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復習以前的舊知識,肯定會累,所以要注意勞逸結(jié)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戰(zhàn),才會有事半功倍的學習。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文言翻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所以木材用墨繩量過(再經(jīng)過加工)就直了,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就能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譯文: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使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天賦并不是與眾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心思專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鉗夾,除了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這是因為它心思浮躁啊。
2.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應運而生:原指順應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隨著某種形式而產(chǎn)生。
事過境遷:事情已經(jīng)過去,客觀環(huán)境也改變了。
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前進。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
曇花一現(xiàn):原來比喻事物難得出現(xiàn),現(xiàn)在用來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現(xiàn)就很快消逝。
余風遺響:遺留下來的風氣和影響。
銷聲匿跡: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xiàn)。
孤芳自賞: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能完成。
斑駁陸離:形容色彩錯雜紛繁。陸離,色彩繁雜的樣子。
并駕齊驅(qū):比喻齊頭并進,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望塵莫及:只望見走在前面的人帶起的塵土而趕不上。比喻遠遠落后。
截然相反:形容界限分明的不同。
得天獨厚:獨具特殊優(yōu)越的條件,也指所處的環(huán)境特別好。
自詡:自夸。
孱頭:懦弱無能的人。
禮尚往來:禮節(jié)上重在有來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
殘羹冷炙:吃剩的飯菜,借指權(quán)貴的施舍。
故弄玄虛: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3.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一詞多義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指揮
②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諸侯。使動用法,使……滅亡
③固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固地勢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⑤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丟失
因遺策。遺留
⑥度
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計算
5、請分別說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被動句
③陳利兵而誰何。賓語前置句
④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4.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花白。)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以為輪。(?:通“?”,使彎曲。)
雖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威振四海。(振:通“震”,震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呵問。)
始皇既沒。(沒:通“歿”,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傳授。)
贏糧而景從。(景:古“影”,像影子一樣。)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5.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6.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1.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3.蘇幕遮(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4.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5.[雙調(diào)]壽陽曲遠浦帆歸(馬致遠)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6.[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
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文言翻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所以木材用墨繩量過(再經(jīng)過加工)就直了,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就能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譯文: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使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天賦并不是與眾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心思專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鉗夾,除了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這是因為它心思浮躁啊。
2.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應運而生:原指順應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隨著某種形式而產(chǎn)生。
事過境遷:事情已經(jīng)過去,客觀環(huán)境也改變了。
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前進。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
曇花一現(xiàn):原來比喻事物難得出現(xiàn),現(xiàn)在用來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現(xiàn)就很快消逝。
余風遺響:遺留下來的風氣和影響。
銷聲匿跡: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xiàn)。
孤芳自賞: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能完成。
斑駁陸離:形容色彩錯雜紛繁。陸離,色彩繁雜的樣子。
并駕齊驅(qū):比喻齊頭并進,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望塵莫及:只望見走在前面的人帶起的塵土而趕不上。比喻遠遠落后。
截然相反:形容界限分明的不同。
得天獨厚:獨具特殊優(yōu)越的條件,也指所處的環(huán)境特別好。
自詡:自夸。
孱頭:懦弱無能的人。
禮尚往來:禮節(jié)上重在有來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
殘羹冷炙:吃剩的飯菜,借指權(quán)貴的施舍。
故弄玄虛: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3.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一詞多義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指揮
②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諸侯。使動用法,使……滅亡
③固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固地勢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⑤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丟失
因遺策。遺留
⑥度
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計算
5、請分別說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被動句
③陳利兵而誰何。賓語前置句
④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4.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花白。)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以為輪。(?:通“?”,使彎曲。)
雖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威振四海。(振:通“震”,震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呵問。)
始皇既沒。(沒:通“歿”,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傳授。)
贏糧而景從。(景:古“影”,像影子一樣。)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5.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6.高二年級必修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1.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3.蘇幕遮(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4.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5.[雙調(diào)]壽陽曲遠浦帆歸(馬致遠)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6.[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
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