意來看,此篇似為覽衣感舊或傷逝之作。詩人可能是一個民間歌手,他本來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滿溫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從中來。詩句樸實無華,皆從肺腑中流出:“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揀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制的衣裳,那樣舒坦,那樣美觀?!薄半y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制的衣裳,那樣合身,那樣溫暖。”語言自然流暢,酷肖人物聲口。感情真摯,讀之令人凄然傷懷。
    對于詩中的句讀,舊說兩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認為應(yīng)標(biāo)點為:“豈曰無衣?七兮。”前四字為一句,用以自問,后二字為一句,用以自答,詩人正是在這種自問自答中,抒寫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詞的解釋上也頗多歧見。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詩集傳》以為“侯伯七命,其車旗衣服,皆以七為節(jié)。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變‘七’言‘六’者,謙也,不敢以當(dāng)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敝祆涞慕忉?,完全服從于他對于這首詩主題的理解。這首詩既然是述晉武公向周釐王請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釋為“諸侯七命”,把“六”解釋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釋為“天子”。前二者與晉武公的諸侯身份相當(dāng),后者則與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稱。其說固然言之成理,不失為一家之見,然與詩的本意可能相去甚遠。
    從對此詩主題的理解出發(fā),“七”和“六”俱為數(shù)詞,也可以看作虛數(shù),極言衣裳之多。而“子”則為第二人稱的“你”,也即縫制衣裳的妻子。這樣的理解,應(yīng)該是符合詩的本意的。
    全詩分為兩章,字句大體相同,唯兩起變動一個字:“七”易為“六”;兩結(jié)也變動一字:“吉”易為“燠”。這主要為的是適應(yīng)押韻的需要。從全篇來說,相同的句式重復(fù)一遍,有回環(huán)往復(fù)、一唱三嘆、回腸蕩氣之妙,讀者在吟誦中自然能體會其中的情韻。
    9.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羔裘
    佚名〔先秦〕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鑒賞
    古今學(xué)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全詩表達了身處末世的臣子深切而無奈的心痛感覺及深切思慮。
    詩首章“羔裘逍遙,狐裘以朝”兩句看似敘述國君服飾,但言語間充滿感情 色彩。錢澄之分析說:“《論語》:狐貉之厚以居。則狐裘燕服也。逍遙而以羔裘,則法服為逍遙之具矣。視朝而以狐裘,是臨御為褻媟之場矣。先言逍遙,后言以朝,是以逍遙為急務(wù),而視朝在所緩矣?!保ā短镩g詩學(xué)》)這段分析為讀者更深一層地理解詩旨提供了門徑。即便是大國之君,身處盛世,不以儀禮視朝,不以國事為務(wù),猶為不可,更何況當(dāng)時檜國“國小而迫”,周邊大國正虎視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處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讓人心存焦慮?!柏M不爾思,勞心忉忉”,這是身處末世的臣子深切而無奈的心痛感覺。
    第二章詩意與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環(huán)往復(fù)中更讓人感受到詩作者對國之將亡而檜君仍以逍遙游宴為急務(wù)的昏庸行為的幽遠綿長之恨。
    詩末章一改平鋪直敘的路子,選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潤發(fā)亮猶如膏脂的細節(jié)性情景,擴展了讀者的視覺感受空間,使詩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讀者的物象基礎(chǔ)。在通常情況下,面對如此純凈而富有光澤的羔裘,人們會贊嘆它的雍容華美和富麗堂皇之氣,但在詩人為讀者提供的獨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樣在日光下熠熠發(fā)亮的羔裘是這樣的刺眼,令人過目之后便難以忘懷,這難以忘懷之中又無法抹去那份為國之將亡而產(chǎn)生的憂憤之情。“豈不爾思,中心是悼?!币馑际牵翰粸槟阗M盡思慮,怎么會離君而去心中卻時時閃現(xiàn)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國,作為國之大夫,無法選擇國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離去,思緒卻無法一刀兩斷,這便是整首詩充滿“勞心忉忉”“我心憂傷”“中心是悼”層層推進式的憂傷和愁苦的歷史原因。
    全詩沒有風(fēng)詩中常用的比興手法,敘事也顯得急切且繁復(fù),但從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確實可以感受出詩作者的深切思慮。
    10.簡單的詩經(jīng)名篇賞析
    蜉蝣
    佚名〔先秦〕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 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鑒賞
    蜉蝣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于水澤地帶。幼蟲期稍長,個別種類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為成蟲,即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完成其物種的延續(xù)后便結(jié)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蟲。它身體軟弱,有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那姿態(tài)是纖巧而動人的。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后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因而,這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乃至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于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
    說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說,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于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于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當(dāng)然,活著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tài)。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tài),實也是的無奈與的哀傷。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tài)的象征。
    此詩開篇即以“蜉蝣之羽”為比,這個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華美的衣裳那樣艷麗多彩。但這種美麗來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麗,宛如曇花一現(xiàn)。詩人見此情景生發(fā)感慨。一種珍惜生命、把握現(xiàn)在的緊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麻 衣如雪,那薄如麻絲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樣潔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飛翔起來,盡情揮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當(dāng)然要學(xué)習(xí)蜉蝣精神,生之光華,死之絢爛。
    這詩的內(nèi)容簡單,結(jié)構(gòu)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變化不多的詩句經(jīng)過三個層次的反復(fù)以后給人的感染是濃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麗經(jīng)這樣處理,便有了一種不真實的艷光,那小蟲的一生竟帶上了鋪張的華麗;但因這種描寫之間相隔著對人生憂傷的深深感喟,所以對美的贊嘆描畫始終伴隨著對消亡的無奈,那種曇花一現(xiàn)、浮生如夢的感覺就分外強烈。
    這詩的情調(diào)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于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jié)蒂是表現(xiàn)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fā)出聲音和光色,感嘆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钡@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