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一
(1)至:
①至微至陋(副詞,極其)
②無以至今日(動詞,到達)
(2)以:
①臣以險釁(連詞,因為)
②臣以供養(yǎng)無主(連詞,因為)
③謹拜表以聞(連詞,相當于“而”)
④猥以微賤(介詞,憑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⑥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3)見:
①慈父見背(代詞,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見明知(動詞,看見)
2.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二
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3.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三
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東
(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nèi)(代河東的)/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結(jié)構(gòu)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詞,對于:寡人之于國也
(2)介詞,表比較,比: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四
1)判斷句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過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動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吾屬今為之虜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斷頭置(于)城上,顏色不少變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則思三驅(qū)以(之)為度
大王見臣(于)列觀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劍撞(之)而破之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竊桃李
從而譽之,謂之(為)義
4)特殊句式。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狀語后置句)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語后置句)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賓語前置句)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句)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雖董之以嚴刑(狀語后置句)
將崇極天之峻(定語后置句)設九賓于廷(狀語后置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
5.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五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3.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里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4.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5.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銀。
1.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一
(1)至:
①至微至陋(副詞,極其)
②無以至今日(動詞,到達)
(2)以:
①臣以險釁(連詞,因為)
②臣以供養(yǎng)無主(連詞,因為)
③謹拜表以聞(連詞,相當于“而”)
④猥以微賤(介詞,憑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⑥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3)見:
①慈父見背(代詞,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見明知(動詞,看見)
2.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二
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3.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三
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東
(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nèi)(代河東的)/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結(jié)構(gòu)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詞,對于:寡人之于國也
(2)介詞,表比較,比: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四
1)判斷句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過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動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吾屬今為之虜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斷頭置(于)城上,顏色不少變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則思三驅(qū)以(之)為度
大王見臣(于)列觀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劍撞(之)而破之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竊桃李
從而譽之,謂之(為)義
4)特殊句式。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狀語后置句)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語后置句)
鉤黨之捕遍于天下(賓語前置句)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句)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雖董之以嚴刑(狀語后置句)
將崇極天之峻(定語后置句)設九賓于廷(狀語后置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
5.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筆記 篇五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3.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里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4.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5.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