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古詩必背20首

字號: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詩更是文化中的一絕,各類詩詞不僅是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簡短文字所賦予的內涵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分享的幼兒園古詩必背20首。歡迎閱讀參考!
    1.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一
    畫雞
    唐寅〔明代〕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譯文
    它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來。
    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輕易鳴叫,但是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
    注釋
    裁:裁剪,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將: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
    平生:平素,平常。
    輕:隨便,輕易。
    言語:這里指啼鳴,喻指說話,發(fā)表意見。
    一:一旦。
    千門萬戶:指眾多的人家。
    2.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二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頭發(fā)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遮映著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遠遠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理睬。
    3.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三
    嫦娥
    李商隱〔唐代〕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
    云母屏風上燭影暗淡,銀河漸漸斜落晨星也隱沒低沉。
    嫦娥應該后悔偷取了長生不老之藥,如今空對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韻譯
    云母屏風染上一層濃濃的燭影,銀河逐漸斜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下靈藥,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釋
    嫦娥:原作“姮娥”,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傳說是夏代東夷首領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風: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風。云母,一種礦物,板狀,晶體透明有光澤,古代常用來裝飾窗戶、屏風等物。
    深:暗淡。
    長河:銀河。
    曉星:晨星?;蛑^指啟明星,清晨時出現(xiàn)在東方。
    靈藥:指長生不死藥。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見到碧色的海,深藍色的天。碧海:形容藍天蒼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會感到孤單。
    4.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四
    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5.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五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6.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六
    江上漁者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注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③愛:喜歡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xiàn)。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波:波浪。
    7.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七
    尋隱者不遇
    朝代:唐朝|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古詩簡介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翻譯/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說師傅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說。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霧。處:行蹤,所在。
    8.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八
    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唐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年少時離鄉(xiāng)老年才歸家,我的鄉(xiāng)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fā)卻已經(jīng)疏落。
    家鄉(xiāng)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你是從哪里來的呀?
    注釋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xiāng)。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xiāng)時已年逾八十。
    鄉(xiāng)音:家鄉(xiāng)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一作“難改”。
    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fā)。一作“面毛”。衰(cui):現(xiàn)一些教材版本讀“shuā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9.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九
    所見
    袁枚〔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鳴叫的蟬,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聲歌唱了。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10.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
    出塞
    王昌齡〔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11.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一
    憶江南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jīng)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注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卑础稑犯娂罚骸啊畱浗稀幻稀?,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12.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二
    石灰吟
    于謙〔明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萬鑿一作:萬擊)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渾不怕一作:全不怕)
    譯文
    石灰石經(jīng)過千錘萬鑿才得以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只要把高尚氣節(jié)留在人世間。
    注釋
    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千錘萬鑿:無數(shù)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
    千、萬:虛詞,形容很多。
    錘:錘打。
    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閑:平常,輕松。
    渾:全。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
    人間:人世間。
    13.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三
    雪梅
    盧鉞〔宋代〕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以評議梅與雪的高下,只得擱筆好好思量。
    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注釋
    盧梅坡,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懊菲隆辈皇撬拿?,而是他自號為梅坡。
    降(xiáng):服輸。
    騷人:詩人。
    閣筆:放下筆。閣,同“擱”放下。
    評章:評議的文章,這里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
    遜:不及,比不上。
    14.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四
    憫農二首·其二
    李紳〔唐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注釋
    禾:谷類植物的統(tǒng)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15.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五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16.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六
    贈汪倫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注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jié)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tǒng)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
    17.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七
    敕勒歌
    樂府詩集〔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
    18.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八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蘇軾〔宋代〕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19.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十九
    望天門山
    李白〔唐代〕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滾滾東流到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兩岸青山互相對峙美景難分高下,一只小船從西邊落日的地方悠悠駛來。
    20.幼兒園古詩必背 篇二十
    別董大
    高適〔唐代〕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
    黃云蔽天,綿延千里,太陽黯淡無光,呼嘯的北風剛剛送走了雁群,又帶來了紛紛揚揚的大雪。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你呢?
    注釋
    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黃云:天上的烏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
    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誰人:哪個人。君:你,這里指董大。